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2024下半年四六级备考讲座 ·  3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向学”朋辈论坛 | 薛富乐:于青春中激扬文字 ·  3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周静怡 ·  4 天前  
BNU统计  ·  体育赛事|数统女篮期待您的加油 ·  3 天前  
青春川大  ·  下周(2024年11月18日-11月24日)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榜样力量 | 夕照金山,银河烂漫,万般如梦幻 ——专访生态学院2021级本科生梁家豪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1-14 23:23

正文


光阴倏忽过,少年梦如昨。


十八岁的梁家豪初至兰大,满怀激动他抬首眺望远方,夕阳照在山脉上,刹那间鎏金翻涌,连绵不绝——这一幕仿佛穿越无数时光,直映进他的眼中,一面惊鸿。

二十一岁的梁家豪保研北大,心如止水。回首往昔,“如梦如幻”。回忆的碎片层层叠叠,化作一曲迤逦长歌向天际蜿蜒。纵使往事与未来少有关联,他亦将它们尽数收进行囊,接续向前。


年少的梦,朦朦胧胧;追风赶月,未尝成空。任时光匆匆流去,不改的是他对生态学的热爱和探索欲,不变的是他出发的勇气与决心。




星河欲转,昏鸦万点,俱为凌云路


“于是我拿起蛇皮袋和镐子,走进祁连山的云杉林,挖起一株荨麻。戈壁滩上尘土飞扬,望远镜里映着盘旋的高山兀鹫,数以百计的蝴蝶从草丛中飞向天空。”

——梁家豪个人博客


少年志凌云,手可摘星辰;回首清绝处,星光已入怀。北大直博生、“䇹政学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绩点第一名……这些璀璨如星的荣誉被梁家豪一颗颗摘下,排布成一面脉络分明的星图,见证他这三年的成长,指引他未来的航向。


这个故事缤纷如梦,而梦的起点是一次双向选择。梁家豪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而兰大的生物学相关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对比都相当出彩;他来自常年潮湿的广东,而甘肃相对干燥,适应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认识一座新的城市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他喜欢接触大自然,而生态学学科工作常常要出野外,“往好的方面想,有特别多‘公费旅游’的机会”。如此种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他和学风扎实、教师专业热情的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态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坐在教室里提出理论,然后去野外证实它——这是动态的完整的工作流程,也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好诠释。




梁家豪几乎所有暑假都在“出野外”。这些经历或惊险或平和,或奇绝或瑰丽。


大一第一次出野外,生态学的学生们要到沙漠里去做样方。当时的梁家豪决心要做一个格外大的样方,自告奋勇去前方探路。时间在缄默里湮灭,距离在沙尘中延伸。不知翻过多少沙丘,等他感觉路探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往回走。可他当沿着记忆里的路径寻觅队伍,所见唯有漫天黄沙,全无人迹。他成功通过电话和老师取得联络,却无从描述自己的位置信息。无措之际,经验丰富的张荣老师果断登上最高的沙丘,脱下颜色醒目的冲锋衣并在空中挥舞。无限蔓延的土黄里,那一抹飘扬的亮色格外引人注目。梁家豪接收到这原始但有效的信号,找准“会师”方向,顺利回归大部队。这堪称危险的初体验使梁家豪对“出野外”的兴趣不减反增。


大一野外实习后,梁家豪用亲手测得的数据在电脑上画出了一条完整的逻辑斯蒂曲线,它甚至比课本上的更标准。“很多情况下,我亲自操作这个流程,发现很多东西都能印证。那时候,我知道生态学不是一个‘空中花园’的学科。”




在青海黄南,梁家豪参与老师的一个定位实验。那里生活条件较为简朴,四周荒无人烟,水要自己去井里打,电要自己去拉,饭要自己做。但那里,暗夜有银河相作伴。一到夜晚,群星弥天。地上的观星者周身没有一丝光亮,只有贯穿天际的银河熠熠生辉,闪耀着,低语着,向仰望者呢喃光年之外的故事。那时候,他忽然感觉:学这个专业是对的。


今年暑假,梁家豪在内蒙锡林郭勒盟参与实验。傍晚时,他走在河边,会有大片大片的鸦群飞扑过来,构筑起黑漆漆的屏障,足以遮天蔽日。这样的奇观会持续十几分钟,使观者如同置身于小说里无限渲染、近乎神话的场面描写中。学习生态学很辛苦,但学者们能看到常人难以遇见的风景。藉由这段经历,他得出的结论是:“最美丽的风景,往往在人难以到达的地方。”




聚沙成塔,蟾宫折桂,静水本流深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最初,“保研北大”于梁家豪而言是一颗“只可远观”的星。但等大二成绩出来后,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专业第一名,有机会冲击北大。天上星不再遥不可及,似乎他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它无比耀眼、如有实质的光华。从大三开始,他就为保研做准备,“因为那个时候手里的筹码比较充足。” 


在得知自己获得“北大夏令营优秀营员”荣誉时,他在校门口的台阶上低下头坐了一会儿,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不同于高考出分时的激动、放松,得知自己推免成功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因为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梁家豪看来,“推免到北大”是一个阶段性的好成果,但也只是整个工作过程上的一个小的节点。他想继续提升自己的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好。


保研成功后,他在继续推进获批“䇹政基金”的项目,也在思考尚未读博的这一年里应该做些什么,希望往更好的方向靠拢。




乱中求稳,穿点成线,科研道阻长


“跳出思维定式的方法就是回到问题本身看问题,思考问题本身的意义。”

——梁家豪个人博客


梁家豪选择理论生态学作为科研方向,是因为它对于他达成目标——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大有助益。他对这门学科的理解是:要在自然界中找到普适性的模式。相比经验的积累,他更喜欢挖掘解释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一个点,而且能把点串成线——这在生态学里是很困难的。经典的模式经得起考验。不论用什么方法验证,得出的结果仍然保持高度稳健性。


关于怎样长期保持科研状态,梁家豪的观点是:情绪是一种消耗品。认真度、专注度、探索欲都是由情绪决定的。科研项目有所推进、学习有所收获带来的激动心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情绪消耗。但总体上情绪会持续下降,这时需要补充情绪,具体方式因人而异,如运动、聚餐等等。恢复情绪,然后再投入到科研中——这是一个循环。“最重要的是保持你的情绪在一个健康的区间上,不要有‘休息耻辱’。如果你的情绪很低落,你的效率其实也很低。一定要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再逼着自己重新去开始。”他补充说。



“䇹政基金”的目的是为本科生提供一个科研训练的平台,它贴近国内的申请流程,整体流程更短,比校创、国创更为严苛,它在立项时对成绩有要求,需要先交评审书。而且,“䇹政基金”是个人项目,体量特别大的项目甚至不会立项。谈及此,梁家豪说:“我觉得对我们本科生而言,做科学问题切入点一定要小。可以去做大的项目,但做的一定得是大的问题下面的小的问题。”


获批“䇹政基金”的项目《人类活动和气候对青藏高原多尺度植被稳定性的相对影响》是由梁家豪大二时的校创课题延伸出来的。前期读文献时,他发现同时在青藏高原上将人类活动和气候两个因素带来的影响联系起来做研究的人比较少。他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实验材料,就在大二时做了这个项目。大三参与“䇹政基金”立项时,他把统计方法拓展到多空间尺度的层次上,更深入地研究这个课题。他猜测: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这些因素的关系可能会发生有意思的转变。项目中期,尽管进展和最初的想法有出入,但他确实观察到了一些尺度依赖的模式。


梁家豪认为,获批“䇹政基金”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是,让他有机会认识优秀的人并有更多交流机会。



科研道路上,有良师相提携,有益友相扶持,实为幸事。“很多研究生态学的思维是和同行交流出来的。”梁家豪在机缘巧合下开始跟着本科导师李文金老师做科研,后来又成为郑天立老师的科研助理,两位良师都给了他很多实用的指导。而益友者,如大师兄周喜,时常与梁家豪交流研讨;又如学姐姜梦鸾(现北京大学博士在读),帮他了解科研流程,带着大一的他做国创,为他在学习生活方面答疑解惑。


说起欣赏的科学家,梁家豪首推罗伯特·海默·麦克阿瑟。现代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有关,这对生态学的影响非常深刻。麦克阿瑟推崇用简单的方式去理解事情,即“奥卡姆剃刀原则”——不要把事情复杂化。受此影响,梁家豪也在科研中追求简化问题的准则。


从科研小白到能够独当一面的负责人,这是一个提升能力、慢慢成长的过程。他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只能乱做。幸运的是,有学姐带着他走过一遍科研流程,让他初步了解做科研大致是怎么一回事。当负责人一开始也并不顺利。但项目做多了,就会更了解项目的进度安排和研究文献的方法。


梁家豪现在也会带着学弟学妹做科研。他认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应该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传承。



明月别枝,群策群力,万里迎新岁


“我愿意将我两年来所学和积累的经验,以及最为重要的网技部的工作传承下去。为萃英在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萃英在线副站长

网技部主要负责人梁家豪


除开生态学方面的扎实学习基础,梁家豪还较为了解计算机程序方面的知识。他高中时就会自己写些游戏脚本,上大学后加入了萃英在线网技部,接触到更体系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回忆起加入萃英在线网技部的原因,梁家豪表示:萃英在线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所以他愿意为此投入时间。再者,这份工作对履历也有一定帮助。“虽然我只会在简历上写‘萃英在线副站长’这一行字,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萃英在线是一个人文关怀非常强的大家庭。记者排培训期间,晚上下班后,教练会送学员回寝室。这一传统给梁家豪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时,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在寝室楼间穿行,低语着,欢笑着。外号“小明”的学长走在梁家豪的身边。那夜月华皎洁如霜雪,轻浅的光打落在学长的脸上,描画出俊逸的轮廓。他笑着对梁家豪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咱就互相帮助啊。故乡山高水远,前路漫漫修远,异乡的慰藉余音贯耳。


做网技部编辑时,常委、主编常常找梁家豪谈心,关心他是否有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他介绍好的项目、方向。他在网技部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新年夜,网技部全体成员都在网络连线,为项目上线做最后的准备。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写代码,微弱的电波将相隔千里的他们相连,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夜零点。


网技部的“特产”萃英在线版骆驼证,就是大家围在一起讨论代码后完成的。第一张骆驼证打印出来时,所有人都沸腾了。“一群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为了完成同一件事情而一起努力。我们当中没有特别专业的人,只能自己去探索。”


此外,梁家豪还曾任职于院团委组织部,担任学生团委副书记一职。



纯粹骑行,路过人间,未完结旅程


“顶着不足五米能见度的大雪,身边是疾驰而过的大车,骑行在青海湖的边上。咬紧牙关,在湿滑的路面上摇着车翻越南岭。悬崖边上,我捡起摔裂的头盔,拿起没有信号的手机,用受伤的左腿蹬出了白银的群山。”

——梁家豪个人博客


梁家豪的骑行之旅始于高考结束的暑假。那时,他用共享单车环海南岛半周骑行,全程约三百公里,耗时三天。“旅行中,骑行比步行要快,比开车要慢,能看到并更好地体会路上的风景。”骑行也是一种对意志力的锻炼。因为它是有氧运动,很挑战生理极限。


梁家豪曾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骑行130公里。他描述:“当时感觉世界已经变模糊了,下一秒就可能‘挂掉’。”他那时的地理位置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往前骑才可能有出路。个人的意志力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一次次增强。他表示,骑车只需要一直踩踏板,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但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光努力就可以做到,往往还需要运气。像骑车这样形式简单、光靠努力就能够成功的事都做不到,可能做成其他事也是很难的。




他的骑行路线较丰富,如环海南岛半周、广州到长沙、广州到厦门、环兰州线、环青海湖、张掖到敦煌……沿途不只有美景,还有人情。“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人生阅历会丰富很多。”有的村民看到他是骑车旅行者,会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喝口水、坐在一起吃饭;有的路人看到他在休整,会主动给他指路,告知他前面还有多少公里、骑下去会到哪里;还有骑友会相互加油打气,竖起大拇指以示鼓励。


此外,他还分享了骑行时思维的阶段性变化。前八十公里,骑行者可以欣赏沿途的美景,思维很清晰。八十到一百公里时,思维就会不太受控,各种记忆杂念在脑海里不断翻涌。但到一百公里后,思维就又变得清晰起来,可以感知到脚下的公路、耳边的风,和自己的心跳。这使他感觉到自己真正在活着,感觉自己“不像一个人类,而是像动物一样活着”。这是一种很纯粹的状态。


旅途不会完结,他一直在路上。梁家豪接下来的骑行目标是318国道。他表示,自行车、行李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有一颗出发的心,有勇气去骑行。




刀刃向外,适度社交,修心反内耗


“我平静地对自己说,没错,你说的都对,但是止步不前、自我怀疑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深吸一口气,向上走去,试图令自己忘记熬夜的疲惫,就像数个期末周的夜晚,抱着教材和一叠稿纸,在自习室等待清晨的第一束光。”

——梁家豪个人博客


当“内卷”成为时代常态,内耗情绪甚嚣尘上。身处浪潮中,独善其身亦非易事。对此,梁家豪有自己的应对方式。他认为不应把情绪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如果做砸了一件事,对自己产生了失望、生气等负面情绪,也应该尽量控制它们。最重要的是反思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生闷气。同理,如果做成了一件事,也不要过于高兴,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些事,避免骄傲自满。


修心很重要,人的心境要平和。如此,对自己、对外部的期望值都会降低,情绪就不会有多余的损耗。情绪是一把刀。把刀刃向外翻,释放或躲避压力,不要正面对抗;把刀刃向内翻,在一次次的对抗中磨练意志,最终达到刀枪不入的境界。但刀刃向内翻,压力可能会变成“病例”。他提醒说:“抑郁的人太多,所以尽量把刀刃向外,不要对着自己。”




他也经常陷入内耗、自我怀疑的情绪漩涡。但他认为,可以批评自己,可以讨论和反思。可开始做事情时,就要把这些想法全都放下,没有什么比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更加重要。“总的来说,就是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到你的行为。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社交是生活的必需品,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适度社交可以增长见识、提供情绪价值。他假设说:“如果你在社会里消失了,对人类完全没有影响,那为什么要研究你呢?”随后又补充道,很多独特的想法萌芽于交流,所以社交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服务。




殷切寄语,流体静力,未来不设限


“你要见过才会相信,看到才会知道,流星找不到,但你遇见时就会遇见,就会看到世界上确实存在这么美的东西,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一抹不存在的蓝色。”

——梁家豪个人博客


梁家豪将创作作品视为实现想象的过程。他不太喜欢玩游戏,是因为它无法承载他的想象。有些想法尚未提出,它可能并不难,但太偏了,他就想把它做出来。当初做“䇹政基金”的项目也是这样的想法:“它很有意义,只是之前没人做而已。”


梁家豪给自己的博客网站取名为“流体静力”,意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他眼中,它象征着一种沉静、平稳的力量。




揆诸三年光阴,梁家豪想对兰大诚恳地说一句谢谢:“它是一所很好的大学,甘肃是我的第二故乡。”


而对尚在探索自己方向的学弟学妹们,他则衷心说道:“这个世界上的路有很多条,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条。我身边有很多不同的人,他们有些不是很关注学习,但都在自己的方向上努力着,最终也有很好的成果。人生是旷野,不该被定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去做,这就很好。


谈及对未来北大生活的期待,梁家豪半认真半调侃地说:“努力工作,活着毕业。”




“过去”总是结束得仓促,人类时常被时间推着前进,还没来得及用相机捕捉惊心动魄的瞬间,流星便带着未尽的传说陨落了。


2021年,初秋。广州塔目送着她的少年远行,昆仑堂的暖光在他眉心晕开一抹温厚亮色。这是结束,也是开始。

2024年,深秋。至公楼的钟声在群山间悠扬回响,与未名湖畔的朗朗书声遥相呼应。这是结束,也是开始。


“未来”总是开始得突然,也许在无尽的明天,也许就在下一个瞬间。正如梁家豪在博客中所写:“虽然我们可能穷尽一生也等不到这个时代结束的一天,但眺望未来总是一件快乐的事。”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制作 | 黄之涣

图片 | 叶芷汀

校对 | 刘一冉 李彤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焦扬

主编 | 常桐



向下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