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一棵树,让我觉得安静 ·  昨天  
康石石  ·  爱丁堡录取率高达70%!艺术生有福了! ·  昨天  
康石石  ·  高达10w!设计保研奖学金一览 ·  2 天前  
康石石  ·  拿到藤校奖学金的作品集长什么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无论和谁相处,都要明白的12个戳心真相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7-08 18:01

正文

新书上线

上帆书,听懂好书!
为什么有人羞于被赞美,有人却能坦然接受?
为什么你总是爱上不爱你的人,永远得不到回应?
如果你正为这些问题所困
来听听樊登和武志红老师的对谈 👇
作者 | 武志红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先后与许多来访者交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人都想要改变自己,想要完成一些重要的事并拿到成绩。
但他们身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在拉着自己,让行动与想法南辕北辙。
很多人都以为,这种无形的力是“懒惰”、“拖延”。
但武志红老师在接触了大量的咨询案例后发现, 真正阻碍很多人成长的,其实是“全能自恋”。
于是,他写下了《深度关系》这本书,总结了 越亲密的关系,越该 明白的12个真相

希望总有一条,能够治愈你的焦虑。



喜欢归罪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去怪罪,觉得挫败是他人所导致的。
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样的人容易这样做?
有「自我完整」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
所谓「自我完整」的人,是不管遇到什么挫败,都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的“自我”能一直存在,而不会轻易被挫败所“瓦解”。
既不容易归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并且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所谓「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他们一遇到挫败就会觉得“我”被“瓦解”了。
为了躲避强烈的挫败感,所以他们要把责任甩出去。



太多人在家庭外的社会关系中非常好说话, 但回到家里就变得非常喜欢强烈指责家人。

其中部分重要原因是——

在社会上,这样的人知道自己没法占据高位,于是甘于处在低位,就变得好商量甚至好欺负。

但是,面对伴侣和孩子时,他们的高自恋渴望就涌出来了,他们变得很不好说话,并且很容易进行强烈的指责。

指责、批评和攻击,是想给人一种感觉——“你看,我是强有力的”。

这常常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无助中。


无论在亲子关系中,还是在两性关系、职场和社会上。

当你认定另一个人应该听你的话时,

你就失去了聆听和了解对方的意愿和耐心,因而难以和对方交流。

交流和互动意味着,「我的信息」和「你的信息」可以在彼此间流动。

好的交流是——

我允许「你的信息」在我的心田中驻足, 你也允许「我的信息」在你的心田停留。

然而,在太多关系中,有人只想把自己的信息传给对方,却对对方的信息充耳不闻。


很多人不敢表达恨意,是因为担心——

一旦表达恨意,就会伤害到自己所爱的人,引发内疚,因此要憋着恨意不表达。

可是当一份重要的恨意产生后,你没有在关系中表达,憋在了心里,接着会发现:

你们之间的情感联结变弱了。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一方从来都不表达恨,这给另一方带来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做什么都可以。

结果就做得越来越过分。

突然有一天, 那个从来都不表达恨的人,选择了结束关系,而且再也回不去了。


人生的一个定律是:

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社会关系, 必须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

这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动力,或叫生命力。


很多人失眠,是因为晚上头脑会特别清醒,会想很多事。

这种情形下,最常想的是——

某某事没做好,是因为我有多不好, 如果我好一点,事情就不一样了……

当头脑认为“我”应该是完美的、全能的、不会错的、不会犯傻的……

并拿这些标准去要求自己时,人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自我攻击」。

但我们要明白,完美、全能是不可能的。真实的自己,往往是缺点满满、错误满满,有时还是愚蠢的。

请看到这个事实,然后,像好父母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

不仅接纳孩子会犯错,而且还觉得这很可爱。
当孩子陷入自我攻击中时,还要去安抚孩子。

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做自己的“好父母”,给自己好的养育。


人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一些事情是我们能控制的,另一些则不能。

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

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幸福与外在的效率。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他者即地狱。”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是「主体」,而是成了围绕着他人来转的「他者」,那他就会身处地狱中。

当一个人认为其幸福取决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时,

这就意味着TA自己是「他者」,那么TA必将身处于地狱中。

同时,TA不可避免地想把伴侣变成一个围着自己转的「他者」,于是TA也会将伴侣拉到地狱中。


任何沟通都有双重信息:

事实层面的和情绪层面的。

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又是什么。

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