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唧唧堂
唧唧堂学术管理分享平台,更好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昨天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昨天  
宛央女子  ·  不想工作!不想工作!不想工作! ·  3 天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3 天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唧唧堂

JPSP: 孤独在中老年期间的发展 | 唧唧堂论文解析

唧唧堂  · 公众号  ·  · 2021-02-21 23:48

正文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Wayne Yen
审校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WEN
编辑 | 悠悠 糖糖



本文是对论文《孤独在中老年期间的发展——其本质与内在关系(Development of loneliness in midlife and old age: Its nature and correlates)》的一篇解析,该论文在2018年10月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作者是Tilmann von Soest,Maike Luhmann,Thomas Hansen和Denis Gerstorf。


1 背景


孤独感通常指人们对“期望的社交关系”与“实际感受的社交关系”间差异的主观反应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孤独是许多负面生活结果的风险因素,如抑郁症状、病死率、生理健康等。


本研究使用 直接和间接两种测量方式 对独孤进行评估,结合自我报告数据、基于NorLAG研究(The Norwegian Life Course, Ageing, and Generation Study)中两波相隔5年的纵向数据,探索如下问题:


Q1: 探索中年到老年的孤独的平均水平特征和变化程度;


Q2: 分析孤独的预测因子,探索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关系、人格特征四个因子对孤独水平和孤独变化的预测作用;


Q3: 探索年龄、性别和孤独的测量方式在预测因子对孤独的预测中是否有调节作用。


1.1 研究目的1:调查从中年到老年的孤独的平均水平特征和变化程度。


大规模的纵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关于整个生命过程中平均水平变化的概述,和横断面研究相比,纵向研究的方法更有优势,但 现有的纵向研究几乎只涉及老年人,而对中年人的纵向年龄趋势研究较少


有理论认为孤独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例如 社会情感选择性理论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该理论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关注情感上有回报的关系,从而避免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或情感上不愉快的社交接触(Carstensen, Isaacowitz, & Charles, 1999)。但也有理论预测,随着退休、丧偶、同辈的死亡以及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而导致社会角色的丧失,社会接触的频率通常会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会增加(Pinquart & Sörensen, 2001)。


本研究利用相隔5年的两波纵向数据, 检查孤独从中年到老年的变化情况,从实证角度检验孤独的发展变化情况


1.2 研究目的2:孤独的预测因子


研究选择了社会经济地位、生理健康、社会关系、人格特征等因素,探索这些因子对孤独的预测效果,并分析每个因素对孤独水平和孤独变化的独特预测作用。


1.2.1 社会经济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社会经济地位涉及两个方面,收入和教育。现有文献表明,低收入与高孤独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孤独感越低。有研究者对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充足的经济基础可以增加社会活动从而对抗孤独(Hawkley et al., 2008),更高的教育程度会提供更多接触社交知识的机会从而降低孤独的水平(Pinquart & Sörensen, 2001),这些机制解释需要更大规模的纵向研究进一步证实。


1.2.2 身体健康状况 (physical health)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可能导致疲劳或行动困难,成为社会参与和社会关系的障碍,从而产生或加强已经存在的孤独感(Cohen-Mansfield et al., 2016; Cohen-Mansfield & Parpura-Gill, 2007)。现有研究中报告健康状况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大多认为孤独感是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和死亡风险的预测因素,但少有相反的研究去探索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会影响孤独,且集中探索老年人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研究较少。


1.2.3 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hips)


由于孤独的社会属性,使得缺乏社会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被认为是孤独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文献中强调质量比数量重要(Hawkley et al., 2008; Pinquart & Sörensen, 2001)。实证研究发现,丧偶的人比离婚的人感到更少的孤独,但所有丧偶的、离婚的和从未结过婚的人报告的孤独程度都比已婚的人高(Pinquart, 2003),所以研究中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关系(婚姻/同居),还要检查之前的关系断裂的预测效用。


1.2.4 个人特质 (personality)


在前人文献中,广泛的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与孤独具有相关性,认为高外向性与更多的社交活动、积极情绪有更高的相关;高水平的神经质和低水平的亲和性会增加孤独感(Ozer & Benet-Martínez, 2006),高水平的神经质还与消极刺激高敏感相关(Larsen & Ketelaar, 1991),所以低外向性高外向性对孤独有高相关,在本研究中将对这点进一步验证。


1.3 研究目的3:潜在的调节变量


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是 检验预测因子的相关性是否受年龄、性别和孤独评估方式的影响


1.3.1 年龄


社会情感选择性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预测,社会交往中促进情感回报的的因素对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重要(Carstensen et al., 1999),因此亲密关系(如伴侣)对老年人而言更重要,而社交网络规模对年轻人更重要。其他理论解释强调,孤独的预测因素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原因是社会关系的规范预期发生了变化。


1.3.2性别


性别被认为是预测因素和孤独感之间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有研究表明,由于女性的社交更注重于投资和维持社会关系,所以社交障碍与女性孤独感的关系可能大于与男性孤独感的关系。但性别调剂作用的实证研究很少。


1.3.3 测量方式


孤独的测量方式也很重要,一种为直接测量,直接询问感到孤独的频率,问题中包括“孤独感”这一术语,直接测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和预测效用,但由于社会污名的存在,人们不是总愿意承认孤独。另一种为间接测量,通过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和the De Jong Gierveld Loneliness Scale等量表进行测量,间接测量减少社会期望偏差,但一些研究人员质疑间接孤独量表是否真的能反映真实的个人孤独体验。


基于以上信息,研究希望 检验预测因子的相关性是否受年龄、性别和孤独评估方式的影响


2 数据收集及分析


该研究在NorLAG研究基础上,于 2012和2017年分别采集了数据。第一批数据(T1),根据性别和年龄对挪威30市的人进行了分层抽样,通过电话访谈、寄送问卷的形式完成问卷收发,其中,5555人(占总抽样的67%,总抽样8298人)接受了电话访谈,4149人(占总抽样的50%)接受电话访谈后完成了问卷,第二批数据(T2),由于样本流失等原因,共完成了 2984人 的调研。随后研究者对比了两波数据的差异性,发现在年龄和教育程度收到中等程度的选择效应;其他变量的组间差异较小


清洗后的数据,使用Mplus 7.3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研究者分析分三步进行:首先 构建了间接测量孤独的潜在孤独测量模型 (latent loneliness measurement models),并 对测量不变性进行了测试 ;其次,为了评估个体从T1到T2的孤独感变化, 构建了潜在变化评分模型 (latent change score models);最后,为了检验孤独的潜在来源,研究者回归了孤独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通过 变化评分模型 (change score models)来测量孤独的潜在预测因子。


picture from Internet


3 结果及讨论


3.1孤独的发展贯穿后半生


女性在40岁至80岁之间孤独感稳步增加,而男性的孤独感水平呈U型曲线,在40岁至80岁两端孤独感水平最高,在40岁至80岁之间孤独感水平较低,该研究新颖之处在于强调了:孤独随年龄变化趋势中潜在的性别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孤独感持续增加,而男性的孤独感平均得分在年龄上呈U形分布。


3.2孤独的预测因子


3.2.1 社会经济地位


在受教育程度上,本研究有与之前研究不同的发现,在控制所有其他潜在的预测因素时,高教育水平与直接测量的孤独水平增加有关。虽然高教育水平与各种积极的生活结果相关,但 高教育水平本身不一定能保护孤独 。相反,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愿意向别人传达他们的感受


3.2.2 身体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了很大范围的潜在协变量的情况下, 长期病程(领取伤残抚恤金)的历史也与较高的孤独感水平相关 ,而短期的病程与孤独的程度或变化均无相关性。


3.2.3 社会关系


本研究支持了之前的观点,即“缺乏社会关系(特别是缺乏亲密的社会关系)是孤独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发现 亲密关系与孤独的水平和变化有关 ,有配偶/同居伴侣、更频繁地与朋友接触都与较低的孤独感水平相关,并在两次测量中孤独感评分降低。


3.2.4 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是首次在对中年和老年成人的大规模纵向研究中,检验五大人格特征和孤独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 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少,孤独感的变化越有利 (增加的不那么明显,减少的更强烈)。这也首次证明,外向性也会促进孤独感的减少。


3.3 调节变量——年龄、性别和孤独测量方式


年龄和孤独评估的方式不影响预测因子对孤独的预测。但 孤独评估方式对孤独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性别方面,研究发现在间接测量孤独感时,性别是婚姻/同居状态与孤独变化程度的调节变量。 对男性而言,有无伴侣并不能预测孤独感的变化 ;而 没有伴侣的女性的孤独感变化(无论时增加还是减少)都比有伴侣的女性少 。这与之前研究的结论是不同的,之前研究发现,孤独感对未婚男性的影响大于对未婚女性的影响(Pinquart, 2003),后续需要对这一点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这项研究阐述了孤独在人的后半生中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预测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孤独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和人格特征,性别对社会关系起调节作用


注:解析文章对原文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


参考文献: von Soest, T., Luhmann, M., Hansen, T., & Gerstorf, D. (2018). Development of loneliness in midlife and old age: Its nat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2), 388–406.




解析作者: Wayne Yen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