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问题为导向,准确把握“土地综合整治+绿色发展”模式的理论逻辑和实施路径,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优先,统筹谋划,推动生态效益保值增值。
一是生态保护优先。各地始终应将守护自然肌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强调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必须“+生态修复”,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二是科学规划统筹。有关部门要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以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问题为导向,综合协调产业发展结构和新质生产力布局,合理划分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分区。
三是高效开发利用。各地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杜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以稳定生态功能价值引导社会资源向公共生态产品领域流动,逐步实现生态效益增值。
多跨协同,系统治理,推动生态修复提质增效。
一是要素协同,一体修复。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全要素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
二是跨域协同,精准施策。各地要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基础上,不拘于行政区域界限,探索以山脉、流域等自然生态系统范围为界跨区域开展生态治理,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产业发展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完善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三是部门协同,合力推进。各地有必要建立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等跨部门合作机制,明晰不同部门在项目支持、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督查检查等方面的职责,构建职责明确、协力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格局。
因地制宜,延链强链,推动生态产品有效转化。
一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推动农村用地布局优化的基础上,各地应当鼓励发展农业科技尖端产业,推广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是延伸绿色产业链。各地要探索设施农用地和产业用地复合利用,最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索以“农业+”模式为引领的乡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带动效益链与价值链产生。
三是培育绿色生态旅游。各地要充分挖掘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精心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品牌。
支持创新,鼓励探索,推动生态价值稳步提升。
一是创新金融工具。相关部门要改变以物质资产和信用为核心的传统融资观念,通过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等方式,将生态资源纳入可融资资产体系,为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产品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融资渠道。
二是创新融资模式。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结合生态资源的特点,探索建立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包括建设用地复垦、耕地功能恢复等在内的土地综合整治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三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各地要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间的联动,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打包为“生态资源包”,搭建生态资源权益收储平台,探索生态基金、股票、证券等创新融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乡村生态价值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