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扬子晚报  ·  南京紫金山下雪了! ·  昨天  
新华社  ·  10910米!重大突破 ·  2 天前  
南方日报  ·  广东医保基金出现赤字?最新回应 ·  2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海南开启“阴雨”模式!未来几日天气→ ·  2 天前  
扬子晚报  ·  官方通报:局长停职,立案调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道森市:冰封时光》:在历史的回廊中与记忆对望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20 21:16

正文

经过为期三个多月的征集,第四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共征集到近150篇纪录片长短影评。 创作者用影像介入现实,影评人用态度直击人心 。为所有的纪录片爱好者,提供一个自我表达、无关学术、无关流量的空间,希望能看到更多优秀的纪录片影评作品。

接下来,凹凸镜DOC会选登此次影评大赛的获奖作品,今天发表的是获得凹凸镜DOC影评大赛二等奖的作品: 《道森市:冰封时光》:在历史的回廊中与记忆对望

颁奖词(余雅琴撰写):

纪录片影评的价值和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延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观看维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同一文本的理解。这篇影评以清晰的写作和富有洞见的分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道森市:冰封时光》:在历史的回廊中与记忆对望

作者:张可灵
编辑:张先声

道森市是一个位于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小镇,它因十九世纪末克朗代克淘金热的兴起和褪去而繁荣、而荒凉。1978年的夏天,随着建筑施工中500余卷硝酸胶片“破土而出”,道森市再次回归于大众视野,而这批经由时间雕琢的电影胶片也勾起了导演比尔·莫里森极大的个人兴趣。

承担运输成本的发行商遗弃至此,身处于电影发行链末端的道森市以此拥有了大量电影胶片。为减少硝酸胶片引发的火灾,体育馆所有者遂用它们填平泳池改建冰场。这使得一批易燃的胶片被长久封存进了冰冷的冻土之中,为百年后的我们演绎了一首冰火相济的协奏曲。

在《道森市:冰封时光》的创作中,比尔·莫里森将大量出土的、具有烧灼腐蚀痕迹的虚构片和新闻影像等素材与史实资料相结合,为我们讲述了道森市的兴衰历程、电影胶片被掩埋在冻土中的原因以及它们被发掘的前后过程。与此同时,导演还暗中揭示了早期电影的社会地位,以及它们作为资本主义扩张的载体被传播、被消费的历程。由此,《道森市:冰封时光》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带我们再次回看历史,重新与记忆对视。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一、记忆的衰变与召唤

德勒兹曾提出“电影成为唯一能够让时间呈现为某种感知的经验” [1],而对于《道森市:冰封时光》这部影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双层的时间感知,一层是胶片内容所记录和承载的过去的那段时间,而另一层则是被发掘的胶片中所带有的灼烧、腐蚀和刮擦的痕迹,这让胶片自身的物质性衰变成为了时间流逝的最好证据,它也以此将逝去的时间成功保存。

导演用这些模糊、颤动片段填充历史讲述中的画面空白,而硝酸胶片的腐蚀如同时间作用下的人类记忆的衰变,这种磨蚀并没有消灭影像的连续性,反而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流逝这一过程所带来的美感。导演也曾在采访中将影像与人的记忆进行类比,这不禁让人思考硝酸胶片的衰变与人体衰老的相似性,进而在我们观看画面时,也就难免会多一分关于死亡的哲思。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与此同时,在这些衰变的画面中,模糊的部分以闪烁、抖动的方式与残存的部分共同构成了人物心理的外显、情绪的递进、欲望的延伸和氛围的具象化,或强化、或新生了原始影像的意义。一如冰封的胶片重得活泼的灵魂,它似乎以某种神秘的仪式召唤着我们读取和重构过往斑驳的记忆。片尾舞者在如同火焰般的衰变画面中挣扎、舞动,继而挣脱又似涅槃重生,映衬着那段默片字幕:“火蜥蜴”“生活在未燃尽的火中”,它与开篇 “电影诞生于爆炸物”交相呼应。那神秘的火蜥蜴不正如这老式胶片,其在火中降生亦在火中灭亡,这何尝不是导演献给胶片电影的浪漫挽歌呢。

图片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二、金与银的双螺旋

胶片所召回的记忆不仅是淘金者追逐财富的始末,同样也是电影(老式胶片以卤化银作为感光剂)作为新兴媒介、大众娱乐进入人们生活的经过。《道森市:冰封时光》在虚构与非虚构、电影史与社会历史之间上演了一场金与银的双螺旋之舞。

(一)虚实相交的共筑

从创作方式上看,导演比尔·莫里森的电影无疑属于“拾得影像”。拾得影像指“一种先锋或实验电影领域的分类,通常以怀旧或者末日主题展示影像碎片,风格依托碎片化、俭省的叙述、时间碰撞和视觉混乱。”[2]它对素材的来源加以限定,要求所涉及的镜头必须是“已被发现”的,影像的生产必须伴随一个实际上存在的“发现”动作。[3]

在《道森市:冰封时光》中,导演基于对历史的回溯和对主题的表达,他将被遗弃和刚出土的胶片加以选择,而后将它们进行挪用和拼贴,使影片成为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影像、非虚构与虚构的交缠状态。

莫里森将大量遗留在道森市的好莱坞虚构片素材用作还原和阐释非虚构历史的工具,将十部虚构片中的赌博片段相并列,还原了淘金者兴建小镇之初时最热门的娱乐消遣方式;他还从八部虚构片中截取片段进行组接,再现小镇居民前往影院观影以及观影时的种种新奇、恐惧和悲悯的认真状态。就连这些胶片的最初发掘者Michael Gates与博物馆主管Kathy Jones二人因此次发掘相识相爱的过程,也被导演使用虚构片素材加以演绎,过去与现在就此被包含在了同一文本之中。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不仅如此,导演还利用多部虚构片进行再创作,将它们重新剪辑、组织成了一段新的、似乎还带有一些悬疑爱情片色彩的虚构短片,用以诠释他对好莱坞明星William Desmond Taylor在家中惨遭谋杀这一事件始末的猜想。

(二)社会史与电影史的交织

胶片存留下的影像,既是对道森市本地历史的记录,也是对更广泛的社会变迁的见证。导演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道森市发生的事是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之缩影。因而影片在历史的展现上,于微观和宏观之间多次跳跃,以事件和人物作为连接,为观众提供理解历史的更好方式。

影片在稍早的位置提到了道森市的淘金者对矿工的压榨,随时间推移,影片中部便以新闻影像和报纸资料的方式呈现了那场镇压工人罢工的美国“拉德洛大屠杀”。

不仅如此,片中提到的好莱坞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William Desmond Taylor曾作为计时工生活在道森市,第一个《美西战争的动态影像》的道森市观众——送报员Sid Grauman在多年后成为了好莱坞传奇人物。这样处理不仅说明了道森市的历史处于世界历史之中,同样也强调了在道森市所发生的事正在组成世界。而作为图解穿插其中的虚构故事里的场景、服饰、行动以及生活方式等等,亦是彼时大众的审美、思想、风气和精神的映射,是社会发展变化和文化生活的又一指证。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不止在社会史领域,《道森市:冰封时光》还为我们带来了不只有作品和导演的电影史,它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初期电影背后的技术的变革、社会的变革,经济、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的种种变化与革新。它引导我们去看到“在历史中的电影” [4],而非电影的历史。

影片中那些被发掘的电影里并没有失传的杰作,也没有诸如格里菲斯、希区柯克那些著名导演的作品,我们看到的尽是各种情节剧、喜剧片、西部片和浪漫故事。它们在彼时的文化地位也如同我们此时的报纸一般,一旦失去票房价值即可如数销毁。由此,电影及其社会位置确实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语境密切相关,这或许也从创作角度践行了重写电影史的理念。

同样的,导演利用电影史中的作品进行创作,由此形成的新作品,又构成了新的电影史,这是否也在引导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利用档案素材进行电影创作,而这是否又会造成新的电影史的危机,我们皆不得而知。

图片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三、全球资本的文化征途

伴随着“电影诞生于爆炸物”的字幕,本片也以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及其文化殖民的历史为暗线,串联起了道森市与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由资本扩张所来的一系列对文化、人和自然造成摧残的种种事件。硝化纤维作为胶片制作的关键材料,它本身也是生产火药的原料,这使得胶片天生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这种特性不仅体现在胶片物质层面上的不稳定性,它更象征了胶片作为资本主义扩张和殖民的工具,其中内在的暴力性质。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文化殖民主义从狭义上主要指西方文化凭借其超强的经济、政治等优势,有目的地推销自己的经济理念、政治形态、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这使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文化黯然失色,不仅如此,还使其面临着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排斥、贬损、压制甚至吞没的险恶命运。[5]法国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曾试图从根本上剖析好莱坞如何用电影进行文化殖民、电影对人的意识形态如何进行隐秘控制。

从道森市被发掘的胶片素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胶片不仅记录了小镇独特的文化方式,还呈现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样貌,这些文化因着胶片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然而,这种传播从本质上讲是带有侵略性质的,胶片以影像记录那些未被触及的角落,使之暴露在资本主义的视野之中,进而被利用和消费。同样,电影也并非只是单纯的娱乐工具,它们携带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殖民,对全球文化实施剥削和同化,使原本多样化的文化生态逐渐趋于同质化。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胶片本身作为文化殖民的工具,而胶片记录和承载的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影片中部以反工会法官Kenesaw Moutain Landis连接起了1917年反对对黑人暴力的游行和1919年球员与赌客密谋打假球的“黑袜丑闻”事件。并且片中还展现了1914年与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有关的那起暴力镇压矿工罢工的“拉德洛大屠杀”。导演有选择性地将这些史实置入影片,不仅是为了凸显道森市作为世界缩影的身份,更阐释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对人的腐化以及劳工群体拼死相抗的非凡力量。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正如胶片在火焰中燃烧殆尽,道森市的自然生态和资源在资本主义的侵蚀下、在频繁爆破开采黄金的手段下,也同样面临着油尽灯枯的局面。道森市形成于资本主义的驱动,淘金者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但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城镇迅速衰落而逐渐沦为空壳。几十年的淘金活动留下的由挖掘和液压所致的地貌,犹如庞大猛兽成群结队从地下穿行而过。

《道森市:冰封时光》截图

《道森市:冰封时光》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历史并非静止不动,它在不断地被发掘、被重构,而电影也不仅是对瞬间的记录,它更是一种对时间的见证,对记忆的刻画。影片以此把我们带到了历史的回廊之中,为我们带来了一次与时间和记忆的深情对视。

《道森市:冰封时光》海报

引用文献

[1](法)吉尔·德勒兹著,黄建宏译.电影II:时间—影像[M].远流出版公司(台北),2003.
[2]Catherine Russell.Experimental Ethnography:The Work of Film in the Age of Video.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3]Alexandra Heller-Nicholas.Found Footage Horror Films:Fear and the Appearance of Reality[M].Jefferson:McFarland&Company,Inc.,Publishers,2014:13.
[4]郦苏元.新电影史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影,2005,(01):22-29.
[5]刘海静.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06):1-6.

参考资料及文献

[1]Bill Morrison,Hillary Weston.Celluloid Phantoms:A Conversation with Bill Morrison.Criterion,2017.
[2]Bill Morrison,邹艾旸,米拉檬,娄白杨,赵展艺,潘子怡.电影时间的三种维度:比尔·莫里森BISFF大师课实录.BISFF2021,2021.
[3]Bill Morrison,Lycidas.对话Bill Morrison:腐朽轨迹下的物质与记忆.深焦DeepFocus,2018.
[4]Bill Morrison,Daniel Eagan.NYFF Interview:Bill Morrison.Film comment,2016.
[5]Godfrey Cheshire.Dawson City:Frozen Time.Rogerebert,201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