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听过这样的说法,人民币早晚要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毕竟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观点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甚至某些专家学者也会在公开场合附和几句。
但如果我们抛开民族情绪和宏大叙事,单纯从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切入,就会发现这个命题背后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逻辑死结。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美元与黄金脱钩反而成就了其霸主地位。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货币国际化的底层逻辑——全球贸易体系需要一种能够自由流动的硬通货。
美国通过长期维持贸易逆差,让美元像血液一样渗透到世界经济每个毛细血管。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特殊身份,本质上是个巨大的货币黑洞,换回的不是等值的人民币而是美元外汇。
这种单向的货币流动模式,导致人民币始终被困在境内金融系统里。
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9921亿美元,相当于每天有27亿美元净流入,这种结构性特征注定人民币难以突破地理边界。
这就像让一个天天在赌场赢钱的赌神当荷官,你左手收走赌客的筹码,右手还想让人家用你印的塑料片继续下注,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贸易顺差越大,国际化进程就越缓慢。
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对外贷款输出人民币,这样对方就可以用人民币和我们交易了,相当于人民币国际化。
这个设想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确有实践。
截止到202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签订的本币互换协议规模超过6.5万亿元。
但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在制造新的特里芬难题:如果债务国最终无法偿还,豁免债务等于变相补贴;如果严格追讨债务,又可能引发地缘政治危机。
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债务陷阱争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还款延期,都是这种困境的现实注脚。
更关键的是,贷款形成的人民币存量远不足以支撑全球贸易需求,就像试图用消防水管给太平洋注水。
看看美元怎么上位的,那叫一个阳谋。
二战后的欧洲穷得揭不开锅,美国直接把130亿美元(现在值1500亿美元)拍在桌上:“拿去花,记得用美元。”
这就好比你在烧烤摊猛请全场喝酒,喝嗨了大家自然用你的代金券。
反观咱们,储蓄率卡在45%下不来,老百姓存钱防老的焦虑刻在基因里,国库里攒着3万亿美元外汇舍不得花。
这种战略需要本国承受长期资本账户逆差,对于储蓄率高达45%的中国经济结构而言,无异于让沙漠主动蒸发自己的水分。
现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27%左右,这种实体经济优势反而成为货币国际化的枷锁。
咱们的制造业越牛,人民币越出不去。国内外贸公司赚了外汇,转头就去银行换成人民币发工资。
这场景就像个死循环:造的商品把美元吸进来,人民币被牢牢锁在国境线里。
更棘手的是,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度与货币国际化要求存在天然冲突,资本账户管制就像防洪堤坝,既挡住了外部风险,也阻断了人民币外溢的通道。
所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阻碍并不是什么美国的霸权主义,或者说人民币国际化还没到需要美国动用霸权的力量来干涉,单世界工厂的台子,就已经给自己设置了足够的限制。
想当初欧元上台,试图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这么多年了,欧元的地位总比人民币高一点吧,欧元美元依然和平共处,并没有出现激烈的矛盾。
因此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阴谋论,也没什么太复杂的原因,就看你到底需要哪个,既要还要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你看,之前牛肉贸易逆差,然后一些官媒就在那边嚷嚷“对我国牛肉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这种就很无语。
那么这局怎么破?
也不难,要么学美国当散财童子,要么继续闷声发财。
要我说,咱不如把功夫花在人民币能自由兑换上,先让老百姓能方便买港股、炒美股。
什么时候东京的居酒屋能用支付宝给山西矿老板放贷,曼哈顿中介拿着人民币卖豪宅,那才叫真国际化。
当然了,如果自由兑换了,又会引申出资金跑路的问题,反正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真的挺难。
⬇️
欢迎添加我的工作微信,粉丝群限时免费进,获取全球最新资讯分析。
S叔,十年全球资产投资人,定居香港;预约直播,每周分享全球资产;
关注我,打开全球投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