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正式开幕。本次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作为国字号大阵仗的活动,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名副其实的高手云集。
图源|大众日报
在许多报道中,我们常看到一个难字——非遗的日子很难,非遗传承人很难,许多人是靠情怀在坚守。这难免让人疑惑:老祖宗流传下的这一门门技艺,难道就是让人受苦受穷的?
在博览会现场,我们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徐州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秀英和孙女制作的香包挂件很受年轻人欢迎。
图源|大众日报
一张慈祥的脸,满满的松弛感。
松弛感,是网络热词,是现在的年轻人最为羡慕的生活状态。
徐州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秀英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就是松弛。老人坐在椅子上,满目含着笑,亲切地看着来往的观众。老人已经85岁了,看到她马上让人就能想起精神矍铄这个词。如果不知道她的真实年龄,你也许会预估为六七十岁。
这样的人生状态,与之相匹配的一定是安稳的物质生活与富足的精神生活。
目前,老人的孙女也进入了这个行业。据媒体报道,在她们祖孙俩的带动下,当地600多位村民都做起了香包,2023年全村香包产值突破了1000万元人民币,2024年的目标,是翻一倍,让钱包更鼓胀。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由真实的社会需求催生的,都是有着具体的消费场景的。在过去的年代,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能养活人的一门手艺。放在今天,如能创造出适当的消费场景,也可以焕发蓬勃生机。
徐州香包带给老人与孙女的回报,就是今天指尖技艺可以创造指尖经济的真实案例。
一套簪花头饰,火爆全国。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有媒体报道说,在济南老城旅游,最火爆的是簪花。
簪花是中国古代佩戴头饰的一种,也称戴花、簪戴,通常是由筷子状的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状的发髻上,再由鲜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起来。从报道看,在大明湖路南侧一家体验店,10名化妆师同时进行化妆,旁边还有多位顾客已经换好汉服排队等候化妆。簪花头饰加上搭配服装和化妆等全套造型,价格从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
博览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簪花围”受到女士们高度关注。
图源|
齐鲁壹点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簪花是从福建泉州走向全国的,它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爆全国的背后,是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这一次,在展会现场,又让人见识到了它的火热程度。
这几年,旅拍一直是文旅领域和社交媒体上的热词,很多旅拍项目都和地方传统民俗有关。
比如吉林延吉市,当地有好几条街都是做朝鲜族服饰租赁的。很多外地女游客到延吉,必备的打卡项目就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拍一套“朝鲜族公主”美照。当地就此形成了“租赁+化妆+拍摄”旅游模式,地方经济同样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再如济南市莱芜区的陈楼糖瓜制作工艺,全镇相关手艺人1000余人,每年利用春节前后3个月的时间,能生产成品1000多万个,产值上千万元。
还是以王秀英老人为例。她与孙女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主动与现代时尚生活相结合。例如,以前的香包,是用来存放针线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做针线活的了,即便有也是一种手工爱好,相对小众。如果再把香包的市场放在针线上,肯定是吃不上饭了。于是,她们就用传统工艺,制作手机挂件、背包挂件,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传统的手艺,找到了新的表达载体。
延吉的朝鲜族服饰,制作工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也没有守着传统吃老本,而是不断尝试融入汉服元素和特点,吸引了更多的人,带动了旅拍热潮。
图源|大众日报
再看本届非遗博览会的主题,正是“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
对非遗项目,第一位的肯定是保护。因为有些非遗项目,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还没有与火热的时代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与全社会的支持保护,使其不要断了传承。这种保护,是为未来留下“火苗”。
非遗来源于火热的生活,对它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到人间烟火中去。让指尖技艺,成为造福我们生活的指尖经济。
非遗,是大步向前的。
本届展会上,有很多互动装置。例如,在变脸体验区,只要你站在指定位置,挥动右手,面前的屏幕就能根据你的动作进行换脸操作。
观众通过体感设备,跟着虚拟人学打太极拳。摄影
|
赵晓
这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拉近非遗项目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展会现场有多个高校的展位。这些高校,在很多非遗项目上有自己的创新。这种先进成果的助力,也为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老祖宗的一双手,打造出了一个无穷变化的世界。一项项非遗技艺,经过历史的大潮淘洗,穿越岁月的风霜来到今天,需要今天的我们拿出聪明智慧,续写新的篇章。
这里,想说一个寓言故事。
古代有一个人,特别懒。有一次家人要出远门,怕他饿死,就烙了一张大饼,套在了他的脖子上。结果,等家人归来,发现他已经饿死了。原来,他懒到只肯吃脖子下面的饼,不肯伸手把饼转一转、往前挪一挪。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懒惰是能致死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也是有启发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其实也是一张大饼。如果我们只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只会原封不动照搬照抄,这跟只知道啃脖子下方那块饼是没有区别的。
博览会现场的曲艺表演吸引了一批小学生前来观看。摄影|郑昕桥
今天这个火热的时代,具有前人所不具备的新技术、新手段。百姓也对美好生活、高品质的生活,具有更高更强烈的追求,这都为非遗这株老树开出新花创造了巨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