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砍柴
纵横古今,出入文史。十年砍柴,只做原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砍柴

《人民的名义》人物哪需要明确的原型?现实中比比皆是

文史砍柴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10 15:07

正文


一篇《人物原型全揭秘,高小琴原型竟然是她!》公号文刷屏了。


有认真的网友把剧中发生的地点和人物,一一分析,找出现实中的原型。比如说汉东省最有可能是江苏省,那位从省委书记升为副国级的是做过江西省省委书记、原全国政协主席苏荣;“小官巨贪”赵德汉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妻子欧阳菁的人物原型是南京浦口区一位区长夫人。


因为编剧周梅森是江苏人,该剧许多外景地在江苏拍摄,观众联系到江苏很正常。但我以为毫无必要。在这个现实中贪官贪腐的魔幻情节远超艺术家想象的时代,哪还需要什么明确对应的原型?搜索一下近些年来反腐败的新闻,随意摭拾,比比皆是。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了,就有网友说项俊波年轻时是“侯亮平”,而今变成了“高育良”。


鲁迅先生曾说过,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揍起来的角色。”


当然,吃瓜群众喜欢分析原型,也是一种文艺欣赏的传统习惯,比如《红楼梦》中的地点和人物的原型是哪,至今在争论不休,养活了许多红学家。清末小说《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人物原型,据说也能一一对应。


有人批评《人民的名义》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程度不够,主要人物还是脸谱化。


脸谱化有什么不好?忠良奸佞,角色分明,也适合吃瓜群众的审美趣味。男一号侯亮平就是古代戏曲中标准的小生。


请听我在“财经有话说”中的视频分析,并附有文字。您觉得好,给个点赞。




男主角侯亮平为何显嫩?八府巡按是小生扮相才有戏



最近一部湖南卫视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很火,各位网友不用猜测,就知道我指的是最高检影视中心出品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


这部连续剧虽然火,但男一号侯亮平处长的饰演者陆毅的表演,却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很多观众认为他在那些老戏骨饰演的配角对比下,显得太嫩,甚至有人夸张地说这是多位老戏骨用演技集体碾压陆毅。


陆毅今年虚岁40,已是不惑之年。但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他的成名作,《永不瞑目》中的肖童,非常的阳光帅气,而且他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帅气,哪怕已经40岁了,所以很多人说他“嫩”。


一位最高检反贪总局正厅级侦察处长,他的气场,甚至表现怎么还不如一个贪官?我认为这是导演和编剧故意设置,以加强戏剧冲突。从古代的戏曲、小说,到现在的电视剧,电影都遵循这一原则。

如果整部剧,都是一些像赵德汉、高育良这种官场老江湖,那这个戏肯定是不好看的。网上有人批评编剧周梅森,认为这个戏没有什么新意,和他以前的小说一样,都是一个套路,无非是电视版的评书。


评书也好,戏曲也好,我认为不是在贬低周梅森,而是承认周梅森讲故事的技巧,照顾了中国人传统的一种审美,即邪不压正、忠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在中国传统的清官戏中,主角一定是一个清官,他要反贪,阻力很大,小贪官背后有更大的贪官支持,类似和珅或者严嵩这样的大老虎;而清官背后也有类似八贤王这样的高级别正义之士的支持,正、邪两派势力对垒。而冲在最前面和贪官集团直接交火的主角,其官职未必很高,但他一定是一个敢闯敢拼的角色,有正义感,有性格,不遵循官场潜规则。这样才有戏。


陆毅扮演的侯亮平不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吗?侯亮平从最高检反贪局调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后,接替受重伤昏迷不醒的同班同学陈海,他的老上司季检察长就叮嘱他,不但要办案,而且要顾及一些人情世故。


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留意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除了包公这种已经固化的黑脸清官形象,其他戏曲中奉旨去地方巡查的八府巡按,往往是小生扮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