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贺岁档“大片”云集,但蝉主只想推荐一部,它就是
《流浪地球》。
为什么推荐这部科幻片?因为
它配做“中国第一”。
真不是蝉主口气大,看完电影你就知道这片多
硬气。
首先,
评价高。
比起其他贺岁片的小心翼翼,在年前《流浪地球》已经开始部分点映,
口碑炸裂。
上映第二天,《流浪地球》
成功逆袭,
从排片第四名逆袭到榜首,目前
票房预测50亿。
图片:猫眼专业版
同时,从类型来看《流浪地球》是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
而这背后的推手是
“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
老师。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出现可以用史无前例形容,将刘慈欣的小说用影像呈现,很多科幻迷表示
今生能看到大刘的作品拍成电影,无憾了。
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导演郭帆
压力是很大的,但这部是个很好的起点,每个镜头都能看到创作者的用心。
要知道中国人拍科幻是很难的,
科幻文化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还是陌生的
,更不要说要靠特效去呈现大量太空场景。
但看完《流浪地球》的
中国人会不再惧怕“好莱虎”,正面刚我们也很硬气,“中国大片”不再被嘲讽抄袭,
或者是廉价的山寨感。
一个强国,走在文化最前锋的就是科幻作品,过去是英国,后来是美国,现在也轮到中国了。
电影上映后,就连美国《纽约时报》都发文称赞——
这是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端!
题材受众小,没有流量明星,《流浪地球》完全靠过硬口碑和视效,让
所有质疑声消失。
看看这
画面感
,绝不是蝉主吹嘘。
除了画面吸睛,《流浪地球》的
情感也很令人动容。
虽然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但本片还是非常考虑女性观众的感受,很多观众看片时多次落泪。
在春节,本片让人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亲情、友情、战友情融汇在浩瀚宇宙中,太空中的每一滴眼泪都太过单薄,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样的眼泪是有价值的。
因为
《流浪地球》就是中国人想要看到的科幻大片
。
人类拍科幻片总需要一些勇气,就像半个世纪以前库布里克拍摄《2001太空漫游》那样,他给人类一次飞向太空的机会,而这次
《流浪地球》是给中国人一个想象的空间。
虽然,这份想象力存在瑕疵,但
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中国人,他的勇气值得肯定。
中国人这次很硬气
《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虽然是部
科幻片但包裹着灾难片外壳。
十年前,中国观众只能在《2012》里感受到浓烈的末世情结,人们争先恐后想抢到诺亚方舟船票。
十年后,《流浪地球》拍出了真正
属于中国人的灾难片。
故事的设定是这样的,在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围绕它运行的地球面临极大考验,为了存活下来人类必须找到新的家园。
“地球将于37小时4分12秒后撞击木星,这是一场注定徒劳无获的救援。”
刘慈欣老师,粉丝爱叫他大刘老师,是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高度的作家。
事实上,大刘老师有好几部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最万众期待的当属《三体》,但是第一部和国人见面的是这部《流浪地球》。
科幻是有个大背景的,就是国力强盛。
就像郭帆导演说得这样,
拍科幻片是需要强大“硬件条件”的,
科幻片不是你张嘴要拍就能拍的。
而对于科幻文化贫瘠的中国,郭帆这次扛下了这个重担。
从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到物理的环境、地貌、大气……都需要将文字转化成影像。
一个特效镜头改几十版,那就更常见了,几十乘以2000……那就是磨合。
坚决不出现五毛特效,3000张概念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
郭帆拍摄《流浪地球》的严谨和持之以恒,被学者称为
“愚公移山”。
这种形容一点不夸张,因为包括导演在内的其他工作人员,和他一样具备这种
拼尽全力的精神。
因为服装、道具的特殊性,很多演员在表演时都在
突破生理极限
,身体不适对于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片中年龄最大的演员恐怕当属吴孟达老师了,67岁高龄的吴孟达在《流浪地球》里再次展现自己黄金配角的实力,片中他“牺牲”时的场景绝对是本片泪点担当。
吴孟达老师刚做完心脏手术还在片场拼命演戏,有一场戏在拍摄时急救车都来了。
这种
高度紧张的工作模式
经过四年打磨才拍出这部《流浪地球》。
就像很多人不看好《流浪地球》的票房,郭帆也不傻,谁都不敢如此冒险,在贺岁档上映一部科幻片。
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几年贺岁档票房大卖的都是
扬我国威
的电影,比如去年的《红海行动》,而《流浪地球》在今年承担了同等重任。
不提科幻概念,
单从剧情片角度看,《流浪地球》也值得一看。
虽然电影融入了很多硬科幻知识,但故事依然能做到高潮迭起,很多段落非常揪心,两个小时不敢有一秒松懈。
在
视觉呈现上片中有很多镜头能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有敬畏生命的感觉,影像氛围上能做到一秒入戏,真实感和未来感做的很足。
科幻片也可以如此动情
过年看科幻片,听上去有点奇怪,但看完《流浪地球》你会发现这真是部
合格的家庭电影。
观影之前,蝉主是万万没有想到会被一部科幻片多次戳中泪点。
过年回家和家人团聚,但你真的完全
理解“家”的意义
吗?对于这个问题,
《流浪地球》给出了全新答案。
电影展现了小说中没有的内涵和深度,把东方文化中对家乡、土地的依恋和感情在太空尺度中表现出来。
很多年轻人过年不能回家,在电影里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因执行特殊任务常年不能回家,而且一走就是十几年。
要知道,任何细腻、感人的情感放在宇宙这个概念里,都会变成尘埃,变得微不足道。
和其他科幻片相比,
《流浪地球》也拍出了这种无力感,
这也是本片让人多次落泪的原因。
父子情、兄妹情、爷孙情、战友情,以及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
在电影里都有极致表现。
就像《星际穿越》里“错位”的父女情那样,郭帆将这份特殊的
亲情在《流浪地球》里赋予中国特色。
可贵的是,本片不仅有宏观描写,对于
细节的处理也不敢马虎
,就像片中出现的冰封北京CBD、上海东方明珠那样,观众对于灾难的感知力是非常直接的。
这是其他贺岁片无法达到的高度,也是科幻片特别的地方。
《流浪地球》的出现证明贺岁档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不是一定要看喜庆的电影才算过年,显然,
本片对年味的理解更有深度。
而《流浪地球》的概念更宏观,它已经冲出中国延展到世界领域,面对生死存亡,各个国家和种族之间应该如何扶持?帮助?
这是
人类一次重要迁徙,也是人性的一次深度考验。
站在世界领域,《流浪地球》的出现是一个特例,而
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次壮举。
“这部电影还有很多不足,它让我们看到了跟好莱坞同行的差距,它虽然不完美,但已经能看到轮廓,希望它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