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校长
经常有很多人问,技术分析到底好不好用。
今天先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是对一位宏观对冲基金经理袁玉玮的访谈。(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见到这篇文章)
他曾在海外工作多年,在对话中他详细分析了,其实国外的很多对冲基金都用到了大量的技术分析,
比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旗下最成功的基金经理Stanley Druckenmiller,就曾说过他自己的投资框架中间80%的都是技术分析。
但是技术分析给人的印象却是时灵时不灵,仿佛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玄学。而且往往是看别人书上写的灵,自己一用就不灵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团队围绕技术分析的各种指标也做过大量的科学测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今天就跟各位来谈一谈这个重要话题。
我认为技术分析,至少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叫做看图,大部分的初学者停留在这个境界。
市面上有很多跟技术分析有关的书,里面有大量的股票的图形。比如这个形态“老鸭头”是多么好用,出现这个形态之后必须要涨两倍,等等诸如此类的秘技。看得让人兴奋得流鼻血。
遗憾的是,在兴奋完了之后,自己拿到实践中一用,往往就不灵了。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认知谬误,我称之为“选美谬误”。
你在书上看到的图形的确是真实的,但是问题在于这张图是在100张图里面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张,其他的99张同样出现了这个形态,但是却没涨。
这就好比,有一天在海南三亚的海滩上正在举办一个中国小姐的选美比赛,你无意中闯进了那个海滩,一看,惊叹原来海南三亚的姑娘都这么漂亮啊。
你说这是不是一个认知谬误?
技术分析的第二重境界叫做统计派。
把某个指标放到多品种多周期的大样本中去测试,找到它的概率和赔率的特点,并根据这个概率和赔率的分布特点去研究它的用法。
大部分的量化基金干的就是这个事情,我们也为此做过大量的测试。
这个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但这个用法的前提是你要有大样本,如果在个小样本在为数有限的几次交易中,就不好用了。
如果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比较小,你无法在大样本中去实施的话,很可能不灵。
技术分析的第三重境界,我称之为情境化。
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你发现了某一个指标的某一种用法,正好能够对于那种情境特别有用。我们说的一些分析高手,很多都是在这个境界上。
比如说有的人擅长抄底,他可能是发现了MACD指标的一个特殊的用法,在抄底上面有很高的胜率。有的人擅长做龙头股,他可能是发现了在同一批股票中用某个指标去筛选出龙头股,也有很大的胜率。
但是这些用法往往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旦脱离了特定的情境,就没那么好用了。
你发现没有?其实这个跟我前几天讲到的虎符决策模型是完全一致的。虎符的一边是这个情境的边界,虎符的另一边是在这个情境下的特定用法。当两边砰的一声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情境化的模型。
事实上真正的技术分析高手,就是能把情境化用好的人。这需要对市场底层规律有深刻认识,同时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理解了这三重境界,你对技术分析的领悟将超过市场上绝大部分人。
好,接下来说说今天的市场。
在昨夜发布的重回谈判桌的消息刺激下,今天市场高开了不少,随后全天出现了一个高开低走的走势,形成了一个高开的阴线。到收盘为止相比昨天指数依然是上涨的,平均上涨了一个多点。
其实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观测点,能够去掂量当下市场情绪的温度,以及制订后面的操作策略。
(老规矩,此处省略若干,行情的具体分析和后市推演,请扫描文末二维码移步星球。)
谭校长一千零一夜:星空下的投资进化论
谭校长的朋友经常评价说,在中国如果有人能把投资,跨学科思维模型以及写作三件事情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他一定是最佳人选之一。
这个评价让他有点洋洋自得,但也心生惶恐。他时常觉得,自己写作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于是终于某一天他下了一个决心要跟自己死磕:从2019年5月27日开始,往后十年,每个工作日至少写一千零一个字,节假日随意。
于是就有了“谭校长一千零一夜“这个栏目。
今天是2019年6月19日,星期二,你看到的是这个栏目的第
17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