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网剧帮"↑ 与互联网影视人在一起
【每一条微信直击网络影视产业】
一直以来,互联网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没了。
这句话放在互联网视频行业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成了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打仗,搜狐视频越来越凶多吉少了。
现在,互联网视频已经从产品创新、用户拉新的竞争阶段发展到了目前拼自制、拼版权,比拼广告变现能力和付费会员数量的阶段。
如果说2013年的搜狐照样行业内魁首的话,现在的搜狐已经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了。如今的视频市场,早已变成了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的天下。背靠BAT的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早已坐稳了第一梯队的位置,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掉队”已久的搜狐视频,还有机会凭自制剧重回第一梯队吗?
高分网剧层出不穷,搜狐视频未能分一杯羹?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三部国产网剧抢尽了风头。
优酷的《白夜追凶》豆瓣评分高达9.1分,成为国产网剧的新标杆;
爱奇艺的《无证之罪》首开社会派推理剧先河,对城市底层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木三分;
腾讯视频的《使徒行者2》则开启了“新港剧”的发展模式。
相较之下,搜狐视频的重量级自制剧《无心法师2》,却没有收获预期的反响。
回想两年前,《无心法师》第一部播出时,很快凭借新颖的题材、逼真的特效和甜掉牙的“无牙CP”圈粉无数,不但斩获了豆瓣8.3分的好口碑,还成为了首部登陆TVB播出的网剧。
今年暑期档,《无心法师2》以搜狐年度重点网剧的身份回归观众视线,口碑却远远不及前作。豆瓣评分下滑到6.4,远不及前作的8.3分。
究其原因,这部续作虽然制作精良,但故事相对单一,女主角人设不够讨喜,后期剧情还存在注水的现象,让不少前作粉丝大呼“失望”。
紧随《无心法师2》之后,搜狐视频还推出了一部新作《亲爱的王子大人》。这部网剧是《亲爱的公主病》的系列作品,风格与其一脉相承,都属于脑洞大开的反套路网剧。
但与《亲爱的公主病》相比,这部剧虽然网播量突破了25亿,话题度和影响力却远远不及前者。在豆瓣上,为这部剧评分的网友不足1万人,人气难以跟《白夜追凶》等热播网剧相提并论。
除了这两部较为知名的网剧,搜狐视频还推出了《屏里狐》、《刺客列传2》、《画心师》等小成本自制剧,但从网播量和话题度来看,这些自制剧的数据都不算“好看”。
截止到目前,搜狐视频在今年还没有推出一部口碑人气双收的自制剧。而展望未来几个月的几部头部剧——《琅琊榜2》、《军师联盟2》和《猎场》,每部都跟搜狐视频扯不上关系。
从风头无俩到处境尴尬,搜狐视频经历了什么?
从1996年成立至今,搜狐已经走过了21年的漫漫长路。身为“富二代”的搜狐视频,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搜狐视频,身后有“老爸”撑腰,不缺钱也不缺资源。
在2009年引进《迷失》之后,美剧成为了搜狐视频的特色品牌标签。接下来的几年内,搜狐视频连续引进《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国土安全》、《尼基塔》、《纸牌屋》等一系列高质量美剧。
早在2013年,搜狐视频已成为国内第一美剧平台,美剧的总集数、总季数都远高于其他网站,搜狐视频一度成为美剧爱好者的“天堂”。
2015年“限外令”的发布,给了搜狐视频重重一击。根据限外令要求,当年可引进的境外剧数量为上一年度新上线播出的国产剧数量的30%,且国别、题材类型要多样化。境外剧也无法再进行同步直播,而是需要全片审核后再播。这对主打美剧的搜狐视频来说,无疑是致命性地打击。
无法依靠海外剧聚拢人气,也买不起天价剧版权,搜狐视频开始面临内容单一、用户粘度低的问题。内忧外困之下,搜狐视频把注意力转向了自制剧,希望通过在自制剧领域的精耕细作留住用户。
前些年,搜狐视频在自制剧领域一直颇有战绩。早在2011年,搜狐视频推出的段子剧《屌丝男士》,就已经收获了大量好评,成功塑造了“屌丝男士”这个品牌。
于是就有了2015年《煎饼侠》这样一个以小博大的经典案例。该片凭借5000万的制作成本揽下11.63亿票房,让身为出品方的搜狐赚得盆满钵满。
接下来的三年,搜狐视频分别推出了三部口碑人气双高的作品——《匆匆那年》、《无心法师》和《法医秦明》。尤其是与唐人影视合作的《无心法师》,在没有大明星、没有大IP、没有卫视平台的支持的劣势境况之中,仍然凭借自身的“类电影调色、非五毛特效、精妙改编手法”成为了口碑爆款。
但在《法医秦明》之后,搜狐视频就陷入了爆款难出的窘境。
视频市场三分天下,搜狐已经无法“插足”?
近两年来,外界对于搜狐视频的唱衰之声不绝于耳。但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从不接受“搜狐视频掉队”的说法:“每天到搜狐视频的人有6500万,我们的用户规模很大,基础很好,怎么就说我们是第二梯队呢?”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搜狐视频预计将在2019年实现盈利。
在张朝阳看来,头部内容的版权费已炒至天价,完全超出了内容本身的品质价值,不如把资本用到刀刃上,集中力量精耕自制剧领域。身为出品方,搜狐视频倾向于与优质的制作团队合作,采用新人演员,集中力量在剧本打造和拍摄制作上。搜狐视频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精品自制内容建立起收费会员机制。
相较于背靠BAT的三大视频网站,搜狐视频显得有些“囊中羞涩”,很难通过拼财力去掌握头部内容。说得残酷一点,自制剧似乎已经是搜狐视频唯一的出路。
然而,精品自制内容能够帮助搜狐视频重回第一梯队吗?就目前来看,张朝阳可能有些过度自信,低估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首先,精品自制剧并非搜狐视频所独有。仅就今年播出的自制剧来看,三大视频平台都推出了口碑人气双高的自制内容。
优酷的《白夜追凶》,爱奇艺的《河神》和《无证之罪》,腾讯视频的《使徒行者2》,都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相较之下,搜狐的自制剧能力并非遥遥领先,甚至在今年还落了下风。
其次,资本仍然是搜狐视频未来发展的最大桎梏。据报道,2017年爱奇艺和优酷均耗资100亿采购视频内容。这对没有“金主”撑腰的搜狐视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搜狐视频之前一直是靠畅游这个现金牛“输血”。然而在畅游业绩增长停滞、表现不佳后,短期已无法继续为搜狐视频提供新鲜血液。
即便是投身自制剧领域,同样需要高昂的制作经费。尤其是在近两年,大制作、大投资、大明星的超级网剧层出不穷,《老九门》、《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河神》等剧都是个中翘楚。长此以往,观众的胃口都被这些超级网剧“养刁”了。再去看中小成本制作的网剧,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落差感。
尽管搜狐一直秉持“以小博大”的策略,却已经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时代不同了,廉价的网剧除非有惊为天人的创意,否则已经无法复制《无心法师》的爆红神话。
当然,身为曾经的门户巨头,搜狐视频能够精耕自制剧领域,坚守良心剧的品质,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件幸事。只要搜狐视频能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原则,秉持差异化的网剧策略,也可能在竞争激烈的视频市场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新路。
只不过,如今的视频市场已经天下三分,短时间内可能很难再有“小四”的插足余地了。
来源:文创资讯,网络大电影(ID:wxs360)有改动
相关阅读
影视圈的三国演义:BAT拿下了哪些城池?
随着BAT在文娱行业的纵深布局,影视圈无论老牌公司还是新生代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也开始往BAT靠拢,出身互联网的BAT发展文娱集团的野心澎湃,战略投资或参股了一批影视公司,到底BAT的背后都站了哪些影视公司?笔者对BAT身后的影视公司进行了梳理,初步厘清BAT的影视投资布局脉络。
BAT投资影视公司图谱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整理,且以BAT旗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企鹅影视、腾讯影业、百度投资部、爱奇艺、阿里巴巴、阿里影业、合一信息为投资主体,疏漏在所难免
BAT背后的影视公司
腾讯以社交工具QQ起步,游戏发迹,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在影视行业的布局起步也较早。2011年腾讯视频上线测试。从2011年至今,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共投资十几家影视公司,包括华谊兄弟、新丽传媒、博纳影业、柠萌影业、工夫影业、耀客传媒、引力影视、微影时代、灵河影视、皙悦传媒、光和木星、风起云扬传媒、YG娱乐、HB Entertainment。去年华谊兄弟将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国9号健康”改名为“华谊腾讯娱乐有限公司”,华谊国际占股18.17%,腾讯位列第二大股东,持有15.68%。
从腾讯投资的影视公司来看,各有所长,如柠萌影业着力打造两条产品线:现实精品和古装巨制;灵和影视“具有强烈的互联网基因”;工夫影业陈国富则是“新主流电影运动”的开创人……都称得上是各领域的“尖货”。再加上腾讯自己孵化的腾讯影业和企鹅影视,共同构建起内容孵化的护城河。
阿里巴巴在影视行业的布局速度和效率堪称风起云涌。在2014年、2015年两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斥资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股权,更名为阿里影业,并聘请原中影股份董事、副总裁张强担任阿里影业CEO;战略融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收购优酷土豆,入股华数传媒,投资新片场、芭乐传媒、向上影业等新生代影视内容制作公司,渠道、内容双向拓进,野心勃勃,所向披靡,迅速建立起文化娱乐帝国的雏形。2014和2015年也是BAT在影视行业布局历史上,跑马圈地竞争最争先恐后、最激烈的两年。
2016年阿里巴巴又陆续投资了韩国综合娱乐经纪公司SM娱乐、博纳影业和美国电影制作公司Amblin Partners。与此同时,阿里影业及旗下基金也不断通过资本的手段补长短板,扩充版图,投资了和和影业、灵河文化、悦凯影视、麦特文化、申城影业、鸣涧影业和稻草熊影业等公司。
加上合一信息参投的兴格文化、优制娱乐、银河酷娱、知了青年、牧澜文化、七维动力、暴走信息等公司,聚纳起一众影视力量。一路买买买,当然,这背后阿里的花费也不菲。
百度的影视布局自爱奇艺始。2010年1月,百度宣布投资组建独立视频公司,龚宇任CEO。和腾讯的步步为营,以及阿里的狂飙突进不同,百度的影视战略略显保守。2014和2015年两年间,百度投资部投资了蓝港互动和星美控股,并与华策影视共同出资成立了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从事互联网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制作,并进行战略合作,其中,爱奇艺占股49%。同时,百度还以壳公司鼎鹿中原的名义认购了华策影视10亿元股份。此外,百度还收购了PPS视频业务,将其与爱奇艺进行合并。
作为一家技术向的公司,百度内容生态建设基本围绕爱奇艺展开。今年年初,爱奇艺宣布完成一笔15.3亿美元的可转债认购,其中百度认购3亿美元。爱奇艺作为投资主体也参投了不少影视公司如银河互联网电视、爆娱文化、归艺影视、盛夏影业、果然天空、变月文化等,加上百度糯米影业及百度影业,一起赋能百度内容生态建设。
想得到BAT爸爸的青睐?
国内排名靠前的几家传统老牌影视公司几乎都有BAT当靠山。老牌影视公司有实力、有名气、有资源、有人脉,BAT以此为切口进入影视行业是最佳捷径。
华策影视背后有百度和爱奇艺为靠山,不再赘言。华谊兄弟在2014年11月及2015年8月两次定向增发,阿里创投、马云及腾讯计算机两次参与其中,迄今为止,腾讯计算机已经是除了董事长王中军之外的第二大股东,占股本比例7.94%,阿里创投和马云的股份分别为4.47%和3.60%,加在一起8.07%,持股比例超过腾讯。
华谊兄弟并不是唯一一家阿里和腾讯合伙“团购”的案例,双方还共同参与了2016年博纳影业的私有化,阿里影业、腾讯也成为博纳影业私有化后的主要股东。此外,影视行业鼎鼎大名的华人文化控股,背后的股东也有阿里和腾讯的身影。
除了上述几家,大牌影视制作机构几乎都站了队。光线传媒的背后有阿里为靠山,2015年年初阿里以约24亿元人民币入股光线传媒,是继文化中国后,阿里在影视领域花出的金额第二大投资,也是BAT向影视产业上游延伸过程中的金额第二大投资。双方的合作围绕着制片与投资、IP合作、OTT授权、衍生品合作和票务合作展开,截止目前,阿里创投占股本比例8.78%,是光线传媒的第二大股东。
出品了《我的前半生》的新丽传媒背后则有腾讯为其“撑腰”。2011年,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参与其A轮融资。新丽传媒于今年6月30日重启IPO,招股书显示,新丽传媒第五大股东为世纪凯旋,这是一家腾讯旗下的公司,占股本比例为4.08%,而光线传媒则是新丽传媒董事长曹华益之后第二大股东,股本占比27.64%。由此可见,影视传媒公司背后的投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除了传统大牌影视机构外,新生代影视内容机构也获得了BAT的青睐。BAT旗下掌握了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三大视频平台,以及快手、秒拍等短视频平台,有了出口,还需要大体量的内容去填充。从现在的趋势看来,BAT越来越注重将内容的把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将一批优质的头部网生内容生产者或集纳者纳入麾下也是顺其自然。
比如,阿里投资了新片场、芭乐传媒,腾讯投资了微影时代;阿里投资了向上影业,腾讯投资了灵河影视,今年年初阿里系云峰新呈和阿里影业旗下的基金又入股同为白一骢麾下的灵河文化;腾讯投资了皙悦传媒,其CEO谢涤葵曾担任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总导演,阿里旗下合一集团则投资了银河酷娱,旗下节目《火星情报局》是汪涵第一次参与的网综……
阿里和腾讯这一对CP,在影视内容的布局投资上,既有合作,也有攀比。双方都会寻找在各细分领域的头部资源,在对标中进行投资定位选择。对于新生代来说,要想获得BAT的青睐,先在细分领域做到顶尖,是成功获得关注的关键。
人才!人才!人才!才是BAT的投资最看重的
影视行业是一个重人才行业,公司的成功得失极其仰仗人才。BAT投资影视公司,其实说到底是对人的投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才,人才,人才,包括优秀导演、编剧、演员及制作人。而对于一些小公司而言,人直接影响到公司估值。透过公司,我们看到的是,影视行业人才对BAT的站队。
百度和华策的深度合作也为其带来不少资源。作为电视剧制作的龙头企业,华策旗下拥有丰富的艺人资源和行业资源。
前些年华谊兄弟风光无限,作为影视行业的元老级公司,妥妥的造星工厂,很多一线艺人都是从这里出来,迄今为止已签约近百名艺人,包括李冰冰、李晨、张涵予等,来自阿里和腾讯的入股不言而喻。华谊旗下还有一批投资的影视公司,如向上影业、新圣堂、美拉传媒、浩瀚影视等,美拉传媒正是冯小刚的公司,浩瀚影视的明星股东是“跑男团“四大成员——李晨、Angelababy、郑恺、陈赫,以及杜淳、冯绍峰六名艺人。
AT共同参投的博纳影业背后不仅有韩寒的亭东影业,还有路金波的果麦文化。近期,博纳递交了IPO招股书,将要回归A股。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民营企业,博纳吸引了不少业内大佬及明星入局。招股书披露:阿里巴巴旗下的东阳阿里为公司第三大股东、腾讯旗下的林芝腾讯科技为第六大股东、万达电影为公司第十六大股东;在位列公司前十名的自然人股东上,有张涵予、黄晓明、章子怡、韩寒、毛俊杰在内的七位明星。
阿里当年收购文化中国,文化中国当时拥有王家卫、周星驰、陈可辛等人电影的投资优先权。无论是混影视圈,还是混投资圈,人脉关系都非常重要。阿里影业投资的麦特文化正是杨伟东、陈励志和胡海泉于2011年创办的公司。阿里影业投资的鸣涧影业创始人则是原合一影业CEO朱辉龙。
除了人脉,实力当然要过硬。得到云锋基金3.3亿投资的兴格文化,其创始人是前上海电视台副台长、原SMG副总裁杨文红。曾打造了《暗黑者》《盗墓笔记》《老九门》等多部作品的白一骢,旗下公司分别获得了来自BAT三大巨头的注资。
而阿里投资的向上影业则拥有著名作家、《鬼吹灯》系列小说的作者天下霸唱的“向上霸唱”工作室,天下霸唱也是向上影业的COO(首席内容官)和股东。曾保底了电影《美人鱼》在宣发领域一战成名的和和影业得到了阿里影业的战略投资,阿里影业持有和和影业30%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和和影业的股东包括陈坤、杨坤、曹保平等。
名气也很重要,因为,名气也可以变现。阿里影业为第三大股东的悦凯影视则由原欢瑞世纪副总裁、杨洋的经纪人贾士凯创办,杨洋、颖儿和宋茜是公司股东。阿里影业投资的稻草熊影业的创始人则是吴奇隆和刘诗诗夫妇。合一信息投资的容艺教育则由著名主持人李霞创办,牧澜文化则是由《郎眼财经》制片人王牧笛和天翼资本合伙人匡澜合伙创办。
阿里战略融资Amblin Partners的背后,则是马云与斯皮尔伯格的牵手。阿里有钱任性,花钱不手软,短短三年的时间,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好莱坞。
就艺人经纪而言,阿里不仅成立了酷漾文化,其投资的SM娱乐是韩国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娱乐公司,旗下艺人包括BoA、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EXO等。
观察发现,合一信息参投的多家公司出现湖南广电团队的身影,如优制娱乐的法人彭正园曾为湖南《白日梦工厂》等节目的制片人;银河酷娱创始人李炜在湖南广电工作十余年;李武望在离职湖南卫视后创建了“知了青年”的品牌,得到合一信息的投资,并推出《了不起的匠人》;七维动力的法人都艳曾担纲《歌手》的导演,离职湖南广电后加盟了唐德影视,七维动力的股东正是合一信息、唐德影视及都艳。其实,从优酷网站上也可管窥一窥:荧幕上充斥着湖南团队制造或湖南卫视“口味”的综艺。无论是节目投资,还是公司投资,毫无疑问,优酷土豆和芒果系联系密切。
腾讯的阵容也很豪华。前不久腾讯参股的新丽传媒公开招股书中,导演陈凯歌、海清、李光洁、于正,张嘉译、胡军、宋佳等一众明星股东赫然在列。陈国富的工夫影业在电影圈是出了名的低调的匠人公司。开发制作了电视剧《幻城》《心术》《金枝玉叶》等作品的耀客传媒和六六等编剧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旗下有签约艺人张萌、魏千翔、麦迪娜等。出品了《好先生》《小别离》等电视剧的柠萌影视CEO苏晓曾先后担任东方卫视副总监、SMG影视剧中心主任、SMG尚世影业CEO。
而引力影视背后的法定代表人则是广电鼎鼎大名的黎瑞刚,原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SMG总裁,现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黎瑞刚、苏晓均来自SMG,六六也是上海本土作家。腾讯的影视势力版图似乎与上海密切相关。
此外,与阿里投资SM娱乐形成对标,腾讯则投资了韩国另外两家娱乐经纪公司YG娱乐和HB娱乐,YG娱乐是韩国最大的娱乐经纪公司之一,旗下艺人有车胜元、李钟硕、具惠善、刘仁娜等,以及团体BIGBANG等,著名的鸟叔也收拢在该公司旗下。HB娱乐则是以华谊腾讯娱乐为主体进行投资,大家可能对公司不熟悉,但HB娱乐投资的《来自星星的你》想必很多人都看过,HB娱乐管理的艺人包括池珍熙、安宰贤、申成禄等。
BAT走出国内,走向亚洲和国际的脚步亦步亦趋。至此,韩国三大经纪公司YG娱乐、SM娱乐和JYP,仅剩JYP未获BAT投资。
被BAT投资的公司:几家欢喜几家忧
有了BAT的投资,也不意味着万事保全。被BAT投资了的公司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BAT投资的背后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从中获益。微影时代就被媒体评论沦为竞争的牺牲品。票务起家的微影时代被腾讯从A轮投到了C+轮,如今却被猫眼并购,而背后主导者正是两家共同的股东腾讯。逐利的资本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长期看不到收益,资本变得不再耐心。
而2014到2017年的这三年,华谊兄弟也不再是以前的华谊兄弟,已丢掉“电影一哥”的帽子。2014年起,华谊兄弟“去电影化”的思路愈加强烈,自从经历了上市和融资,感受过资本增值的魔力之后,在资本运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投资了掌趣科技和英雄互娱,华谊兄弟已不再是单纯的电影公司,更像是穿着电影外衣的投资型平台公司。
今年上半年华谊兄弟的影视作品多为参与投资或发行,除了《摔跤吧,爸爸》都表现平平,今年上半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4.66亿元,同比下降0.15%,市值位于光线传媒之后。对于影视行业来讲,内容是王道,之于华谊,重新专注内容制作或是重振旗鼓的最佳途径。
也有很多公司在资本的助力下变得更强。
腾讯产业共赢基金连续两次(2015年、2016年)参与了柠萌影业A轮和B轮融资,目前股比22%,是柠萌影业第二大股东。成立三年的时间,柠萌投资出品了《好先生》《小别离》《择天记》等一批品相好、具有长尾效应的电视剧。其联合创始人周元认为,腾讯(之于公司)不仅是一个股东,而是理想的业务合作伙伴。腾讯的业务条线多元,既有互联网产品的分发渠道,又具备游戏、文学、视频网站等能与影视业展开充分互动的业务单元,形成一套完整的影视产业链闭环。
之于影视行业,内容始终是行业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要动摇了内容的根基。否则,资本会逐利而来,也会弃之如敝履。也正因如此,很多影视制作团队不急于谋求“被包养”,就是担心资本的注入会使得公司为了业绩承诺而急功近利,从而丧失了匠人精神。
抓了一手牌,能否打好是关键
BAT投资不差钱,更为了把控全局。
一言以蔽之。稳定的关系带来稳定的资源,从而带来稳定的作品和稳定的流量,继而获得稳定的收入。BAT投资的背后,是向产业的上中下游布局,为了更多地从全环节对影视从生产到播出进行把控。
买买买的背后,能否理顺关系,整合得力,形成生态协同和联动效应,才是关键。
从收购文化中国成立阿里影业、淘宝电影、娱乐宝注入阿里影业,战略投资优酷土豆,到优酷土豆私有化,再到去年组建“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块”,“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成立,俞永福担任新集团董事长兼CEO,阿里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阿里影业成立以来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地位难免尴尬。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近日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给阿里在文娱方面的投资做一个注释,“我们为阿里娱乐准备了一个10年的战略,这是第三年,我们还有七年要走。”“你不应该抱着‘这不错啊,买下来好了’的想法。”“买下这些东西不意味着它变成了你的,你需要从它们身上学习,你需要与他们合作。”
“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块”旗下囊括了阿里影业、合一集团(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事业部。即便已经成立集团,但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到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等方方面面。距离完全融为一体、产生联动效应还有一段路要走。
过去一年多里,俞永福为整个大文娱提供了一套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包括统一的战略目标——“一个大文娱”成为俞永福现在对阿里大文娱提出的发展目标。对外则强调大文娱搭建文娱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这种基于阿里优势的打法被俞永福认为是可以追平其余大文娱体系的竞争优势,“中国市场够大,存在两大大文娱集团是必然的,绝对不可能只有一家大文娱集团。”
在内容制作、发行、在线票务、娱乐营销、网络视频及互联网电视、衍生品开发、金融等环节均进行了布局的阿里,将内容消费和电商消费打通共同发展的愿景值得期待。
百度拥有百度糯米和爱奇艺两大网络平台。百度糯米进军电影行业的策略是从先从下游切入,再过渡到宣发、投资和制作,并通过对星美控股的投资展开线上线下的全面合作与在线支付方面的合作。但百度的内容生态建设的核心是爱奇艺,爱奇艺是百度重要的优质资产,百度通过爱奇艺获得了互联网电视牌照,得以布局终端。可以说,爱奇艺的在线视频业务,及其合作方的实力是百度内容生态布局的优势所在。
连接与文化内容产业,是腾讯的两大核心业务。由此可见,文娱在腾讯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腾讯在影视产业上的布局广泛,成立了腾讯影业、企鹅影视、并收购盛大文学,进一步向影视产业的上游延伸。腾讯影业和企鹅影视分属腾讯IEG(互动娱乐事业群)和OMG(网络媒体事业群)旗下的腾讯视频,两家公司均成立于2015年9月,发布会前后相差不到一个星期。
腾讯互娱旗下有游戏、文学、动漫、影视戏剧和版权授权等业务,从源头IP打通产业链,加上腾讯视频、大众点评、猫眼电影的营销资源,再加上投资公司的助力,腾讯在文娱行业的布局缜密完善。在近日腾讯影业年度发布会上,腾讯影业CEO程武重申了影业的定位与初衷:不孤立做影视,而是在腾讯大的互联网平台下,影视与文学、动漫、游戏、电竞等内容平台联动,同时向外部伙伴开放合作,打造泛娱乐战略。并宣布与腾讯投资的新丽传媒、工夫影业等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一系列IP改编与原创项目。但美中不足的是,腾讯视频尚没有互联网电视牌照,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受到制约。
BAT的娱乐版图基本都已搭建起来,影视圈的资源被裹挟其中,BAT距离真正伟大的文化娱乐集团还有几步走?且行且看。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 END —
【网剧帮 服务于互联网影视创业者】
2014年8月创立
国内创建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服务于
网络剧 网络电影 网生综艺
的专业互联网影视平台
每天发布最权威网络影视信息
致力于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商业模式化
帮助影视人获得更多信息、资源并达成各种合作
6万+用户 网络影视圈全覆盖
微信:netdrama 微博:@网剧帮
投稿请加QQ:2914166835
商务、项目合作请联系 : 17701336570(电话)
北 京 方 寸 博 宇 文 化 传 媒 有 限 公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