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后,我们会感受到呼吸变得均匀,周身舒畅,口中常有甘津涌出,这些都是入静后的佳效。
入静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但初学者应以一小时为度,时间过短可能难以见效。
除了身静和心静外,选择一个幽静的环境进行修炼也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幽雅的地方更容易让人心静如水。
然而,环境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只要修炼者心静理明,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入静炼功。
道教修炼中有很多入静的方法,比如调息法、观想法、念咒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核心都是帮助修炼者进入静的境界。
调息法通过调整呼吸来平静心灵;观想法则是让修炼者观想一些宁静的景象,如山水、明月等,以助于入静;念咒法则是通过念诵咒语来集中心神,进入静的境界。
在丹道修炼中,入静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入静,修炼者才能逐渐领悟到道的真谛,逐步走向与道合真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静”的重要性,在修炼之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道教修炼有很多入静的方法,现介绍几种入静的方法,以求教于同道。
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为两眉之间,即祖窍,中丹田即黄庭,下丹田即脐中(道教也有种说法,认为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守丹田入静法,是道教修炼中的常行法。
因道教丹法传授不同,所以炼功时守法不一,有的以守祖窍入静,有的以守黄庭入静,有的以守脐中入静观此三种守法,唯守中丹田有利无弊。
守上下二丹田者各有利弊,守上丹田入静者,利在集中意念,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灵活掌握,执守此处,易头昏脑胀,导致虚火上炎,守下丹田者,利在呼吸归源,真息往来,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呼吸自然,易发生胸闷等不舒之感,唯守中丹田者为妙,心平气和,自无上下二田之患。
守中丹田具体入静法:
过去道观修炼者,打坐时每人都要备一蒲团,而现在蒲团不易得,一般静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均可,静坐前随便活动一下,利在畅通气血。
入静时两腿自然合盘,左脚向内,右脚向外,双手自然合拢,并端坐凝神内视,两眼微闭,留一线之光,舌抵上腭,牙齿相合,意守黄庭,似有意,似无意,绵绵不断,杂念若起,我即以神光默之,竖起眉毛,刚志修静,自能断除妄念,进入功态。
过去有修道者为清除杂念,往往默念一些有利炼功入静的字或词句,由此念诀的意念与呼吸融为一体,默字可以使涣散的意识集中起来,常以默念为主。
比如静坐后,在脑海里存想一“静”字或“清静”等字,存想的字句由炼功者自定,一般应在九个字范围内。
此外,也有入静前念诵道经的,念诵道经前可先焚香,以渲染气氛,以坐默诵为好,念诵的次数由各人自定,以达入静为目的。
默运,即运气,面向南,两腿平放于床上,两手自然搭于膝上,眼微闭,视线直观脚尖,以逆呼吸法运气(即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吸气与呼气时均要细而长。
先存想气机从脚心升至会阴至尾闾及夹脊又至玉枕上升至泥丸,从泥丸经明堂至黄庭而达下丹田,如此循环运气三次毕,微存真息,意守丹田进入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