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全红婵作为奥运冠军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批评了某些记者对全红婵及其他运动员的不尊重和不公平的评论,强调了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文章还讨论了对运动员评判的双标现象和如何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红婵被低估,展现真诚、成熟、自律等品质。
全红婵作为奥运冠军,展现出了真诚、成熟、自律等品质。她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只是想做到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对外界评价保持谦逊冷静。
关键观点2: 记者对全红婵及其他运动员的不尊重评论引发批评。
某些记者对全红婵的评论存在不尊重和不公平的现象,如称其“疯癫”、“白痴”,引发公众批评。这些评论缺乏对运动员的尊重和理解。
关键观点3: 运动员背后的辛苦和孤独被强调,评判应建立在尊重之上。
每一位运动员背后都忍受着绝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孤独和辛苦。评判运动员应建立在尊重之上,避免按照自己的标准攻击别人的人生。
关键观点4: 批判双标现象和对他人生活的真正理解。
文章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双标现象,如将会说英语等同于有文化,批判了那些坐在自己有限认知里,看不见别人辛苦和付出的人。
关键观点5: 呼吁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注别人的苦难而非炫耀自己的幸福。
文章呼吁人们尊重和理解他人,停止随意批判和指点,不再别人的苦难下张扬自己的幸福,而是真正理解和关注他人的生活。
正文
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脆皮先生
,作者
脆皮先生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全红婵被所有人低估了。
看完昨天央视《面对面》对全妹的专访,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也是对最近她再次深陷风波的一个很好回答。
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
打破世纪纪录,蝉联两届冠军。
顶着无数的光环与荣耀,对于“冠军”这两个字,17岁的全红婵是怎么理解的呢?
她说,“冠军而已”。
这个而已,不是对那枚金牌的不屑,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还可以发挥得更好。
金牌之上的全红婵,不想和任何人比,只是想做到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我想成为我自己”。
别人笑她太疯癫,原来只是别人看不穿。
人人都夸她是“天才少女”,她对这个词有自己独到的解读:
“把训练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
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一遍遍练出来的。
全世界惊叹的水花消失术,也是一遍遍摔出来的。
“拍进水里,痛的像很多蚂蚁在身上爬。”
外界都说她大大咧咧,第一次听见她内心真实的声音。
“看我非常乐观,但是都憋心里”。
她坦诚自己两届拿冠军,没有特别开心。
不是对自己不自信,而是敏感的她,会考虑到战友也一直很辛苦。
她坦言自己也曾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害怕自己做不到,后来努力逼自己转换思维,才慢慢想通。
“把这些东西都抛开,就算输了我下次还可以再来”。
整个采访,一问一答,流畅自然。
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冠冕堂皇的话术,但不难看出全妹的真诚真实,成熟自律,感恩善良,还有谦逊冷静。
虽然18岁不到,但她有逻辑,也有她自己的思考。
你看,不是这届00后冠军喜欢整顿采访届。
怪只怪,有些记者的提问实在太过没水平。
最让我意外的,是谈到既是队友又是对手的陈芋汐时,记者问到金牌只有一块。
全红婵很坚定。
哪个得了都是自己得了,哪个得的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
“你要确保这一块是中国的,你才更开心。”
你以为别人大大咧咧,别人只是大智若愚。
你以为别人毫无口才,别人只是不想太露锋芒。
如此格局,如此清醒,如此通透。
打得不仅是那些沉迷拉踩,畸形饭圈粉丝的脸。
还是,这几天,把全红婵“教育”上热搜的,那位大记者的脸。
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把目光投射到女运动员们的长相和归宿。
全红婵进不了豪门,但这么多荣誉加身,人家自己就是豪门。
一位知名记者,一个公众人物,在直播中,对一位冠军,公然说出下面的阴阳怪气。
“你不可能跳一辈子水,你不跳水以后,你就像个白痴一样能行吗”
我们也有理由去相信,将来无论去做什么事,她依旧可以闪闪发光。
每一位运动员,背后都忍受着绝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孤独与辛苦。
但你的评判一定是得建立在尊重之上,你的用词起码对得起自己“记者”这个称呼。
“全红婵现在也开始学英语了,她也意识到这个东西了……”
还有人坚信不疑,会说英语的人,才等于有文化,见过世面。
而是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标准,在自己的理论里,攻击别人的人生。
于是他便把会说英语归结于有文化,把能和外国人侃侃而谈当作见过世面。
中国又有多少人不会说,甚至从来都未曾学习过,接触过?
一位同样做过记者的网友,谈及自己对这起事件的真实感受。
当记者久了,永远在记录别人的生活,对生活就失去了参与感和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