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九54助教
一个忽然想起什么有关投资、生活、个人等各方面杂想的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六九54助教

从温柔坚定到气得要命——你吼孩子了吗?

六九54助教  · 公众号  ·  · 2021-05-25 12: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01


从温柔坚定到气得要命


关注育儿的妈妈们肯定对“温柔坚定”这个词非常熟悉。通常是娃越小,对这个理念就越赞同——效果好,而且实施起来不怎么难。

然而 ,两岁到四岁这段公认的“反抗期”成功坚持温柔,娃五岁开始,鸡飞狗跳的状况却越来越频繁了。 我听很多妈妈感叹:娃小时候我都从来没吼过,现在快上小学了,真是忍不住隔三岔五就得开吼啊,否则简直要爆炸!



有人说,大表姐,你跟小J像朋友一样,什么事好像都是商量着来,你是不是从来不会发火吼他?


真不是我谦虚,我真没少吼。 面对一个超长带电的娃,前脚刚提醒他慢走小心摔倒,后脚他就能摔倒把头磕一大包,你说窝火不窝火;上网课但凡桌上有点什么,就会拿起来摆弄,最夸张的一次,大半节课我都在抢他手里玩的东西……吼几句倒不是焦虑课上不好,主要是看着烦忍不了啊!


02


为啥娃大了以后,母慈子孝容易变成鸡飞狗跳?


娃小时候,我们的宽容度比较大。

对娃的各种“无理”要求和阶段性情绪爆发,经常会看作“Terrible 2”,“horrible 3”,“F**4”来平静对待,按照育儿书指导的那样,耐心陪伴或是引导;吼是很少数的情况,通常都能很快平复下来。



而娃长大以后,我们就把很多事情当成理所当然了,如果娃没做到,就会觉得愤怒。

比如娃小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崩溃大哭,大人就会觉得,哎呦这是什么敏感期到了,正常的表现;而娃长大以后,就会理所当然认为他们应该更好地控制情绪,如果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大发脾气,大人们就会比较不理解,或者给娃扣上“不懂事”的帽子,甚至忍不住吼两句把他压下去。


另外,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的要求也会更苛刻。

娃小时候,我们总会说,只要健康快乐就可以啦。但是随着长大,受到身边各种同伴压力或者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就忘了初衷:不仅要健康快乐,还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得养成良好的习惯,热爱学习!辅导作业如果发现情况不对,就容易忍不住吼。


多数情况,孩子是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在自然成长,是我们自己太着急了。《小舍得》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温柔的夏君山辅导欢欢作业秒变暴躁那一段是不是超级有共鸣?



其实,吼娃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很无助:

娃没有按照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或做我们希望他做的事情,而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以吼的方式来发泄或是震慑孩子,想让他们“听话”。

03


看起来吼很有效,该不该吼??


举个我家的例子。

有一次,小J晚上拼乐高,拼的太投入忘了时间,但因为中午没有睡觉,所以到九点多已经很困了。于是就有几步拼错,需要拆一部分重新拼。但小J又困又想快点拼完,就开始发火了。


我跟小J他爹就劝他,已经拼的很快啦,今天就到这,明天继续吧?闹觉的小J就开始牛脾气,一边哭一边要继续拼,但还很纠结,不想拆掉重新来。

我建议他明天早点起来第一件事就来拼?小J好容易妥协,但又因为我只同意给他讲一个睡前故事而崩溃大哭。

在娃的哭闹下,我也有点烦躁,但还是耐心坚持跟他讨价还价了一下,洗完澡讲了一个很短的故事,又聊了会天,他才满意地睡下。

小J他爹对我的做法挺有意见。他觉得,浪费这么多时间跟娃说理,太累、效率太低了,很显然娃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就应该一声呵斥彻底把他镇住,让他听话乖乖洗澡睡觉!!速战速决不就行了吗!


大道理我不想在这里分析了。 只是我每次遇到娃崩溃,我自己也快怒吼的情况,我就会回想我小时候,遇到相似的情景的时刻。


处在跟小J相似状态的那时那个小小的我,一定最希望的是爸爸妈妈跟我平和地讲话, 哄我 ,而不是吼我。


“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 but only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The Little Prince



04



吼了以后自责怎么办?


上次提过 ,我最近看了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再次安利这本书,很有启发(微信读书就有免费哒!)


里面提到 “平衡力” ,也就是掌控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讲了一个很形象的模型“三色区模型”:孩子,还有我们大人也一样,在某些时刻会经历神经系统的三种状态:

红色区

绿色区

蓝色区

“绿色区” 表示人们的身体、情绪和行为是可控的状态即使面对逆境或感受到沮丧、悲伤、恐惧、愤怒或是焦虑等消极情绪时,也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处于开放式的状态,出于容忍窗内。

红色区 意味着在遇到不如意时,强烈的情绪让我们失控, 情绪的强度超过了容忍窗 。对小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不能再继续玩,或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其实我们忍不住吼娃,也是到了红色区的表现。

蓝色区 是生气时不喧泄,采取消极自我封闭的状态:不战斗不逃跑不爆发,而是选择沉默或是晕倒。 当孩子觉得无法逃避令人不舒服的状态时,就有可能进入蓝色区。 ——我倒是觉得蓝色区比红色区更需要警惕。

而父母的任务是,当孩子心烦意乱时,1.帮助他们回到“绿色区”,2. 帮助他们扩展他们的绿色区。


其实大人自己也要尽量达到这两个目标。



多跟孩子聊聊有关情绪的的话题是个好办法


我前几天给小J讲了这个三色区的模型,他听了以后立刻问了我一个问题: 回到绿色 区是说我们不可以生气吗? 那憋着也很难受啊


这个问题是不是特别好?


其实这个三色模型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各种情绪,而 是说,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肯定, 有情绪是正常也是好的,即使愤怒也 是好的。


而调整到绿色区,是说,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能让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做出过激 或者消极的反应。 通过了解 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并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平时其实就是这样做的:我的原则是, “吼娃不过夜” :实在忍不住吼了以后,在两人都冷静后跟娃认真聊聊: 当时我们都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他会崩溃,我会吼,大家都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及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当时的问题。

当然了,想要聊一次下次就不吼了是完全不现实的!这次明白了,下次忍不了还是会吼。其实这是一个逐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事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多和娃沟通,多交流,多理解,相信自然也就会减少失控的局面了;而孩子也会因为开始思考和意识到这个问题而逐渐能够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获得成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