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这本书里有一个名词很重要,叫临时性人格。
什么叫临时性人格呢?其实我们在前面的书里也提到过,人永远面临着一种矛盾,就是我们真实的需要和外在的期待之间的矛盾。
临时性人格就是我们在这种矛盾中找到的一种适应方式,就好像我们伪装出了一个人格,这个人格既能够适应外在的需要,又能让我们自己的本性有一定的存放空间。从这个角度,我在心理圈讲的第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可以说成是蛤蟆先生的中年之路。
那临时性人格什么时候会变成我们的一种心理问题呢?大家知道,其实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的心理创伤。不用怀疑,哪怕你很顺利,你也一定经历过很多的心理创伤,只是我们是有复原力的,慢慢地把它复原了而已。
有两类心理创伤是很典型的。
一类是被忽视或者被遗弃的经历。
这种经历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情感需要并不重要,你这个人并不重要,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它也常常是我们不安全感的来源,这会是一种心理创伤。
第二类是被现实生活的压力压垮的经历。
这常常是我们面对着很现实的生活压力,比如,朝不保夕、不断搬家或者一些建立后又不断失去的关系。
那要怎么适应这种创伤呢?这时候,临时人格就派上用场了。所谓的临时人格就是,这个不是真实的我,我是可以被父母和社会接受的。这就能够帮助我们回避创伤所带来的焦虑。注意,我说的不是回避这种创伤,而是回避这种创伤所带来的焦虑。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一个孩子如果感觉到父母不爱他,感觉到被忽视、被遗弃,这就是一种创伤。那他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人格来表现出自己很强大,所以他会处处争强好胜。有时候,他在学习上会更努力,表现出自己很厉害的样子。可是,万一父母还是不爱他呢?这时候,他就会想,也许是自己还不够强,他要强到不需要他们的爱。
你看,这就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是用来防御创伤带来的焦虑,可是它没有办法避免创伤。如果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状况下长大,他会怎么样呢?
他常常会内心有脆弱的、不安全感的一面,而对外又表现出很坚强,绝对不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甚至有时候为了让自己这种坚强的临时性人格一直持续,他会把自己脆弱的部分藏起来。
他那种脆弱的真实人格去哪里了呢?这就会变成另一个我们经常用的名词,叫做“内在的小孩”。这个“内在的小孩”藏起来了,平时不会被看见。只有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内在的小孩”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