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临时性人格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外在的环境、父母的期待会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这本书讲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儿童会直观地解释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连结,并以此作为对生活的总体感受。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父母给他的情感是安全的,他会觉得这个世界也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情感反应是不安全的、有很多的焦虑的,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的。
第二种是什么呢?儿童会把父母的特定行为内化为自我的陈述。
什么意思呢?如果他的父母是脾气暴躁的,有时候会苛责他,那他会觉得不是父母脾气暴躁,而是自己不够好。如果他的父母很爱他、鼓励他,自然他的反应就是自己很好。儿童就是会把什么都变成跟自我有关,这是儿童的一个基本的情况。
我还记得,以前我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她有一段时间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这个孩子就去找妈妈玩,然后她就说,她忙着呢,让孩子走开。结果第二天,这个孩子就来跟妈妈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妖怪要抓他,因为他不够好,打扰了妈妈的工作。
你看,这个是很奇怪的,这个孩子不会觉得是妈妈不够好,而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打扰了妈妈的工作。我这个朋友就赶紧安慰孩子,说这不是他的错,是妈妈这段时间太忙了,这就是所谓的把父母的特定行为内化为自我的陈述。
第三个是什么呢?儿童目睹了成年人与生活的抗争行为,不仅会内化这些行为,而且会内化他们关于自我和事件的态度。
这个就更简单,就是如果我们看到父母与生活抗争,并且有成效,我们就会觉得这样是对的。而如果我们觉得父母总是有一种无力感,我们慢慢地也会觉得无力,会觉得没有办法用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会变成临时人格的一部分。
这些人格是在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带给我们的,但到中年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变成我们对自我的限制。中年之路就是要慢慢地推破这些限制。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陈述什么叫中年之路。
这本书里说,中年之路的出现发生在后天人格和自性要求之间的可怕冲突中。过去的人格必须死亡,然后才能迎接新生。
这种死亡和重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条通道。要想更多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获得成熟的活力和智慧,就必须穿越这条通道。
因此,
中年之路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召回,我们从临时人格走向真正的成年,从虚假的自我走向真实的自我,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中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