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猫倩倩:高转化文案写作者 | 头条号签约作者
去年6月从国网辞职到现在,差不多快一年时间了。期间总有喵粉问喵关于职业发展的各种问题。3、4月份正是换工作的好时节,于是我就干脆写了一篇文章,复盘自己一年来的成长经历,也给大家一些启发~
过去一年,我尝试过很多种工作。失败的项目放一放,先说说自己“做成”了什么:
这一年,写作从副业变成了我的主业。我自己的号开始拓展新平台;除了写干货和经验,我也接一些定制化的营销文案。主打的标签是“高转化率”,用文字帮客户引流卖货。
比半年前又拓展了一些渠道,成为了几家大公司的广告供应商,负责广告全案的投放。
帮客户运营新媒体账号,目前在带着团队的小伙伴做亲子和电商类目账号的代运营。
最近半年又开了自己的写作训练营。训练营同时也承担了“招聘”的任务,每一期学员中优秀的人可以加入我的团队。有能力但是没有平台施展才华的同学,我会为他们提供变现的机会。
抱歉了大家,之前答应一直说要做的理财号迟迟没有动工(至于为什么第四点会说)。
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一下这一年的生活,那就是——累!!!
这是我对所有想要尝试自由职业同学的最重要的忠告。
经常会有喵粉问我“最近工作太累/没意思/没动力/与同事不和,我要不要辞职了去做自由职业者?”特别是在体制内的同学,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每当此时,我总会严肃地问一句: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想一想,你为什么想要辞职做自由职业者呢?
为了潇洒人生,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别人都在上班的时候游山玩水?
为了不用打卡通勤,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
为了没有老板的压迫也没有办公室斗争,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听起来好像很浪漫潇洒,那我再问几个现实的问题吧:
我离开国网的时候,每个月的约稿带来的收入至少在平日工资的2~3倍,再不济当时还有手百问答签约保底(每个月有数千元,交房租至少是够了)。而且当时得知我要辞职,有两家新媒体公司的老大找到我,表示愿意以2w的月薪聘我做文案团队的负责人(虽然后来婉拒了)。
每次有同学说“喵你好有勇气,连国家电网都说辞就辞”的时候,我都会特别认真地告诉他:
不是有勇气,而且有底气。况且我也不是说辞就辞,准备还是很充分的。
我这么怂的一只喵,才不会大胆到连自己能否吃饱穿暖都不知道,铁饭碗说放下就放下……
你有底气大声地说“我辞职了不会饿死”吗?
万一自由职业/创业失败了,跟你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有了好几年工作经验,说不定都升职加薪当上高管了。你的这些“自由职业经验”能否让你重新回到职场,找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呢?
如果都没有,不好意思,你在企业眼里可能只是一个“大龄应届生”,而大家都喜欢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
要是有一天我自己的号真的凉了,我可以靠着这段时间做策划的showcase和账号运营成果,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聘内容运营和市场;再不济,重新拾起老本行考个证也行(作为一个学习话题下的高赞答主,从零开始学习新技能考证我还是有信心的)。
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你能接受最坏的结果发生,那就勇敢地去尝试吧~不要一开始盲目乐观信心满满,等跌到谷底的时候再哀嚎“何必当初”。
没有五险一金,社保都要自己交。
刚开始业务没有稳定的阶段,你收到一笔钱,甚至都不知道下一次再有进账是什么时候。
焦虑不再是一时的心情,而成为生活的常态。
这些你都能接受吗?
如果都可以的话,再考虑辞职的问题。
辞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深思熟虑后主动做出的选择。
如果你是因为想要“潇洒”而做自由职业者的话,不好意思,我得给你泼一盆冷水了。
因为自由职业真的一点都不“潇洒”。
前段时间我去云南旅行,发了两条朋友圈,大家都说“倩倩,好羡慕你的生活呀”。
但所谓“旅行”,其实不过是换个场所继续办公罢了。
我每天能“玩”的时间不过2~3h,其他的时间都在酒店里抱着电脑办公。
去大理拍照那天,刚好赶上一个重要的案子上线。除了“拍”的那个时刻,辗转在7、8个景点的所有路程间隙,我都一直窝在车上在抱着手机打字,一边和甲方沟通,一边给写手团的小伙伴分发任务。
真正能够“看风景”的时间,也就是我发朋友圈的那两个小时。
我在泸沽湖的大山深处写过稿,在昆明的机场做过分发,在桂林到阳朔的出租车上处理公关事件,在广州到北京的飞机上写过全案策划。
有一次和几位KOL朋友小聚,大家在咖啡店聊天,过了半个小时纷纷从包里拿出了电脑,开始一边工作,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圈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叫做“出门3小时以上必带电脑”。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996,而我已经007快一年了。
工作和生活没有严格的界限,每天早上从睁眼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睡觉前。很多天之间穿插着两三个小时片段一样的吃饭、运动、听音乐会、旅行。
不存在“整整一天什么都不用想全身心地放松去休息”这样的设定的……
你离开单位的时候,心情可能是“啊今天终于过完了,我要回家好好休息一下”;而我到了晚上,想的是“啊还有一篇稿子没写,让我写完了再睡觉吧”,“XX这次写的文章质量没有以前好,但是明天要发了,来不及了我帮他改一下吧。”
2月份的时候大病了一场,昏天暗地地睡了好几日。每次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看谁又找我了,有没有工作消息没回复。
男朋友过生日那天,刚好我翌日准备去见一个重要客户,要做会面前的准备。结果是,我跟橘长在酒店的房间里一直聊到深夜,可怜的刘丞在旁边自己玩“保卫萝卜”(本来之前说好我要陪他过生日的)。因为这件事我愧疚了许久,回家以后各种做家务弥补。
但是天天在朋友圈里发这些,讲自己多辛苦怎么加班,有意思吗?只会把负能量带给更多人罢了。
还不如发几张美景,发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大家一起开心一下。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做自由职业“潇洒”和“轻松”吗?
每个人都会过高估计自己的勤奋程度,而低估别人的努力。
其实只不过别人辛苦的时候你都看不到罢了。
这是一年来最深刻的感悟了。
辞职前,我的工作生活以晚六点为界限分成两部分。上班时的专注于如何处理好工作,下班后没有什么闲杂事务,我就专心看书写稿。
辞职以后,因为时间更自由了,我能够做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参加各种线下高端“聚会”。
于是,我的确发展了一些大咖人脉。但同时,社交给我带来的负担非常重。我本身就不是外向型性格的人,工作又迫使我不得不社交。那段时间每一次回到家里,都累得瘫在床上不想动弹,更别提写文章了,脑子都不想转一下的。
而且,社交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价值交换。如果我的能力和经营范围并不能跟这些“大咖”产生什么合作,看起来大家加了微信聚会的时候谈笑风生,其实也就仅仅是“见了一下”而已。
有一段时间,我专注于钻研各种理财知识。
结识了好几位保险行业的精英,也的确通过各种培训学到了一些颠覆曾经认知的理财知识。但是当我想要继续深入学习的时候,我发现必须得放弃现在所有的业务开始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得有资质,得考证;得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去跑着见客户。喔,又是我讨厌的社交。
有一段时间,我亲自执笔帮代运营的客户写文章。
阅读量和粉丝黏性都比之前做转载号的时候提升了不少,但,输出能力有限,把别人的号做起来了,我自己的号一度陷入停更的状态。
有一段时间,我在开写作训练营。
睁眼闭眼都是被改作业支配的恐惧,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课程内容和学员身上,每天耐心地回答大家的各种问题。收获是85%的全勤率和好评,但同时我的其他业务都荒废了。
你看,每当我all in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在这个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与此同时其他工作全线瘫痪。
时间和精力成了我最大的天花板。
最可怕的是,当工作填满生活的时候,用来学习与提升的时间会被无限压缩。
如果没有时间来思考与提高,那接下来的每一项工作都只能“吃老本”,兜兜转转许久还在原点,然后不停地把时间贩卖成钱。
这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我的朋友圈中有老实本分默默做着普通工作的人,有年纪轻轻靠实力身居要职的人,有“看起来没什么本事通过把自己吹的天花乱坠赚钱”的人,有通过联结人脉变现的人,也有通过投资别人的事业赚钱的人。看得多了,就会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模式产生质疑。
如果把“赚钱”这件事按照“靠资源赚钱”与“靠能力赚钱”进行区别的话,我觉得可以分4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你没有能力,资源也不理你。
可以参考经济不景气时一些非名校学生不好找工作。因为资源就那么点,大家都来竞争,肯定会被更有能力的人抢夺走。
第二层级,你有能力,可以通过能力交换资源。
大部分在企业工作的人都处于这个阶段,通过自己的能力劳动赚钱,能力越大收入越高,通过不断提高能力来提高收入。
第三层级,你有资源,通过把资源分发给有能力的人赚钱。
喵现在做的一部分工作属于这个部分了,拿到一个广告投放案子以后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自己写,而是分发给其他KOL和写手团的小伙伴。
第四层级,你有资源,雇佣有能力的人打理这些资源。
于是你就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了。比如我们的客户,他把公众号交给我们打理以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等着我们汇报数据就好。
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是埋头苦干,而是要让自己向更高的层级发展。
比如喵一开始只是一名写作者,有人来找我写约稿我就接。但是呢,这样会受限于平台和甲方,万一创作的平台凉了,我也得跟着饿死;万一经常找我写约稿的PR不找我了,我就没了收入。于是我就自己争取到了一些资源,成为分发者。从一个“只能靠自己码字赚钱”的人,成为了一个“有一个可以让很多人码字赚钱的机会,通过分发这个机会获得收入”的人。
前三个阶层的人,都很苦逼。
加油吧!一起努力向更高的层次前进~
如果你有看过半年前我写的另一篇关于“自由职业”的文章的话,会发现,我最近半年业务还是调整了不少的。
因为注意力在哪里,生产力就在哪里。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什么都做的话,就会什么都不精。
创始人的心智是企业的天花板,创始人的优势基因就是企业的优势基因。经过搞死的N个项目之后,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我并非“做什么都擅长”。
学生时代总是觉得自己“学什么都能学好”,不喜欢的专业就付出200%的努力去考高分。工作以后愈发觉得,跟自己不擅长的事死磕,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能力自负罢了。
我最近的产品线,其实都是围绕着“写作”这一条线来展开的。我帮别人写作,我做写作培训,我带“写作能力强”做代运营,我承接广告全案交给“写作好的人”去做。我既是生产者,又是渠道方。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