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时,经常能在招聘信息上看到这么一条:有构建大型互联网服务及高并发经验者,优先。
但对中小公司的程序员来说,高并发似乎遥不可及——公司业务不需要,用户量级不够,老板说用不上高并发架构设计,何来“高并发经验”呢?
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公司业务流量平稳,不表示不会遇到高并发的需求场景。拿最常见的技术方案举例吧,电商系统里的下单流程设计,在每秒只调用一次的系统中,关注业务逻辑本身就够了:查询库存是否充足,在数据库中生成订单,成功后锁定库存,然后进入支付流程。
这个流程非常清晰,实现也简单,但如果做秒杀活动,再配合一些运营推广,你会发现下单操作的调用量高达 10,000 次 / 秒,之前的方案不再适用,需要设计新方案:10000 次请求同时查询库存,会把库存系统拖垮吗?如果请求全部通过,就要同时生成 10000 次订单,数据库能抗得住吗?如果抗不住,该如何解决?
虽说每家公司所处的行业、业务场景不同,所需的高并发系统是不一样的,但其中的设计和优化思想,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可以习得的。所以,为了避免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高并发需求场景。
其实,这方面知识我也一直在学习,想从别人的经验里提炼一点思路。这两天,刚撸完唐扬的
《高并发系统设计 40 问》
,收获超出预期。
唐扬
是美图公司技术专家,工作 10 余年,他参与研发过 3 个 DAU 过千万的大型高并发系统,主导过 RPC 框架、分布式消息系统、注册中心等中间件系统的研发,对高并发系统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见证了系统从初期构建,到承接高并发大流量的全过程,累积了丰富的系统演进经验。
在专栏中,他提供了很多高并发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自己对高并发的思考,对我启发很大,值得反复阅读。我已经准备好二刷了,这里也推荐给你。
秒杀 +
专属口令
「gaobingfa」
立省 ¥60
到手半价
¥69,
即将涨价至 ¥129
专栏共
49
讲,目前已全部完结。唐扬以虚拟的高并发系统为主线,深入分析随着前端并发增加,这个系统的变化以及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数据查询的性能瓶颈,缓存的高可用等等,带你掌握高并发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点,和分布式组件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此外,他从
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分布式服务和维护
五个角度展开,针对具体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让你置身其中,完完整整走一遍系统演进的道路。最后,再用两个实战案例,把前面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手把手带你搞定高并发大流量的冲击。
不得不说,这两个案例选得太有针对性了:
第一个是如何设计每秒几十万次用户未读数请求的系统——大部分系统中未读数都是请求量最大、并发最高的服务,比如微博 QPS 达 50 万 /s。
第二个例子是信息流系统的设计。作为社区社交产品中的核心系统,它的业务逻辑复杂且请求量大,方案中几乎涉及高并发系统设计的全部内容,非常全面。
别的不说,就高并发这块儿来说,我就没见过比这个讲得更好的资料,不仅限于一二三的步骤,还有方方面面涉及的其他知识点,可谓良心。发文前看了下,已有
15,000
人订阅了,口碑也不错,截了些评论供你参考:
这个专栏,唐扬是用
图文、场景、原理、实践
相结合的方式,把高并发架构相关的知识点掰开、揉碎了讲,生动形象不说,而且易于理解。
比如,分层架构这部分,他不仅列出了网络分层模型图,还把复杂的 Linux 文件系统层次,用一张图清晰地展示出来。
另外,他专门写了三期「面试现场」的内容,按「基本原理剖析→真实案例拆解→参考答案→学习建议」的方式,针对面试常考的高并发经典题目,做出了详尽解答,并给了中肯的建议,也是相当务实和走心了。
总的来说,跟着唐扬学完这门课,
你会有这么几个收获:
-
掌握高并发系统设计的“套路”;
-
理解基本的系统设计思想,进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突破技术瓶颈和平台限制,具备一个优秀架构师的资质。
更多具体内容,可以看看目录:
可能你做了三五年 CRUD,接触的项目并发量也并不大,但成长的原则,就是一边做事一边挖掘成长点,日常工作的每一天,其实都在为未来的拐点做准备。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尤其在公司规模不大的时候,总有一些跳跃式的发展机会,而你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因为下一个红利,可能就在明天。
申请了
InfoQ 粉丝专属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