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读  ·  年轻人为什么不吃卤味了?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不穿胸罩,正在年轻女性中悄悄走红 ·  4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0 月 10 日,宜保留裂缝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张爱玲传》| 对婚姻的渴求,源自于童年的不安全感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08 21:41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夏萌主播的领读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们,昨天我们读到张爱玲在惊恐不安中逃离了祖国大陆到达香港,在香港短暂停留后,她又去了美国。


在这段漂泊的时间里都发生了什么事?她创作了哪些作品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共读。今天的共读目标是下篇的第4到6节,对应书上第279到324页。



01

赤地之恋


离开大陆后,张爱玲来到了香港。她在美国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执掌该机构的麦加锡后来成了她关系很好的朋友。


在此期间,张译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华盛顿.欧文的《睡谷故事》以及《爱默森选集》等。


在新闻处,张还结识了宋淇、邝文美夫妇,二人后来成为她最好的朋友,给了她许多的帮助。


尽管翻译上花了不少时间,张爱玲投入了最多精力的还是她的创作。


在香港这三年是她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期。


她通宵达旦写的书便是《秧歌》和《赤地之恋》。1954年,这两部长篇在《今日世界》杂志上连载。


《秧歌》写的背景是土改后的农村,讲的是以金根一家人命运为中心的中国农民的故事。


在上海帮佣的月香回乡后,发现家里虽然在土改后分到了田地,丈夫金根当了劳模,家乡人却一样受苦,不能维持温饱。


因为贫穷和饥饿,夫妻亲友间生出各种矛盾。最终,孩子阿招被踏死,金根重伤后投水自尽,月香也被烧死,家破人亡。


在书中,张爱玲的反共立场显而易见。


在她看来,政府对农民实行的完全是一种榨取政策,一味的逼迫牺牲奉献造成最终的悲剧。但张爱玲对政治的兴趣有限,最为关注的仍是人性,是人情世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她笔下的农民不是诗意的讴歌对象,也不会染上知识分子的情调和心理。尽管她同情他们的命运,仍坚持客观超然的态度,表现出他们的可笑、可怜、可气、可厌之处。


《赤地之恋》中,她笔下农民则相对朴讷淳厚。


该书描写的领域包括了更广大的时空,从乡村到城市,从“土改”到“三反”,直至“抗美援朝”。男主人公刘荃漂泊沉浮的一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贯穿线索。


张爱玲后来坦言,《赤地之恋》是在“授权”的情形下写成的,故事大纲预先已经定好。


因此,她破例让笔下的人物“走南闯北”,挨次经历50年代祖国大陆的历次政治运动。《赤地之恋》讲“土改”、“三反”、“抗美援朝”一一坐实,并且写的皆是“风口浪尖”。


除了对于时代氛围的复制之外,《赤地之恋》中也还有张爱玲在创作中一贯追求的东西。比如她于一种政治化的气氛中捕捉的仍是人生的苍凉意味,个人在大时代面前的惶惑和对安全感的渴求。


《秧歌》和《赤地之恋》证明了张爱玲有能力去描摹脉脉情仇、恻恻轻怨之男女恋情之外的更广大世界,显示了她能把握时代气氛的能力以及驾驭“尖端”题材的一种可能性。


这两部书使人们有理由期待她这方面的更大发展。


但张爱玲不这么想,她甚至觉得离开祖国大陆来到香港还不够安全。


1955年秋天,她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离开香港,前往无亲无故、人地生疏的美国。



02

哀乐中年


1955年11月,张爱玲到了美国纽约。


初到美国,张爱玲与胡适的来往必须一提。


事实上,她来美之前与胡适已通过书信。她对胡适早有景仰之心,在她心目中,他是参与了现代中国人思想塑造的大人物。


张爱玲到纽约不久即去看望胡适先生,她自言跟这位前辈谈话“确是如对神明”。


然而现在的胡适已经是一位过了气的人物了,他的自由主义在祖国大陆和台湾都找不到市场,在美国做着研究工作,学术上难有突破。


而胡适的落寞更激起张爱玲对他的敬仰之情,胡适对这位晚辈也很是关心,担心她孤身一人在外寂寞,感恩节曾邀她去吃中国馆子;又还亲自到张爱玲那济贫性质的住处去看她,对她肯吃苦,没有虚荣心颇有赞赏之意。


胡适无疑是张爱玲接触过的人中最让她崇仰的一位,他早年的小说考证影响到她后来的学术道路,他对《秧歌》的评价使她于寂寞的探索中得到鼓舞,工作生活上给予她长辈的关怀和帮助更令她铭记在心。


多年后,她写了《忆胡适之》一文,追念这位长者。


1956年,张爱玲得到爱德华·麦克道威尔写作基金会为期两年的写作奖金,并搬到该会所的一个僻静庄园。


在这里,张爱玲遇到了美国作家费迪南·赖雅。两人交往两个月后,已是很觉投趣。5月12日,赖雅在日记中写道:“去房中有同房之好”。


一个月后,因为一个意外,两人开始郑重考虑二人的关系。


7月5日,赖雅接到张来信,告诉他她已怀上他的孩子。两人见面后商议:决定结婚,但孩子不要了。


当时,两人均无固定收入,居无定所,前途未卜,不要孩子实在是明智的。


张与赖雅相聚的日子是轻松快乐的,毕竟赖雅给了她婚姻的承诺。


她被抛在陌生的环境中,四无依傍,她渴望与赖雅的婚姻,正如落水之人奋力挣扎要抓住够得着的浮物,婚姻通过一种着实的关系填补感情上的空缺,带来安全感。


8月14日,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婚,其时张爱玲三十六岁,赖雅六十岁。


与赖雅在一起,最让张爱玲感动愉快的也许是看电影、逛街和旅行。


在婚后最初几年里,他们到过纽约、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城市,每到一地,赖雅便领着张走街串巷,领略风光人情。


在赖雅的引领之下,张爱玲对美国生活由全然陌生而渐渐熟悉起来。


然而愉快是短暂的。


赖雅身体状况很糟糕,多次中风。赖雅的病给未来的生活投下阴影,性格上的差异也时常导致两人不开心。


而到美国后,张的作品一直没有被接受,无法出版。生活的来源主要来自香港好友宋淇帮忙推荐张做编剧以及变卖张的母亲遗留的一箱古董。


美国的失意以及同一个异国老病之人长久生活在一起的压抑感,使得张爱玲很想换换环境。



03

伤心之旅


在安置好赖雅后,1961年10月,张爱玲离开旧金山飞往台北。


她没有想到,此次想象中应是愉快而充满希望的东方之行最后成了一次伤心之旅。


台湾之行,张想为她下一部小说《少帅》搜集资料。


《少帅》是一部以张学良为原型的英文小说,她对这部小说寄予厚望,指望这本书为她在美国文坛上打开局面,她希望见到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张学良,但这一要求未被接受。


这并未影响张此次的兴致,令她高兴的是,在台湾,她有了一些新的仰慕者。


50年代末,台湾新起作家掀起现代文学浪潮,张受到严肃关注。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不仅以专章论述张爱玲,还超出所有作家,许给她最多的篇页。


因此,张赴台时,在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学圈子里已经是近乎神明的人物,有了一些新的仰慕者。


在麦加锡的安排下,她参加了在台唯一的一次社交活动,与白先勇、王桢和、陈若曦等后起的文学之秀见了面。


这次见面给了她的仰慕者莫大的兴奋和满足。


张爱玲此行的一个愿望是到花莲看看,感受花莲的风土人情。按照计划,她准备从花莲去台东、屏东,赶上参观屏东的矮人节,而后取道高雄会台北。


可刚到台东就得到消息,赖雅中风,家里正在寻她。


游兴正浓时,家里出了这样的大事,令张心烦意乱。不过在确知赖雅病情稳定后,她决定先到香港写《红楼梦》挣钱,写完后回美国,专心照料丈夫,直到他去世。


毕竟哀乐中年的婚姻,她的反应要理智的多,更多平实夫妻之情的尽责意味。


到了香港,张爱玲发现,电影界的情形与往日大不相同了。


电影公司对编剧不再重视,一切都是老板和导演说了算。


对张《红楼梦》剧本有最后决定权的两个人甚至没有读过《红楼梦》,要张爱玲把她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红楼梦》改的面目全非,她难于下手。


因此,《红楼梦》剧本没有通过,她拿不到稿酬,生活大为窘迫,身体状况也不佳。


最终,她登上了返回美国的飞机。


接下来的日子,张爱玲很快投入《少帅》的写作中,同时继续写电影剧本。


改编《红楼梦》碰壁后,张爱玲赶写了两个符合要求的剧本,其中之一是极为卖座的《南北和》续集《南北一家亲》。其后又写了《小儿女》、《一曲难忘》和《南北喜相逢》。


自1947年起张爱玲已写过好几部票房不错的电影,成为受欢迎的名编剧。


在较为平静的日子里,张的写作也时而受干扰——赖雅身体每况愈下,经济状况也未见改善。1967年10月8日,赖雅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张爱玲两次婚姻带给她的都是痛苦大于幸福,磨难多于快乐。


这一年她四十七岁,照常情仍有婚姻机会,可她已心灰意冷,从此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结语】很早时候起,张爱玲已认定写作是她的宿命。在她追寻写作梦想的路上,经历了许多现实的磨砺,有时甚至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但她始终坚持写作,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点亮了生命中的那束光。


【今日话题】你的梦想是什么?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有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最深刻?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点赞。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主播:夏萌,十点读书会签约主播,在北方小城努力生活、小心追梦的姑娘。微信公众账号:夏萌叨叨叨,微博@夏萌萌不萌。

领读人:竹子蔷薇,85后高校教书匠,专栏作者,分享书籍电影,探寻人性心理,坚持文艺,坚持理性。公众号:竹子蔷薇(ID:zhuziqiangwei_li)


配乐:擦身而过  弦乐版     配图: 张爱玲照片



关注公众号 十点读书会

后台回复关键“领读包”

查看45本十点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每日「共读签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