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是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最终报告(批准号11&ZD142)内容构成。课题组历时4年多的精心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除最终报告、子报告外,总计还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近20篇的学术论文。
这些成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重要的理论创新上:
1、在对未来影响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的中长期主要变量的分析基础上,特别结合智能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未来趋势,理论上构建了未来可能的新型产业体系。这是重要的创新之一。
2、基于对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可能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目标模式、战略思路与战略路径,特别对新型产业体系运行的新比较优势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
3、在对我国现行产业体系的分析研究方面,通过宏观、主要关键大类产业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实证思路,在实证计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方面,导致结论可靠,开拓了产业经济实证研究新范式。
一、中国新型产业体系的目标模式。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带有中国社会制度文化、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消费需求倾向、技术发展路径、生态环境等特色的、基于新的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先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我发展、信息技术复合、价值链优化、内外向结合、开放先进等特征。
从目前主要依赖的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廉价、自然环境损害、人民币币值等条件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产品竞争优势的现行产业体系,转变为面向未来基于知识与人力资本新的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先进的新产业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长期的可靠的产业基础。
这样的新型产业体系应该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再生性能源支撑的、数字制造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的、“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
二、中国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三大战略。即实施在禀赋升级、价值链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战略,才可能实现由现行产业体系与结构到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转化。
1、升级要素禀赋,改变比较优势的基础。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体系,同时又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实现知识的积累,提升要素禀赋等级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是发展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关键之一。
2、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价值链的“治理权”。在开放格局下,中国很多产业没有价值链的治理权。国外的跨国公司充当了“系统的整合者”,甚至通过价值链的区域分割和等级制安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沿价值链的学习和产业升级。因此,如何通过知识积累和能力培育,使我国更多的大企业获得更多产业链主导升级的“话语权”是转型的关键之二。
3、通过区域一体化,构建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市场基础。目前中国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现象导致了资源分散和市场分割,难以形成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利环境。区域一体化通过要素流动和市场的统一,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支持,这是以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科学性为基础。
三、从现行产业体系转型到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基本是由“轻”入“重”,就是从轻工业发展到逐渐放弃和淘汰轻工业,不断增加和发展重化工业的路径。这样的发展路径过分重视制造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产业与城市矛盾逐渐凸显。
未来,我国新型产业体系应实现产业由“重”入“轻”的转型。这里的“重”和“轻”不再是指传统的重工业和轻工业,而是指由以化工、金属冶炼、大型设备为代表的资金密集的“重资产”行业,向新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服务经济与功能性产业相配合的“轻资产”行业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生产服务性产业具有占地少、能耗低、运输量小、污染低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其核心要素禀赋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正好与我国未来需要建立的新型比较优势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