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大幅回调!“罕见”急刹车! ·  昨天  
凤凰网财经  ·  A股大涨还能持续多久?看一个指标就够了!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罗永浩:已还8.24亿元,钱能铺满13个足球 ... ·  2 天前  
黄昏即景  ·  9.24 ·  5 天前  
黄昏即景  ·  9.24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两本新书带你了解中国产业体系的变革与发展|教授观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30 12:04

正文


昨天,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系主任芮明杰教授和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王小沙主任主编的《2016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在复旦管院发布,同时发布的还有芮明杰教授等著的新书《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主题为“变革与发展:中国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研讨会同时举行。与会嘉宾围绕需求变化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2016年中国产业发展评述、我国新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策略、新模式与新动能、上海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等议题展开讨论。




《2016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需求变化的视角》

主编 | 芮明杰 王小沙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旨在关注我国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并建议通过引导和扩大有效消费需求的方式推动消费品产业的升级,进而“倒逼”投资品产业结构性改革,以新的消费需求结构确立有效投资和有效供给范围,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侧共同发力,进而实现面向未来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我国新型产业体系建构这一远大目标。


主要观点


一、报告通过分析研究认为2016年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总体状况为:

1、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环境进一步趋紧。

2、经济发展逐步企稳,消费拉动渐成支撑。

3、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投资需求增速下滑,进出口持续走低。

4、消费品高端供给不足,投资品产能过剩犹存。


二、报告从我国消费需求变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2016年我国产业发展状况,认为:

1、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增长潜力不足。

2、居民消费偏好升级,优质产品备受青睐。

3、消费品产业发展呈内部分化态势,市场供需结构矛盾凸显。

4、传统投资品产业产能过剩,新兴投资品产业势头良好。


三、报告通过区域消费需求变化分析了四大区域2016年产业发展状况,发现:

1、东部基本持稳,中部稳中有升,西部稳中向好,东北下行趋缓。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除中部地区外,东部、西部、东北地区已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2、区域消费偏好各有侧重。东部地区消费需求正向品质型、高端日用型转变;中部地区消费需求正向发展型、改善型、服务型转变;西部地区消费需求表现为住房改善型特征,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等消费品需求增长较快;东北地区消费需求体现为向医药、文娱类需求转变的特征。

3、区域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信息与汽车制造比较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已走出“塌陷”,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进一步加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成为后起之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东北地区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迟缓,汽车制造业一枝独秀。


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报告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有:

1、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能级,引导传统产业引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发高质量产品;建立公平市场环境,鼓励兼并重组,实现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体改企业能力;围绕“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抓手,以金融合作为前导,进一步刺激需求,共享发展新成果,激发大市场活力。


2、自需求变化角度看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传统投资品发展大幅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而产业供需结构错配、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凸显。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此问题的新尝试,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目标不能仅仅是有限地去掉一些产能、补一些产业体系中的短板,而是要建立适应未来需求变化的新型产业供给体系,即建立面向未来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符合我国未来全球市场定位的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并同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寻找并确立引领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发展新动力。


3、根据区域不同特点分区施策。

东部地区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整合并购创造全新未来;中部地区刺激消费升级换代,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引导企业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西部地区依靠科技进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深化科技教育改革和优化科技教育援助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西部的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工业发展各类人才的培养,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东北地区坚决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分类化解过剩产能,并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作者 | 芮明杰  等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新书《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是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最终报告(批准号11&ZD142)内容构成。课题组历时4年多的精心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除最终报告、子报告外,总计还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近20篇的学术论文。


课题的理论创新


这些成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重要的理论创新上:

1、在对未来影响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的中长期主要变量的分析基础上,特别结合智能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未来趋势,理论上构建了未来可能的新型产业体系。这是重要的创新之一。

2、基于对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可能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目标模式、战略思路与战略路径,特别对新型产业体系运行的新比较优势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

3、在对我国现行产业体系的分析研究方面,通过宏观、主要关键大类产业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实证思路,在实证计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方面,导致结论可靠,开拓了产业经济实证研究新范式。


本书创新观点


一、中国新型产业体系的目标模式。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带有中国社会制度文化、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消费需求倾向、技术发展路径、生态环境等特色的、基于新的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先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我发展、信息技术复合、价值链优化、内外向结合、开放先进等特征。

从目前主要依赖的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廉价、自然环境损害、人民币币值等条件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产品竞争优势的现行产业体系,转变为面向未来基于知识与人力资本新的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先进的新产业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长期的可靠的产业基础。

这样的新型产业体系应该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再生性能源支撑的、数字制造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的、“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


二、中国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三大战略。即实施在禀赋升级、价值链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战略,才可能实现由现行产业体系与结构到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转化。

1、升级要素禀赋,改变比较优势的基础。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体系,同时又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实现知识的积累,提升要素禀赋等级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是发展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关键之一。

2、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价值链的“治理权”。在开放格局下,中国很多产业没有价值链的治理权。国外的跨国公司充当了“系统的整合者”,甚至通过价值链的区域分割和等级制安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沿价值链的学习和产业升级。因此,如何通过知识积累和能力培育,使我国更多的大企业获得更多产业链主导升级的“话语权”是转型的关键之二。

3、通过区域一体化,构建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市场基础。目前中国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现象导致了资源分散和市场分割,难以形成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利环境。区域一体化通过要素流动和市场的统一,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支持,这是以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科学性为基础。


三、从现行产业体系转型到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基本是由“轻”入“重”,就是从轻工业发展到逐渐放弃和淘汰轻工业,不断增加和发展重化工业的路径。这样的发展路径过分重视制造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产业与城市矛盾逐渐凸显。

未来,我国新型产业体系应实现产业由“重”入“轻”的转型。这里的“重”和“轻”不再是指传统的重工业和轻工业,而是指由以化工、金属冶炼、大型设备为代表的资金密集的“重资产”行业,向新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服务经济与功能性产业相配合的“轻资产”行业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生产服务性产业具有占地少、能耗低、运输量小、污染低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其核心要素禀赋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正好与我国未来需要建立的新型比较优势相符合。


转自微信公众号复旦管院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系科的高校之一,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亚洲知名的商学院,连续四年多项目稳居全球百强,且排名领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