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已定,方向已明,只有脚踏实地干。
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给实体经济撑腰,上海打出一套“减负增能”的组合拳。
土地资源一直是上海的瓶颈。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上海确定的发展底线之一,就是建设用地总量负增长。
根据意见,2020年上海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为制造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每年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出的土地指标,按照不低于1/3的比例用于重点工业项目。
只要项目好,上海不缺地!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上海已经形成共识,各方面都将优质资源向高端产业倾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上海标杆”保驾护航。
不仅有保障,还要降成本。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说,上海从2014年底就开始实行工业用地的弹性出让年期。《土地管理法》中明确土地出让年期不超过50年,现在上海明确一般工业用地或者产业用地为20年。
“一块土地20年出让对比50年出让,价格大概在60%左右。假设按50年出让要付100元,按20年出让只要付60元,还有40元可以存20年,这样初始创业的成本就降低了。”岑福康表示。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是重中之重。目前上海每年工业投资1000亿元左右,审批周期约为一年半。意见提出,开工项目审批期限将在法定时间的基础上压缩1/3。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测算,可为企业减少利息成本30亿元左右。
“减负”的同时不断“增能”。上海还依托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和全球化战略,使上海实体经济天地更宽、动力更足。
根据意见,上海将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机器人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创建5至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发展制造业,人才是根本。上海提出,在落实“人才30条”基础上,着力破解人才住房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自建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设施,占比可达15%。
“实体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上海市市长应勇强调,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已起,帆已扬。擦亮制造名片、振兴实体经济,上海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