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Way
“科way”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官方媒体平台。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关注的科技科普信息。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科Way

科学家也有Freestyle:科研玫瑰VS双创玫瑰

科Way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14 11:50

正文

文字 | 刘禹     美编 | 毛毛   

导读:


他们有的是“北斗战神”,有的是心系科普的院士,有人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镌刻“光刻指纹”,也有人为祖国“神光”研制最强“心脏”,有人孕育了大众创业的强大磁场,也有人让中国的量子科学领跑世界……他们有共同的标签:“科创先锋”“美丽上海追梦人”。


听别人说一百句,不如听本人说一句。




“科研玫瑰”胡丽丽——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室主任。她担任高功率激光玻璃项目的首席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十余年,在激光钕玻璃连续技术及批量制造技术、新型激光玻璃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激光钕玻璃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年产1200片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生产能力。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长期实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解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急需。胡丽丽作为第一完成者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


“双创玫瑰”曲奕——国内孵化器第一股上海莘泽创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0年,曲奕看到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适逢当时上海正准备批准设立一批民营孵化器,她便毅然创立了上海莘泽,在张江集电港建立了上海张江移动互联网孵化器。从孵化器成立之初,曲奕就强调以企业需求为核心,陪伴创业者走过最艰难的一段,创新性地提出“鸡尾酒”式的科技金融服务,并设立了1.4亿元的移动互联产业基金,先后投资了20余家孵化企业。莘泽帮助企业吸引投资,总金额6亿多元,并帮助二十余家公司获得债权融资3000余万元,常年举办各种专业培训年服务企业超过1500余家。莘泽孵化园区入驻创业项目超过300多个,孵化创业企业200余家。


01

胡丽丽:为祖国“神光”研制最强“心脏”


我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激光钕玻璃项目团队负责人胡丽丽。很高兴有机会同大家讲讲我们团队研制钕玻璃的故事。


2016年9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5.3拍瓦激光脉冲输出。超强超短激光是人类已知的最高光强光源,也是助力前沿科技研究的一种“神奇工具”。未来,这个大科学装置将不断向激光脉冲峰值功率的世界纪录发起挑战,作为关键元器件,钕玻璃也将助力该装置一同冲击世界科技前沿。


钕玻璃是什么?微弱的激光,经过一道道钕玻璃之后,能量会放大1万亿倍,然后汇聚到一点,才能点燃人造“小太阳”,引发氢同位素产生核聚变。 这就是钕玻璃的神奇之处,可以说它是大功率激光器的“心脏”,在国家安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也正因为此,国外对我国长期实行技术封锁。


要打破这个瓶颈,只有靠自己研发。经历50多个年头,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如今我们已经是国际上唯一掌握制作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全过程工艺的团队。


按照传统工艺,我们一天只能炼一坩埚,两天才能生产一块合格钕玻璃。而“神光”装置需要几千片大尺寸钕玻璃,这怎么来得及?所以,从2005年起,我们决定挑战钕玻璃高效生产的连续熔炼技术,这条路,是一个关口接着一个关口,一走就是十几年。


在我们开展这项技术攻关前,美国联合德国和日本二家顶级光学玻璃公司进行了6年时间的共同攻关,他们认为这项技术难度极高。他们总结时说:“激光钕玻璃太不友好了!”。而我们也只有做了之后,才知道究竟有多难。


最初的攻关就是在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简易厂房里开始的。在前期基础研究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搭建了最初的钕玻璃连续熔炼实验线。用来砌熔炼炉的砖,重的要半吨,而且很脆,容易磕碰损伤,我们团队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成员把砖一块块扛上平台,自己动手搭建炉子,没有任何抱怨。


有一次熔炉出现了故障,大家顾不上玻璃液1000多度的高温,一线工作的20几个员工轮番上阵,一人坚持十几分钟,争分夺秒地排除故障——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测试这些样品的数据,从里面查找到问题原因。当时正好是大冬天,外面天寒地冻,但我们一线的小伙子们却个个热到汗流浃背。


钕玻璃炸裂是研制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拦路虎”。激光钕玻璃比一般的光学玻璃要“娇气”许多,它的膨胀系数大,容易吸水,表面非常容易开裂。实验开始的头几次,玻璃都在隧道窑里炸裂了。我们请来了外援专家,他们到现场看了后,说也解决不了,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可我们承担的是我国重大项目,“只能上,不能退”!我们团队下决心必须自行解决。大家积极查找原因,讨论隧道窑改进方案,改进隧道窑结构,重建隧道窑,最后终于解决了钕玻璃炸裂问题。


大尺寸钕玻璃成型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瓶颈。表面上看起来,这项技术就像街头上的“摊大饼”一样,非常简单。但因为连续熔炼成型的流量非常小,要像“摊大饼”一样达到半米宽度,玻璃粘度大了摊不开,太小又会出现缺陷。对设备条件要求极其严苛。我们硬是做了不下一百次实验,用了3年时间,最终才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攻关最困难的时候,退休的老科学家也亲自上阵了。


钕玻璃包边曾经是阻挡我们前进的一座大山。钕玻璃尺寸加大后,原有的包边胶出现了应力大、玻璃炸裂等各种问题。由于生产任务繁重,我们当时希望通过寻找有机高分子专业研究机构提供包边胶,可找了好几家,都没法解决,只能自己做。几年的持续攻关,上千次实验,我们不仅最终研制出满足性能的包边胶,还成功研制出一整套机械化包边工艺,大大提升了钕玻璃批量生产的效率。


这十几年,整个项目团队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只要熔炉开动,不管春节还是国庆,不管半夜还是凌晨,大家都随叫随到,现场排查、解决问题。整个团队成员放弃了七个春节与家人团聚的假期。有几位年轻人连婚假都只休两三天。有的家里老人、孩子生病住院都没能亲自照看。有几位小伙子刚毕业就进来参与项目攻关,这十几年做项目,他们看着钕玻璃“成熟长大”,已经把钕玻璃当成自己一辈子的精神寄托。


因为它寄托着为青春而奋斗的梦想!寄托着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


可以想象,当我们得到第一块合格样品时,当我们看到完美无瑕的钕玻璃连续不断地从生产线上一整块一整块地切割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


如今,我们把钕玻璃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年产量可以达到1200片。然而,要为高功率激光装置提供更好更强的心脏,这些还远远不够。干福熹院士就一直提醒我们:“钕玻璃技术路线是走不到头的,你们要想办法发展新的激光材料!不能一直躺在钕玻璃上吃老本!” 


就在我们年轻的团队,为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攻坚克难的时候,我们的两位院士已经在开拓新的方向。姜中宏院士尽管今年已经87岁高龄,可他依旧奔跑在科学的前沿,利用相图理论开展激光材料基因组的研究,带领年轻人研究新一代激光材料,引领团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比起整个团队所经历的这十几年锲而不舍的钻研与拼搏,我更想说的是,冲击世界科技创新前沿,不仅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不断进取的雄心。就拿钕玻璃来说,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只是它的用户之一,在这个方向上破世界纪录,是我们刚开始启动项目时并没有想到的。


在这十几年里,干福熹、姜中宏两位院士前辈一直反复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基础研究,要找规律,发现新方法、新材料,就是希望我们不仅仅只做成一件事,掀起一个巨浪,而是要把这份事业做成一条源头活水不断的河流——在越是基础的领域做出创新、做到世界一流,才能托举起更多领域,向世界前沿发起冲击。


所以,科技创新,我们永不停步!



02

曲奕:孕育大众创业的强大磁场


我是东北人,天性乐观,喜欢帮助别人,每次看到别人经过我的帮助解决问题之后,我感觉比他们还开心。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张江高科做服务工作,了解了很多创业政策,也深知创业者的酸甜苦辣。当时我就在想,我能不能用我所掌握的知识去服务创业者呢?这时,正好有一件事情触动了我。那是我的一个校友,在张江创业做园区共享班车,我也借了他10万元。但是他一个人毫无经验,赤手空拳, 最后血本无归,跑来跟我道歉,嚎啕大哭, 这幅画面在我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最终触动我鼓起勇气创办孵化器,帮助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管理培训,陪伴他们走过最艰难、最无助的一段路。


2010年,我创办了莘泽孵化器。“莘”的本意是苦口良药,“泽”就是帮助别人,莘泽创业,就是要下定决心,用我的努力,我的爱心,我的付出,留住那些创业英雄,留住那些孤胆勇士,留住他们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创新。这条路的确很辛苦。我们的第一个孵化器位于盛夏路560号,那时候地铁没有开通,周边配套极不完善,不仅有些创业企业来看一眼就走了,甚至我自己招聘员工都很困难。


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都迎面而来:有客户付不起租金,有客户团队内部有分歧,有外国创业团队不谙国情铩羽而归,有创业博士在专利方面上当受骗,深更半夜语无伦次发几十条短信求助。我就像个客服超人,不断地收到客户十万火急的请求,不断跑去帮忙。记得那时候每天不是和客户面谈,就在打电话,连我刚会说话的女儿都说:“妈妈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找电话。”


创业维艰,我见到了很多创业者舍弃一切,濒临破产;有的家庭分歧大,妻离子散;更多的是通宵达旦,华发早生。但是为了创业梦想,他们始终在坚持着。记得中学语文里面学过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想现在我明白了,我每天都和这些最可爱的人在一起,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倾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成功呢?有人问我怎么能和那么多创业者都成为好朋友,能帮助那么多创业公司解决难题,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爱和勤奋。我永远给自己鼓劲,不要嫌麻烦多,要仰视创业者,珍惜创业者,激励创业者。我和小伙伴们的信条是,“不要问我们能从客户那边获得什么,而要问我们能够先为他们帮助点什么?” 


记得有一家手机支付公司的创始人因为突发疾病而倒下了,公司其他的员工觉得天都要塌下来,创始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让我去帮忙,我就天天去给大家打气,并直接提供了莘泽的自有资金做天使,还千方百计帮他们嫁接上了银联的合作平台,所幸的是那个创始人半年内康复了,我又帮他们找到战略投资,很快他们走上了健康创业之路。如今,这家公司年利润已达6000多万,将很快向创业板发起申请。在那段难忘的过程中,我连自己孩子感冒发烧也顾不上,但看到今天企业发展的如此成功,我倍感欣慰。


还记得第一家入驻我们孵化器的创业企业,我和她们的廖总一见如故,她的创业激情深深感染了我,当她们资金出现困难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帮助他们临时垫付租金,还帮她们找到了极低成本的贷款和非常不错的风险投资。如今这家公司已经估值2亿美金,廖总心怀感恩,对我说:“我们也没有钱,就给你一点公司股份吧。”就这样,是爱,让我们找到了“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持股孵化”之路。


7年来,莘泽一直精益求精,用心服务。我的秘诀是口袋里的一张A4纸,写上每天要办的事,想到什么新主意,就记录下来。我要求我的小伙伴们也这样做。这些随手记录下来的建议都整理进“知识库”,现在公司已经有上万条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汇总成一套非常细致的标准化流程。比如我们的企业入驻,就有29个服务控制点,我们像丰田汽车精益制造一样做孵化服务。


7年来,莘泽一直微创新不止。我觉得服务的境界不止步于标准化,还要做到“标准”的与时俱进。创业者的需求随着时代大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早期的创业者最希望得到的是成本减免和财务融资;如今的创业者希望得到的是“智本合伙人”,不仅需要外部融资,更需要外部智慧。最近我们还逐步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孵化服务系统,能够在线提供诸多知识密集型的客户解决方案。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我们积攒了良好的商誉,在不久前的一次众创空间评选中,莘泽名列“品牌化”方向第一名。


7年来,莘泽与所服务的孵化企业共同成长。一开始,我们的资金有限,投了不到20家企业,投资金额不超过2000万。受益于上海的双创政策,特别是引导基金,2015年我们募集了第一只投资基金,现在我们有两只总计6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使我们投资初创企业的规模大了10倍。在市科委、张江管委会、市科技创业中心等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一开始张江的一幢楼,到现在已经建成的10大基地,构建了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园区的孵化服务体系。2015年底,莘泽成为国内第一个在新三板挂牌的孵化器。


国家兴亡,科技为先。我们虽然不是某项科学技术的发明者,但我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魔法师,孵化器不仅仅是创业企业的后援团,更是培育隐形冠军的摇篮,是国家创新创业生态链的重要一环。我坚信,因爱服务,用心服务,科技让上海更卓越,孵化让创业更精彩,我们一定能够和上海科创中心一起飞翔,与创新的企业共同成长,为上海市科创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