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造就
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亚广播电视台  ·  收到这类短信,速删! ·  昨天  
三亚广播电视台  ·  收到这类短信,速删! ·  昨天  
企业专利观察  ·  小米在韩国取得重大胜利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小米在韩国取得重大胜利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造就

嗨聊建筑学,不甩出几个大师和名词怎么行?!

造就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10-09 20:38

正文

王澍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在造就Remix共享未来大会上,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翔宁教授和我们探讨了建筑与自然的话题,演讲中,他提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传送门 | 李翔宁:你真的、真的、真的向往自然吗?

 

为了让大家理解李教授的观点,我们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所有相关词汇,希望这些补充内容能够更好地帮到大家。

 

坚果兄弟和尘埃计划



2015年,身在深圳的坚果兄弟从媒体上看到北京空气污染严重的新闻,萌发了用100天的时间,用吸尘器收集北京空气中的尘埃,并将其做成一块砖的想法。



从7月24日到11月29日,坚果兄弟用专门定制的吸尘器,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最终将收集到的100克灰尘与陶土混合在一起,制成了一块含有北京雾霾的砖。最终这块砖没有做任何标记,被嵌在北京西城区某个在建房屋的墙里。



他将这个自认为“荒谬”的行动称为“尘埃计划”,希望将“隐形的东西”变成“显性的东西”,将“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以唤起更多人对空气污染的关注。


翁奋和《骑墙》



翁奋,现执教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其艺术实践多围绕“观看”与现实世界和人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与思考。《骑墙》系列因作为2003年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国怎么样?》展览宣传画而名扬国际。



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存在一个远远观看的形象。翁奋对此的解读是:表面是一个女学生,实际上应该是三个观看者,一个是我,一个是观看这个作品的观者,一个是作品中自有的那个学生。



他认为,人们经常以固有的经验与意识形态化了的思想观念去观看我们的世界,有时这些东西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人类正处于一个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综合体中,他希望以一个处于不确定性状态中的观看形象,去寻找和发现平衡。

 

王澍和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是1979年由拥有凯悦酒店集团的杰伊·普利兹克(Jay Pritzker)和妻子辛蒂发起,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



2012年,王澍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但比起建筑师,“文人”才是王澍的自我定位,他的建筑理念和审美多来自于宋代山水画和明清园林,他认为,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


王澍代表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他的作品频繁使用再生材料, 2006年,他从杭州海运6万块旧瓦片到威尼斯,建成威尼斯建筑展中国馆“瓦园”,掀起国际建筑界的中国热。

 

贝歇夫妇和杜塞尔多夫学派



伯恩和希拉·贝歇(Bernd & Hilla Becher)夫妇,德国著名概念摄影艺术先锋,共同创办了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摄影系。作品因具有极度冷静、“旁观者”式的无表情美学特征,引领了当代摄影美学方法论和风格潮流,被称为“杜塞尔多夫学派”。


贝歇夫妇镜头下的德国工业区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德国和欧洲重工业结构性转型,一大批工业设备逐渐停止运转,贝歇夫妇开始拍摄和记录日渐消失的德国工业建筑,并将它们以图片的形式加以保存。


他们按照功能、建造时期、地区特征和不同的建筑材料将这些建筑相互区分,力图展现建筑形式审美上的差异,使得当时一度被忽视的工业建筑在风格上的多样性清晰可见。


贝歇夫妇作品


贝歇夫妇称,由于人们对古代建筑的重视,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哥特式建筑、罗马时代的建筑。然而,工业时代的建筑在被建造的时候很少考虑到美学构造,主要是考虑它们的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当它们的功能丧失或者人类不再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注定要被拆除。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照片会给人们留下工业时代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将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消失。

 

勒·柯布西耶和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其基本观点是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柯布西耶代表作:朗香教堂


柯布西耶是其中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认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不仅是建筑师,同时也是家具设计师、雕塑家、画家以及作家。戴黑框圆形眼镜、穿西装打领结是他一生的经典造型。

 

柯布西耶是混凝土建筑的倡导者,并且力图在建筑表面保留混凝土本身的材质特征。

 

伊夫·克莱因和国际克莱因蓝



伊夫·克莱因,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少年时代起就迷恋蓝色,1956年,在一位化学家的帮助下,他合成了一种独特的天青石蓝色,后来他还为这种颜色申请了专利,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 简称IKB)。


克莱因代表作: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


“虚无”是克莱因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他多次在不同的作品和艺术实践中表达了对“虚无”的极度痴迷和疯狂探索。


代表作有行为艺术《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由三位身上涂满了克莱因蓝颜料的裸女在画布上翻滚按压留下的痕迹创作而成)以及《空中的画家跃入空无》(为了体验飞翔和失重的感觉,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克莱因从一栋楼房的二楼窗口纵身跃出)等。


向往虚空


他曾说:感觉就是存在于我们自身存在之外,但又永远属于我们的东西。生命本身并不属于我们,但我们的感觉让生命属于我们,我们用感觉来感受生命。想象力是感觉的交通工具,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获得作为绝对艺术的生命。

 

迪勒与斯科菲迪奥和“模糊建筑”



迪勒与斯科菲迪奥(Diller & Scofidio),美国先锋建筑师夫妇,作为建筑师,他们几乎没有设计任何建筑实物,主要以装置和录像装置,以及行为表演来完成他们的“建筑”。在他们的设计中,以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和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模糊建筑”(Blur Building)最为人熟知。

 

纽约高线公园


“模糊建筑”是瑞士博览会期间建在瑞士纳沙泰尔湖中的中心大帐篷,远离湖岸,建筑本身只是在湖中的一个结构框架,通过35000个电脑控制的高压喷嘴喷射出细致的水雾,将整个框架完全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看上去就像一朵漂浮在水面上的云。参观者通过一个伸进湖中的坡道进入到这朵 “云”中,然后“爬进”处于核心处的一个玻璃盒子中。



这个盒子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屋子,它不是由传统的建筑构件组成,而是由电子二极管阅读器和 影像屏幕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虚拟空间,参观者置身其中是看不到所谓的墙 体,此时,水雾不仅是一个场所,更是建筑材料本身,人们却能随着时间的过程和处在位置的变化而体验出一种虚幻建筑的存在。

 

迪勒与斯科菲迪奥认为,人的体验即建筑的存在。

 

赫尔佐格与德穆隆和鸟巢



赫尔佐格(herzog)和德穆隆(Demeuron)是一对从小就认识的好朋友,同一年出生在瑞士,上了同一所幼儿园、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同一所大学,共同创办了建筑事物所,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2001年共同获得普利茨克奖。


赫尔佐格和德穆隆作品:德国汉堡易北音乐厅


他们在作品中坚持简单纯粹地探讨建筑的本源状态、建筑的内在秩序。他们认为,建筑的表面应当始终与内部发生的事物联系,建筑不仅是用以呈现视觉美感的,它更多的是随社会而变,随人类而变的功能性的物件。被誉为“表皮”艺术大师。



广为人知且饱受争议的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就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它正是一座外墙、结构、装修及公共枢纽统一在一起的建筑。

 

谢英俊和轻钢龙骨体系



谢英俊,台湾知名建筑师,在台湾“921”大地震中,应邀前往灾区协助灾民重建家园。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技术“轻钢龙骨体系”,便于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结合设计思路自己动手,节省人力和费用,最终为灾民建起了质优价廉的房子。


谢英俊作品:地球屋


近年来他动员了国内多所高校建筑系学生组成大学生建筑队,深入落后地区,帮农民建房子,推广低造价的生态房屋。


谢英俊作品:台湾屏东三和避难屋


“永续建筑,协力造屋”是他的建筑理念,他认为建筑就是要回归自然生活,坚持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人低成本造屋。



本文首发自造就矩阵轻阅读平台“Talk一分钟”(ID:zaojiutalk),致力以无用知识赶走无趣无聊。


当茑屋书店与茑屋家电的创始人增田宗昭被问及,为何要在百货凋零的时候,开一家线下家电门店?

他说:啊!我没有开家电门店啊,我是在提供一种“被设计的生活”。

我们总有错觉,以及自己设计了生活,其实是生活被重新设计了,甚至可以说,我们都在心里渴望这种被重新设计的生活。

宜家是最佳的范例,往往我们走进去买一个窗帘,最后搬回去整整一个家。

阿里的无人零售便利店是最新实践,闪店背后,是未来零环节购物体验的设计逻辑。

一颗好吃的西红柿是如何被人们发现、采摘最后到达餐桌的?一顿安全无污染的饭菜是怎样被送到了我们的饭桌上?

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浙江山窝窝里的民居能一夜售价数千人民币,而现在裸心谷这样的度假体验,已然一票难求,她是,怎么做到的?

高溢价,与想象力有关,与体验细节有关,与价值观品味有关,与设计有关。

我们想要不一样的现在,10月14日下午,我们邀请了五位演讲嘉宾,来谈谈他们真实的实践故事,他们怎么用想象力,重构了我们的生活。


(点击海报,立即报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