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证券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为符合公司风险管控要求,部分保险公司将于6月30日停售预定利率为3.0%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并将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为2.75%的增额终身寿险,并且新产品已经报备成功。
► 短期停售或将刺激部分需求提前释放,但相比去年影响将减弱。
2023年4月,根据财联社,监管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人身险公司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控制利差损;2023年8月1日,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正式落地。我们认为相比2023年的调整,2024年的这轮调整虽然预计仍将刺激相关产品的销售,进而利好寿险新单保费收入及新业务价值增长,但考虑到1)此次调整并非由于监管窗口指导,而是部分险企自身应公司风险管控要求的行为,2)此轮停售相对而言时间窗口更短,3)预定利率下调25bp,相比2023年的50bp幅度更小,4)叠加2023年的停售带来部分需求提前透支,因此我们认为此次预定利率调整的影响将有所减弱。
► 长期看,下调产品预定利率有利于减少利差损风险。
近年来,利率持续走低,监管政策变化,保险资金面临 “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剧。根据国家金融监管及券商中国,2023年,28.2万亿元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22%。两项收益率数据均处于十多年来的低位,其中2.23%的财务投资收益率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数值,也是2008年之后首次降至3%以下;3.22%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则是2011年以来的“次低”,仅好于2022年的1.83%。保险公司面临利差损压力,尤其中小险企由于基础薄弱,固定成本难以通过规模摊销,以3.5%预定利率产品来计算,可能要达到4.5%甚至以上的投资收益率才能实现成本“打平”。目前债券利率持续下行,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续期保费和再投资也面临匹配压力。随着未来险企潜在投资收益的下降,利差损风险进一步显现。而此次预定利率的进一步下调,将降低新产品的负债成本,进而持续缓解保险行业的利差损风险。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目前压制险企估值的因素仍在资产端,今年以来,在一揽子保护投资者权益政策催化下权益市场有所改善、新一轮稳地产去库存政策组合拳陆续出台、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发文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偏低,合理区间约在2.5%至3%”的表态,险企资产端地产、债券以及股市有望迎来三重催化,预计险资估值有望迎来修复。推荐负债端和资产端均稳健的中国太保、负债超预期和资产端弹性较大的中国人寿,建议关注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
风险提示
监管政策变动风险;长端利率下行风险;权益市场波动风险。
注:
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华西非银】
险企下调增额寿预定利率,利差损有望缓解
》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6月14日
华西非银团队简介
魏涛
:华西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博士,CPA,多年证券研究经验,曾任太平洋证券研究院院长、中银国际证券研究所所长。2015年包揽水晶球和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非银组第一名。
罗惠洲
: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金融工程硕士,浙江大学工学学士,8年证券研究经验。曾任职太平洋证券研究院、中银国际证券研究所。致力于深耕券商、互联网金融和多元金融领域。2015年水晶球奖、新财富第一名团队成员;证券时报2019年第二届中国证券分析师“金翼奖”第二名。
吕秀华
: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7年证券研究经验。曾任职中银国际证券战略规划部、方正证券研究所。研究基础扎实,熟悉券商财务数据背后业务、管理、科技及风险方面的布局思路,熟悉海外投行与经纪业商业模式。
作者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