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都是地方政府发的债
,我国以前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发债的,后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渐渐突破了,但最初还是遮遮掩掩,不叫地方债,而叫“专项债”,也有特事特办、下不为例的味道。
地方政府突破发债的限制,是从2008年的“四万亿”开始的,因为这四万亿中,中央政府只出一万亿,剩下的都是地方配套资金,但地方上没有钱,又不让发债,
所以各地就用“城投公司”这个企业化的发债主体,绕开了这个限制,但因为债务都是用财税收入或土地担保,所以它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债。
由于地方债避开了财政预算的限制,加上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绩竞争,以及全社会对高信用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的需求,2009-2014年,城投债爆发式增长,埋下了今天地方债务危机的种子。地方债的具体问题,可以看我上周写的《
化债到底算不算“大放水”?
》。
这里就看到
赤字率红线的意义,政府天生有发债的冲动,一旦失去约束,失控是必然的结果,还不如“先正名,再规范”。
于是,到了2014年,地方政府突破发债的法律限制,一般地方债纳入预算管理,同时在“一般地方债”之外,又发行了专门用于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的“专项债”。
所以
“专项债”最早的用途,就是用来化债,把城投隐性债变成正式的地方债
,2015年的第一轮化债,直接让地方政府上报隐性债,有多少化多少。
“一般地方债”和“专项债”的区别,类似于前面的国债和特别国债,前者没有用途限制,后者是要对应项目,专款专用,所以叫“专项债”。
在政府管理中,
一个名词一旦合法化后,它的意义和用途就开始扩充
,只要有合理的项目,就可以叫“专项债”。
到了2017年,
“专项债”最大的用途变成了支持棚改,后来又扩大到土地储备
,变成了土地债,因为只有这些项目才有可能达到专项债的项目回报要求。
到了2019年,专项债用于土地用途被中央叫停后,由于进入新一轮财政刺激周期,又开始用于基建,特别是2020年遇到了疫情,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急剧上升。
专项债对于基建的意义重大,因为中央规定,地方基建项目必须先有20%~25%的项目自有资本金到位,才能开工,这是为了约束地方滥搞基建而设定的门槛,但到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就要想办法突破。
规矩不能坏,但可以让财政部“打补丁”,规定专项债可以视为财政资金,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作为项目自有资本金,基建项目就可以开工了。
不要觉得这么做是自欺欺人,专项债不是地方政府想发就发,是需要发改委审批的,这好歹也算是有个约束。
不过,由于我国已经过了大规模基建的阶段,现在的项目大部分都不符合专项债项目回报的要求,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所以到了去年,专项债用于基建的规模缩小,又开始
回到它最初的使命——化债,以新债化旧债。
之前不是化过债了吗,为什么又要化债了呢?
虽然专项债都是用于预期外的收支,但它的利息支出却是预算内的,利息只能靠税收和卖地的收入,由于历史债务太多,遇到今年财税收入下降,土地更是拍不出去时,利息也付不出了,所以还要继续“化债”。
你看,专项债就是一个框,哪里需要往哪里装,充分体现了旧瓶装新酒的特点。
比如今年还有一个“收储商品房”的财政政策,但资金从哪里来是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最后还是要用纳入专项债,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棚改,老早就被禁止了。所以这件事,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实际上是央地博弈,看谁先绷不起。直到之前财政部的发布会,这方面有松动的意思,被市场理解为利好,从中也体现出专项债的重要性。
不过,化债这件事太重要了,以至于为了化债而发债,可能是因为胡建人读两个词都一样吧,再放进专项债里就不合适了,所以另给了一个新名字——再融资债。
所以
专项债现在又可以分为新增专项债和再融资专项债,后者就是专门用来化债的
,也是近期最被关注的地方债。
前面说过,专项债是需要发改委审批的,但发改委审批有个BUG,它只能控制增量,管不了存量,而债务是动态的,到期了就需要还,一还存量就减少了。
再融资债是专门为了还旧债而借的新债,这就
涉及到存量债务规模的管理
,只控制增量是不够的。
所以
再融资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般再融资债和特殊再融资债
,前者是为了归还到期的一般地方债,存量不发生变化,而后者是为了归还隐性债,包括城投债、财政担保以及财政欠企业款项等等,所以它的前身叫“置换债”。
很明显,特殊再融资债的债务存量是要增加的,那么,光控制新增额度就不行了,还要
让特殊再融资债在存量限额空间内进行
,如果这个限额用完,对不起,你就要压,这就是之前很多省份搞“砸锅卖铁办”的原因,不惜卖资产去压存量债务,否则就没法发特殊再融资债,就没法化债。
这么做当然是有道理的,15年第一轮化债,地方政府报多少给化多少,这就不公平了,不但是“爱哭的孩子有奶喝”,而且是“闯祸的孩子有糖吃”。
但惩罚不是目的,发展经济还是要靠地方政府,化债也是释放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所以
带头将特殊再融资债的债务限额空间打开,就成了这一轮化债的关键,也成为财政政策的关键
,这在财政部长的发布会上也提到了。
到这里,我基本上把最重要的政府债的来龙去脉都梳理了一遍,下面是一道“阅读理解题”,
用10月份那场财政部发布会上部长的部分发言,复习一下上面的几个概念:
一是扩大财政支出规模。2024年安排
财政赤字
4.06万亿元,比上年
年初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