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8—2001年:以厦门岛筼筜湖治理为重点的起步探索阶段
筼筜湖(图1)旧称筼筜港,原本是厦门岛西南与西海域相连的天然避风港,“万顷筼筜水接天,夜来渔火出云烟”是清朝诗人对“筼筜渔火”的生动描绘。1970―1971年,厦门围海筑堤造田,10平方公里的外港缩减为2.2平方公里的城市内湖,肩负岛内36平方公里的防洪排涝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序幕,湖区周边逐步演化为城市高密度核心建成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大量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湖中,致使昔日美景沦为“筼筜之殇”(图2)。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孰轻孰重,筼筜湖污染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道发展难题。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了百姓诟病和媒体关注,也促使政府部门下定了治污决心。筼筜湖首次施治始于1984年,因经费不足,收效甚微。直至1988年3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标志着治湖战役吹响了号角。会议从加强领导、依法治湖、资金保障、治湖方案和部门支持5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用于治湖,资金占比约为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的1/10,治污力度可见一斑。
厦门遵循“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于1989年、1992年、1997年陆续颁布《筼筜湖管理办法》《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关停、搬迁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污水处理和大规模清淤,通过建设导流堤和“西水东调”海水管道增强水体动力,利用淤泥回填形成湖心岛并建成白鹭洲公园,并美化绿化沿岸环境。筼筜湖先后历经5期治理,总投资19.9亿元,如今已蝶变为碧波荡漾、白鹭翩飞的城市胜景(图3)。
图2:整治前,湖水黑臭、垃圾遍地的“筼筜之殇”
来源:“资源中国”微信公众号
图3:整治后,蝶变为碧波荡漾、白鹭翩飞的城市胜景
来源:厦门日报记者王火炎 摄
表1:五期治湖措施梳理
来源:笔者根据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流材料整理而成
2.2002—2011年:以跨岛发展、湾区整治协同新城建设为特征的拓展转型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厦门本岛建设趋近饱和,面临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拥堵、产业结构失衡和人口增长压力等发展瓶颈,而岛外发展则相对滞后。2002年6月,厦门响应“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以“四个结合”
2
为引领,开启了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新篇章,通过先后调整岛外行政区划,加快了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岛外集美新城、翔安新城、同安新城(图4)等相继崛起。在此背景下,厦门复制筼筜湖治理经验,于2002年启动西海域整治,于2005年启动以五缘湾为代表的东海域整治,推动“跨岛发展”战略向纵深递进。
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的五缘湾曾经一半以上是农田和滩涂,因海堤阻隔、过度养殖、盐场经营而污染严重。厦门借助水动力数值模拟,科学论证和优化海湾纳潮口宽度、海湾岸线线型、不同区块水深等工程方案参数,最终确定整治方案。以海域养殖清退、退塘还海的方式切断污染源头,以内湾拆除海堤、外湾清礁疏浚的方式恢复海湾水体自由贯通,以保留部分抛荒地和沼泽湿地的方式构建湿地公园、维护生物多样性,辅以海湾沿岸护岸建设、环湾道路及景观绿化工程,切实贯彻20字治污方略,系统谋划陆海环境综合整治。
经过此番治理,五缘湾片区海域面积由112公顷扩大为242公顷,平均水深增加约5.5米,纳潮量增加约500万立方米。好风景促进了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图5),如今的五缘湾汇集了高端文旅、生态康养、酒店会展等业态,吸引了300多家金融、商务等领域的知名企业落户。至2019年,片区内划拨用于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是整治开发前的20多倍,财政总收入较2003年增长约20倍。片区内土地出让收入总和高达217亿元,扣除前期各类整治费用117亿元,投资盈余约100亿元。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厦门以陆海生态修复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方式提升区域环境品质,以土地储备开发、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增加片区经济增长点,又以土地财政收益反哺地区公共服务建设,依托良好的生态产品实现了生态价值显化。
图5:五缘湾湿地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
来源: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房地产开发or原生湿地?
2005年五缘湾整治工程启动时,正值房地产开发市场火热,填平海湾、向海要地似乎是最佳选择。厦门市政府听取社会各方意见,舍弃了变现最迅速的房地产开发方案,毅然选择保留了湾内的原生湿地(图6),投资约1.6亿元建成了占地约99公顷的五缘湾湿地公园,将优美的自然风景回馈于民。
高新技术园or自然保护区?
2011年,观鸟爱好者们在骑马山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栗喉蜂虎。这种鸟儿羽毛艳丽,每年10月飞往东南亚过冬,次年4月回归厦门。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中国最美小鸟”在此筑巢安家(图9),厦门市政府采纳了专家和公众意见,圈起部分原本已规划为工业用地、价值高达30亿元的40公顷土地,建成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
图9:在骑马山崖面上,集聚着前来营巢的栗喉蜂虎
来源:人民图片网,陈博摄
3.2012年至今:以全域实施、系统整治为策略的整体跃升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国家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厦门于2019年3月挂牌成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衔接“三区三线”、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实施《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问题的评估结果,分级分类划定生态修复单元(图7),提出生态修复策略(表2)。近期聚焦裸露山体、森林、流域、海洋等问题突出区域,提出“青山、蓝湾、绿水、碧廊”四大计划(表3),策划生成近期实施项目36个(图8),系统谋划推进矿山林地、环湾岸线、河湖水系、生态通廊等各项生态修复工作。
表2:厦门生态修复单元划定规则及实施策略
来源:笔者根据参考资料2整理而成
表3:厦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近期实施规划任务分工
来源:笔者根据参考资料2整理而成
图8:《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近期实施项目分布图
来源:参考资料2
生态文明实践在厦门陆海全域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杰出成就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奖项荣誉接踵而至,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等国际国内盛会相继在厦门召开。山、海、城、湾相融共生,“海上花园”实至名归,“厦门实践”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