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技术交流、方法借鉴、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从“筼筜之殇”到“海上花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厦门实践”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 公众号  ·  · 2024-11-06 18:14

正文




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标志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从1973年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再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如今已进入深水区。当前,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包括厦门在内的诸多城市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攻坚阶段。筼筜湖综合治理作为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涉及流域治理、系统施治的典范,引领了厦门36年来的陆海全域整治,为探索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展路径贡献了厦门经验,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拓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01

厦门生态文明实践史回溯


1.1988—2001年:以厦门岛筼筜湖治理为重点的起步探索阶段


筼筜湖(图1)旧称筼筜港,原本是厦门岛西南与西海域相连的天然避风港,“万顷筼筜水接天,夜来渔火出云烟”是清朝诗人对“筼筜渔火”的生动描绘。1970―1971年,厦门围海筑堤造田,10平方公里的外港缩减为2.2平方公里的城市内湖,肩负岛内36平方公里的防洪排涝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序幕,湖区周边逐步演化为城市高密度核心建成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大量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湖中,致使昔日美景沦为“筼筜之殇”(图2)。

图1:筼筜湖区位图

来源:笔者自绘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孰轻孰重,筼筜湖污染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道发展难题。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了百姓诟病和媒体关注,也促使政府部门下定了治污决心。筼筜湖首次施治始于1984年,因经费不足,收效甚微。直至1988年3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标志着治湖战役吹响了号角。会议从加强领导、依法治湖、资金保障、治湖方案和部门支持5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用于治湖,资金占比约为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的1/10,治污力度可见一斑。


厦门遵循“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于1989年、1992年、1997年陆续颁布《筼筜湖管理办法》《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关停、搬迁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污水处理和大规模清淤,通过建设导流堤和“西水东调”海水管道增强水体动力,利用淤泥回填形成湖心岛并建成白鹭洲公园,并美化绿化沿岸环境。筼筜湖先后历经5期治理,总投资19.9亿元,如今已蝶变为碧波荡漾、白鹭翩飞的城市胜景(图3)。

图2:整治前,湖水黑臭、垃圾遍地的“筼筜之殇”

来源:“资源中国”微信公众号

图3:整治后,蝶变为碧波荡漾、白鹭翩飞的城市胜景

来源:厦门日报记者王火炎 摄

表1:五期治湖措施梳理

来源:笔者根据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流材料整理而成


2.2002—2011年:以跨岛发展、湾区整治协同新城建设为特征的拓展转型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厦门本岛建设趋近饱和,面临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拥堵、产业结构失衡和人口增长压力等发展瓶颈,而岛外发展则相对滞后。2002年6月,厦门响应“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以“四个结合” 2 为引领,开启了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新篇章,通过先后调整岛外行政区划,加快了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岛外集美新城、翔安新城、同安新城(图4)等相继崛起。在此背景下,厦门复制筼筜湖治理经验,于2002年启动西海域整治,于2005年启动以五缘湾为代表的东海域整治,推动“跨岛发展”战略向纵深递进。

图4:海湾整治与新城开发区位示意

来源:笔者自绘


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的五缘湾曾经一半以上是农田和滩涂,因海堤阻隔、过度养殖、盐场经营而污染严重。厦门借助水动力数值模拟,科学论证和优化海湾纳潮口宽度、海湾岸线线型、不同区块水深等工程方案参数,最终确定整治方案。以海域养殖清退、退塘还海的方式切断污染源头,以内湾拆除海堤、外湾清礁疏浚的方式恢复海湾水体自由贯通,以保留部分抛荒地和沼泽湿地的方式构建湿地公园、维护生物多样性,辅以海湾沿岸护岸建设、环湾道路及景观绿化工程,切实贯彻20字治污方略,系统谋划陆海环境综合整治。


经过此番治理,五缘湾片区海域面积由112公顷扩大为242公顷,平均水深增加约5.5米,纳潮量增加约500万立方米。好风景促进了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图5),如今的五缘湾汇集了高端文旅、生态康养、酒店会展等业态,吸引了300多家金融、商务等领域的知名企业落户。至2019年,片区内划拨用于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是整治开发前的20多倍,财政总收入较2003年增长约20倍。片区内土地出让收入总和高达217亿元,扣除前期各类整治费用117亿元,投资盈余约100亿元。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厦门以陆海生态修复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方式提升区域环境品质,以土地储备开发、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增加片区经济增长点,又以土地财政收益反哺地区公共服务建设,依托良好的生态产品实现了生态价值显化。

图5:五缘湾湿地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

来源: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五缘湾的两则小故事


房地产开发or原生湿地?

2005年五缘湾整治工程启动时,正值房地产开发市场火热,填平海湾、向海要地似乎是最佳选择。厦门市政府听取社会各方意见,舍弃了变现最迅速的房地产开发方案,毅然选择保留了湾内的原生湿地(图6),投资约1.6亿元建成了占地约99公顷的五缘湾湿地公园,将优美的自然风景回馈于民。

图6:诗意栖居的生态湿地

来源:百木拓展网站


高新技术园or自然保护区?

2011年,观鸟爱好者们在骑马山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栗喉蜂虎。这种鸟儿羽毛艳丽,每年10月飞往东南亚过冬,次年4月回归厦门。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中国最美小鸟”在此筑巢安家(图9),厦门市政府采纳了专家和公众意见,圈起部分原本已规划为工业用地、价值高达30亿元的40公顷土地,建成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

图9:在骑马山崖面上,集聚着前来营巢的栗喉蜂虎

来源:人民图片网,陈博摄



3.2012年至今:以全域实施、系统整治为策略的整体跃升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国家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厦门于2019年3月挂牌成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衔接“三区三线”、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实施《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问题的评估结果,分级分类划定生态修复单元(图7),提出生态修复策略(表2)。近期聚焦裸露山体、森林、流域、海洋等问题突出区域,提出“青山、蓝湾、绿水、碧廊”四大计划(表3),策划生成近期实施项目36个(图8),系统谋划推进矿山林地、环湾岸线、河湖水系、生态通廊等各项生态修复工作。

图7:厦门生态修复单元分布图

来源:参考资料2

表2:厦门生态修复单元划定规则及实施策略

来源:笔者根据参考资料2整理而成

表3:厦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近期实施规划任务分工

来源:笔者根据参考资料2整理而成

图8:《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近期实施项目分布图

来源:参考资料2


生态文明实践在厦门陆海全域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杰出成就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奖项荣誉接踵而至,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等国际国内盛会相继在厦门召开。山、海、城、湾相融共生,“海上花园”实至名归,“厦门实践”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





02

“厦门实践”的坚守与转变


经过36年历史积累和时间检验的“厦门实践”,沉淀了历代领导者、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执行者的智慧。2024年自然资源部将“厦门实践”在生态治理方面的成就总结为七条经验 3 ,从宏观层面来看,既有一以贯之、历久弥新的治理理念,也有不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的治理模式。


1.一以贯之的治理理念


(1)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不变

坚持以生态为民为准绳,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始终贯穿在生态空间治理中。筼筜湖治理是及时回应民生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起点。 坚持以生态利民为抓手,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生态惠民为目标, 依托通山连海的天然优势,在城市最核心的区位构筑公园、湿地、山海健康步道等市民可亲近可共享的生态宜居空间(图10―13),将高颜值的自然景观作为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图10:市民在筼筜湖内导流堤、环湖步道上跑步

来源:笔者自摄

图11:五缘湾片区湿地公园步道

来源:笔者自摄

图12: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

来源:笔者自摄

图13: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海上休闲栈道观景

来源:笔者自摄


(2)锚定规划引领的方向不变

厦门坚持规划引领,对各个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1986年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前瞻性地设置生态环境专章,为治理筼筜湖提供科学决策,并奠定了绿色发展的主基调。2002年汇聚“跨岛发展”共识,把握岛湾一体、区域协调,着力破解岛内岛外发展不均衡的难题,扩展了城市格局与骨架。新时期率先实现“多规合一”,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时,立足城市自然地理面貌,结合“双评价”和“双评估”,提出构建“一屏一湾十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强化了资源底线管控。



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科研力量积极治理筼筜湖,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湖面变清,生物适度繁衍,变城市内优美风景区,利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摘自《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迭代升级的治理模式


(1)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

筼筜湖治理起初是厦门市政府面对生态环境恶化时的被动应对,后来新时期的各项利民行动已成为厦门的主动作为。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厦门在一次次舍小利谋长远的选择中品尝到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硕果。“厦门实践”是“两山”理论的生动阐释,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物。着眼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从重点攻坚到系统整治

厦门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体现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变化。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从末端治理向全链条治理转变,注重岛内岛外、流域湾区、陆地海洋一体化管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投入的持续性,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03

新时期“厦门实践”的深化拓展


2024年5月6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的意见》,彰显了深化拓展实践、探路先行先试的决心。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厦门从工作组织、治理技术、制度保障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


1.高位推进与部门协同


坚持高层级领导抓生态文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国土空间是国土各要素及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既往囿于部门事权的单一要素生态修复治理,往往表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生态修复整体效能不高。厦门自2013年以来大力推进规划改革,强调“统筹规划” 4 和“规划统筹” 5 。组织机制上,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核心委办局领导、各区分管副区长为组员,建立全周期全流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此外,厦门还设立了“书记、市长亲自抓治湖”的双河长制,构建市、区、街道三级湖长以及市民湖长、市民园长等多层有力的组织架构。


2.自然修复与人工介入


尊重科学规律,在自然修复与人工介入之间寻找平衡。 厦门高度重视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积极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水动力研究,参与规划设计、方案论证等工作,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海湾整治、河流治理中,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如筼筜湖治理理念中的“搞活水体”,就是以水动力提升来实施生态修复的样本:一是“排”,修建排涝泵站,提升湖区泄洪能力;二是“换”,利用西海域自然潮差吞吐动力,将海水通过闸门、导流堤、海水管道,纳潮入湖,缩短湖水与海水的交换时间;三是“补”,扩建补水泵站及配套设施,强化上游补水能力,实现降雨后3天内基本完成湖水更新(图14)。利用自然的修复力量,推进红树林、珊瑚礁等濒危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与更新;以海堤开口改造替代海堤全部拆除,既增强了海堤内外水动力流通,又保留了城市历史记忆。同时,在一些难以自然恢复的区域,采取必要的人工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人工种植、基础设施改造等生态修复工程,增强修复效果。

图14:《筼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规划》水动力改善方案模拟图

来源:参考资料10


3.激励与约束并举


(1)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

开拓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期、二期项目获得的中央补助资金分别占各期总投资的34%、80%。 加大市区财政支持力度,保障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厦门设立财政专项基金,以农村污水治理为例,按市、区4:6的分成比例提供两级财政补贴,全面保障农村污水项目建设资金。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 采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投资模式、特许经营模式、提供绿色信贷、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等,从政府“独舞”逐步转向多方“共舞”。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流域治理,按照 “谁污染、谁买单” 原则,采取“挂水征收”模式,由供水企业在收取自来水水费时,按照用水吨数同步收取污水处理费,污水处理费定期核算上缴财政。按照 “谁受益、谁承担” 原则,厦门与上游漳州共同建立九龙江生态补偿机制,自2018年起,对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向厦门供水部分,按0.1元/立方米征收水资源费,作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金单列分配给漳州,用于北溪水源地保护 6


显化生态价值。 厦门坚持绿色发展,投入真金白银来整治生态环境,生态优势又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厦门最北部的军营村(图15),沿着“山下开发、山上戴帽” 7 的发展思路,从曾经的贫困村蜕变为农业碳汇交易的典范村。厦 门首创农业碳汇交易试点。 2022年5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提供农业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并发放首批农业碳票2张。厦门环境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基于生态系统生产价值业务化核算体系,开发出高山茶园碳汇核算方法。军营村获得首张农业碳票,全村5715亩茶园被纳入碳汇认证体系,按每亩茶园年均消纳0.2076吨二氧化碳测算,2020年、2021年认证的茶园碳汇,以每吨6元、总价14237元的价格出售给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打造了种茶树卖“空气”的神话。

图15:军营村茶园

来源:“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


(2)建章立制,强化外部约束

加强依法治理制度护航。 为了铸就依法治理的“定海神针”,1988年以来,厦门针对筼筜湖治理陆续出台修订了4次管理办法 8 。发挥经济特区立法优势,厦门完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实体性地方法规,陆续出台10余部涉湖、涉海、涉地法规。通过推动智慧执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联动制度,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坚持损害担责,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探索环评、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许可融合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全面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9 。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逐步扩大环境信息披露企业范围和内容,并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推进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改革,构建“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在两岸生态治理合作方面,构建了“闽西南+金门”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机制,加强了区域联动。





04

解锁生态密码


“厦门实践”的成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回溯生态建设的实践过程,挖掘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解锁其背后蕴藏着的“生态密码”,可以为我们未来探索新的有益实践提供借鉴。


1.何以为基


立足自然资源的基底。 “厦门实践”的成功建立在全面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的现状基础上,根据山、海、城、湾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生态治理的重心因城而异,必须科学诊断生态受损空间,坚持因地制宜,守好郊野底色。


夯实以人为本的基石。 “厦门实践”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响应和支持。攻坚环境污染问题是保障人民的生态环境权益,发动群众为生态建设出谋划策是强化公众的主体地位,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人民是方向和目标,最终凝聚人心形成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筑牢实事求是的基础。 治湖非一日之功。生态治理需立足当下、回望历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合理制定目标,以整体思维谋划各阶段的任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2.何以为继


可持续的资金平衡。 厦门历经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支持绿色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在土地财政黄金时期,厦门获得了巨额土地收益,为岛内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厦门岛外马銮湾等新城放缓了土地供应节奏,亟需探索土地储备以外的生态价值转换途径。


可复制的经验推广。 厦门从实践中摸索道路,需要及时总结典型案例、推广经验做法,以便向全国乃至世界加以展示。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和标准研制,针对生态修复战略性、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完善生态问题诊断、治理技术、成效评估、监测管控等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育,促进厦门经验在各地走深走实。


3.因势利导


处理好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自然面前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厦门实践”充分体现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倡导运用自然之力解决生态问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节约修复成本。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生态文明建设各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各自的职责重心,在生态建设初期,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积极发挥“有为政府”在制度设计、绩效考核、宣传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在生态建设后期,政府应逐步退居幕后,通过法治建设、监测监管和奖惩机制对各类市场主体设立激励约束,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结语

筼筜湖畔的第一朵涟漪,如今已传向五湖四海,从流域到海域再到全域,持续激荡回响。“厦门实践”是中国生态建设史的缩影,彰显了生态文明思想的长远视野和系统思维。曾经,厦门岛内的筼筜湖、五缘湾承接市中心人口资源外溢优势,整治修复与持续大面积开发共同带动了整个片区的发展,使其从价格洼地蜕变为价值高地。未来,如何在市场企稳、财政紧张的背景下继续带动岛外开展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