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星雨
校对 | 李禾子
编辑 | 安西西
2017硝烟弥漫,注定是中国主办方争相抢夺海外音乐节授权的一年。从去年落地上海的Electric Zoo,到今年已证实被天邈文化(T.X Entertainment)拿下的Life In Color,王思聪背后撑腰的UMF以及目前依旧传出不少小道消息的EDC等,海外知名的电子音乐节IP正在被虎视眈眈的中国主办方们紧锣密鼓地收入囊中。
然而,“海外的音乐节每年一千多场,中国也有两三百场,看上去空间很大,但是现在同质化太严重了,也影响到了招商和运作。”BRAVO Entertainment(北京腾踔万象文化有限公司)的CEO霍绍文最近忙得脚不沾地,发布会当天晚上的十一点还在公司开会,第二天上午还得飞往上海敲定Summer Sonic更多细节。
提起BRAVO Entertainment,或许很多人都不太了解, 不过他们却是8月底即将在上海举办的Summer Sonic中国站的主办方。紧接着各类电子音乐节IP授权发布会,BRAVO一口气拿下了日本Summer Sonic和美国格莱美两个有别于电音的IP授权——虽然和UMF一样,Summer Sonic也在上海站阵容中加入了不少热门的嘻哈元素吸引观众。
8月3日下午,美国国家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简称“录音学院”)、BRAVO Entertainment 与China Music Vision在北京饭店宣布合作创建巡回现场音乐演出品牌格莱美音乐节,联合主办方为北大青鸟音乐文化产业集团、中国国际广电台HITFM国广联合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微博与今日头条,该活动预计在2018年年中启动。
参与过无数顶尖华语歌手艺人的音乐专辑制作,曾任中国北京合纵星光CEO,原台湾环球音乐版权总经理兼亚洲区音乐总监,香港华纳音乐版权亚太区总经理以及橙天娱乐国际集团COO/副总裁,霍绍文拥有超过28年音乐制作与版权经验,是业内备受推崇及被认为具有决断力、富创新精神的杰出音乐经理人,音乐财经就如何运作海外音乐节品牌落地与授权流程、如何看待市场现状以及项目决策等方面与他聊了聊。
以下为音乐财经与霍绍文的
部分谈话内容
:
音乐财经:选择引进
Summer Sonic
和格莱美音乐节两个品牌的原因?
霍绍文:
虽然中国的音乐节市场目前看上去很火爆,空间很大,但是
同质化
问题十分严重,而且各地区音乐节的品质不太好,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做一些高品质的产品,希望阵容更加国际化,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精准化,年轻化。
做音乐节可以分两条路,一条培养自有品牌,但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另外一条就是我们选择与成熟的国际品牌合作,利用其成熟的系统,建立适合本土化的产品。不过要是重新开始推广本土音乐品牌并且要取得观众的认可,可能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所以我们选择国际上已经得到认可的品牌IP进行合作。
Summer Sonic是一个已经存在17年的、亚洲最大的音乐节品牌,能够确保粉丝认可度,所以很多人每年都会去日本朝圣;格莱美音乐节更不用说,其品牌号召力是全球皆知的金字招牌,我深信国内应该没有运营方能在制作品质、艺人阵容方面做到像格莱美音乐节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们认为对市场肯定是有吸引力的,而且在运作这两个大IP的品牌招商方面,也相对比较容易。
音乐财经:
Summer Sonic
进行品牌引入遇到了哪些硬性和软性的成本?
霍绍文:
为了打破同质化,做和别人不一样的音乐节,相应的投入成本就会很高。比如拿授权每年都会产生授权费,虽然初期这些品牌会给予一些优惠条件扶持进入市场,但是之后必然会将费用逐步增加,而我们和这些品牌IP的合约期都是至少长达四年以上。
艺人费用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Summer Sonic阵容六成以上都是国际艺人,整个成本会比一般音乐节高两到三倍,也会遇到所有海外艺人参演项目都存在的审批风险,不过我们肯定以推广正面、健康的艺人为方向。格莱美音乐节的艺人投入则会更大,因为主打的艺人阵容都将会是知名的格莱美获奖者和获得提名的国际一线艺人,因此票价也会比Summer Sonic设定得高一些。
至于软性成本,Summer Sonic的谈判过程相对比较短也是因为我们和日本主办方已经具有十多年的交情,而格莱美音乐节是经历了一年多的交流和谈判才最终落定。
霍绍文:
当时争取格莱美音乐节的授权并不容易,任何一个国际品牌选择合作的对象都很严格。我们是先和格莱美大中华地区的独家授权机构China Music Vision谈,确定合作意向之后再亲自到美国去和录音学院完成合作。
美方选择合作对象主要会考虑两方面,首先是团队是否有经验和能力执行并完成项目,其次是有没有资金的实力支撑整个活动。其实很多公司都曾尝试过向录音学院寻求授权,而录音学院最终认同并选择了BRAVO,我感到万分荣耀,他们也对昨天发布会的整体呈现以及制作品质的效果感到非常满意和赞赏,这也让美方对我们的合作更加有信心和期待。
霍绍文:
音乐节盈利就是三个点,第一是票房,根据票价和人数主要占到了收入的四成到六成,我们的情况是占到收入的一半;第二是赞助和冠名,和演唱会一样,没有赞助的话运作会很困难,但这方面由于现在同质化的项目越来越多造成的审美疲劳,品牌方会觉得赞助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减少投入,所以现在主要认的是品牌IP,这方面占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左右,剩下的一小部分是周边和酒水的盈利。
但现在国内的音乐节门票价格普遍偏低,这个需要一些时间来改善,因为音乐节成本会比演唱会高出很多成本,以及不可预测的风险也相应大很多,加之国内的音乐节因为有观众人数和场地等规定局限设置的封顶,不像海外音乐节能够单靠门票赚钱,所以盈利空间相对较小。
音乐财经:因为成本较高,
Summer Sonic
的票价也比市面上其他音乐节高一些,你对其在中国首次落地的市场结果有什么期许?
霍绍文:
第一年我们不期望能够盈利,还是以做好品质为标准,稳扎稳打地把品牌的本土化作好,希望通过与品牌合作方、艺人、版权方的磨合打通盈利渠道,毕竟我们会是长年的合作,已经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音乐财经:根据这两个头部授权,
BRAVO
未来有哪些计划?
霍绍文:
BRAVO
是一家主打国际音乐活动组织的演出运营公司,所以我们会专注在这个领域,向国际上的行业标杆不断借鉴和学习。
我们希望将Summer Sonic和格莱美音乐节两个IP运作成为标准化产品,可以进入更多的城市,成为让年轻人喜欢的品牌。同时我们还会继续引进更多的国际音乐IP陆续落户中国。另外就是我们想和更多的唱片公司、厂牌、新艺人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演出服务。除此之外,公司还将拓展到与汽车、游戏、体育等行业结合,孵化跨界的演出产品。比如这次我们就为腾讯游戏在11月策划了英雄联盟和音乐演出结合的跨界产品,不停尝试各种有意思的新事物,这也是我们非常愿意做的工作。
从长线来看,拥有IP品牌就像影视公司手中握着好剧本一样,这对于以后的资本运作有一些帮助,我们也希望以后公司的价值可以稳步提升。虽然现在也有其他国际品牌IP在找我们合作,但是我们会优先把手上这两个品牌做好。
音乐财经:现在有很多年轻的主办方也对国际音乐节授权感兴趣,请问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霍绍文:
其实现在有很多海外音乐节IP想要进入中国,市场上也有很多人很感兴趣想引进,但是大家应该先考虑自己是否有实力能把活动做好。
我的建议有两方面:
第一是谈合作前先把自己的功课做好,保证自己有成熟的团队,要建立有经验的成熟团队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
团队大部分的业务是不能外包的
,因为在品控和执行上都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
第二是要有资金的准备,不能说做项目做到一半钱不够又再去融资,我的经验是最好先不要单纯地依赖赞助,自身的资金储备一定要充足。比如一个音乐节的运作资本需要两千万,主办方最好占有相对大比例的投入,不能说只先以投入一千万用于启动,然后剩下的资金缺口再靠品牌去融资或招商去填补,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也是为什么有很多音乐节举办失败草草结束,甚至在中途就被迫停止运作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