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为什么德国GDP总量不如日本?
你大概会分析出很多原因,但如果只能选择一点,小巴会指向那个最简单但常被忽视的因素——人口。
德国人口0.82亿,日本人口1.27亿,相差超过50%。因此人均德国更高,而总量日本更大。
当我们拿中国这种人口超级大国与别国相比时,总会注意人的因素,但对比两个直觉上差不多的经济体时,却容易忘记这一点。其实,人是永远的关键。
同样,为什么浙江GDP总量不如山东?
曾经列出全球一级行政区GDP排名时,有不少读者表示质疑:山东居然这么靠前?浙江去哪儿了?
山东在公众印象里吃的亏,主要是没有一个全国top10级别的城市,而浙江占的便宜,则是浙商的名头太响。实际上,两者的经济总量几乎差出一个辽宁省。
而差距的原因也很简单:山东常住人口9947万,而浙江只有5590万,同样差出了一个辽宁省。
用类似的道理,可以回答很多问题:
为什么江苏苦追广东多年追不上?
为什么作为沿海省份,福建的经济地位却不怎么高?
不是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最大的差别在人。
你或许会说:人是会流动的,不只是原因,也是结果。的确,上文展现的都是2016年末的人口存量,接下来,我们看看近几年人口在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首先,要了解一组分类:吸纳人口省市、输出人口省市、进出持平省市。
吸纳人口省市:东部较发达地区,以北京(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的160%)和上海(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的150%)为极致。
输出人口省市:内陆人口大省,以河南(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的88%)、四川(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的90%)为代表。
进出持平省市:中等水平或在文化上安土重迁的地区,如河北、内蒙古等。
那么近五年来,这些省市都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小巴整理了各省的常住人口数据之后,发现一些突出情况:
2015年,“逃离北上广”火了。这个短语传递出一种,一线城市青年拒绝高压生活、自主选择新生活的姿态。然而从时间节点上看,这一过程恐怕并非主动自愿,而是两座城市在“加压”把人往外赶。
2015年习大大提出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上海也跟着发布严控人口总量的规划。北上广青年的情绪,自有其“经济基础”,而根源在国家调控。
当然,赶人不是没代价的,2017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的经济增速都在全国均线(6.9%)附近徘徊。
频道此前讲河南,有读者说,“保障粮食安全”的定位让昔日的河南牺牲太多。也有读者说,中原城市群终于崛起了,米字型高铁网不是盖的。
从人口流动上看,确实如此,作为一个人口净流出超1000万的省份,河南现在开始慢慢聚拢人。
而四川也在发力,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有成渝城市群的联动,人口也在回流。
两年前已有唱衰东北三省的声音,但直到最近,留不住人的情况才显现出来。或者说,数据才终于开始反映现实。
东北同胞的直观感受,恐怕比这些数字还夸张。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人口流出往往伴随着“死海效应”:能力强、容易找到新机会的人对环境的容忍度最低,最先离开,而无心改变现状的人更容易选择留下。就像死海蒸发掉水,剩下的部分盐度会越来越高。
以一个简单指标为例,年轻人口比例。根据QQ大数据发布的《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全国最年轻的城市都是一二线,而东北没有一座城市排进前20名——本来就老龄化严重,出走打拼的还都是年轻人。
此前分析南北经济差异之时,有读者说,先发地区已经没多少机会了,相反落后地区还会有大发展,所以应该乐观。
然而,现实是,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牵引,市场自然的方向永远是强化“马太效应”。
人口聚集,只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而更多机会,就会吸引更多的人。
其实,每个人扪心自问就可以:你我或许会逃离北上,投向新一线城市的怀抱,但有多少人会选择回到三四五线的家呢?
本文已获得吴晓波频道授权,推荐关注财经第一自媒体-吴晓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