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众软件  ·  听说,一张 4090 显卡就能运行 ... ·  2 天前  
APPSO  ·  刚甩掉 Open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最怕导师说,请结合学术动态谈下某问题……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2-12 00:00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57

作者: 无端人口司马亮

审核:喵大大     编排:汤圆


学术圈有一些杀伤力很强的问题。


比如,“结合学术动态谈某个问题”式命题方法在当前历史学的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中出现频率相当之高。


从硕士阶段的各种课程到博士生入学考试、中期考试等阶段,“结合学术动态”一词几乎次次都出现。 对于博士生而言,“结合学术动态”或许是个相对比较明确的要求,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就不是那么明确了。


例如,假设考官问你“结合学术动态谈谈‘祖宗之法’是什么”,但其实邓小南老师的书早在2006年就出版了,要是真的按照上个月、上周出版的论文里的“动态”来答,就只能答“这事的定义,最近学术动态里没说”,显然是不行的(废话)。


换句话说, “结合学术动态谈某个问题”式命题,其实并不一定真的让你谈特别“动态”的事情 。它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提问方法,用来筛选掉一些“也不能算错”、但明显不能达到考试效果的答案。


由于当前许多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还不是非常到位,特别是往往缺少系统性提高本科生历史知识素养的教育模式,一些依靠不充分的人文社科教育,或是依靠自己“瞎看”、“瞎想”来学习历史的学生,或许了解了一些知识,知道几个名词,但是不够系统,也难以使用现有知识框架内的术语加以表述。


在考官一方,追踪这类答案的逻辑并判断其对错,无疑是非常浪费精力且没有必要的; 因此往往会加个限定词“结合学术动态”,意即提示学生从当前学术研究的常用话语的角度来答题,不要答一些其他的东西,更不要当“白卷英雄”。


我并不是很想详细去讲“其他的东西”一般会是什么。


这里虚拟一个例子好了。


假设现在要求你结合学术动态谈谈“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这个题可以说得很简单,但如果考生对清史了解很多,那么可以讲出许多“花儿”来——不“结合学术动态”的答案,可能会说出“清朝和准噶尔的统治者都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为了争夺权力在历史上役使劳动人民作战,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这种战争没有什么研究必要”或者“满族与蒙古都是夷狄,根据某某经,夷狄有如下特征……所以……”等等。


你不能说这些回答一定完全错误,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个学生不靠谱 ——为什么不靠谱呢? 比较简洁而准确的理由也只能是: 因为他“没有结合学术动态”来回答问题,尽管直接论述清准战争的“学术动态”按数量来算未必特别多。 而且这个判定结果也是有意义的: 一般来讲,作出上述“不靠谱”答案的学生,往往对清准战争乃至清前期历史并没有足够的了解,或是并不了解历史学研究所应有的知识,考试的区分目的就达到了。


因此,如果你只是要应对考试中的“结合学术动态”式问题,也许真去读很多新书未必是最优选择; 而且对于相当多的本科生和低年级硕士生而言,阅读量还不够高的情况下,遍阅领域内新书可能所需精力也较大,投入产出比并不太好。


也许可以先圈定一个可能会拿来出题的关键词表,例如领域内近十来年学界较为重要的提法(类似“祖宗之法”这样的)以及当下热门的“热词”(我觉得“环境史”这个等级可以算,但太过时新的概念像“动物研究”这个等级就不算了吧……? )等等,然后去读一些对应的重要论文(可以结合刊物等级来确定是否重要)和论著(当然,也包括新书,只是不一定那么多罢了),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查看往期精选 内容
谁会“叛清” | 历史系社交指南 | 学术名利场 抗日神剧 | 免费用知网 | 白帝城托孤阴谋 | 消失的西康 | 到底东几省 | ”绿帽子“ | 历史题能有多难 | 苦逼帝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