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拇指阅读
有趣、有态度、有温度地解读流行文化。让小众成为流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拇指阅读

这网红翻车,一点不冤

拇指阅读  · 公众号  ·  · 2022-08-19 14: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铺子
来源:电影铺子(微信号:movpuzi)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流量即财富的时代,自媒体造假博眼球翻车的新闻层出不穷。


最近的一部R级喜剧新片,就精准地切中了这个时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讲述一位女网红一夜之间成为时代顶流,又在一夜之间成为过街老鼠的故事。


以黑色幽默的风格,讽刺疯狂病态的网红文化,为我们呈现了一出饶有趣味的时代现象小品——


《不好》



女主丹妮,一名三流网站公司的普通摄影编辑。


公司同事的文章得到领导毫不吝啬的夸赞,还申请到了去国外静修的机会。


而一心想转型成为撰稿人的她投了试稿,却被上司批的一文不值。


暗恋同公司的网红男神,一位大麻博主。壮胆凑上去搭话,人家压根儿没正眼瞧过自己。



在这个人人都有标签的“速食”社会,平平无奇的丹妮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内在空虚寂寞,而身边的各种小团体中都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她甚至病态地希望当年911事件发生时,自己能在现场。


因为911事件对于她这一代纽约人来说,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创伤经历。


在她看来,没能亲眼见证灾难,也不认识其中任何一位罹难者,让自己失去了与同龄人产生某种联结的机会。



这天,丹妮在自己居住的街区偶遇男神——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搭讪机会。


为了跟对方套近乎,丹妮甚至谎称自己也是大麻爱好者,接过对方手里的卷烟,被呛得龇牙咧嘴。


她自说自话着自己的下一步打算。但显然,男神对她说的话毫无兴趣,时不时敷衍两句,全程低着头摆弄手机。


只有在她提到自己“也许会去参加一次作家静修”的时候,男神才抬了下眉毛,随口附和一句:“你要参加静修?”



这或许是引起男神注意的唯一机会。 借着晕乎劲儿,丹妮胡吹乱侃起来,将早前与同事的聊天内容现学现卖,照搬到自己身上,谎称下周将去巴黎参加一个静修项目。


男神的目光终于从手机上移开,赞叹道:“天,也太棒了!记得拍照。”


她也夸下海口:“我要疯狂拍照。我要把它们都发到照片墙上!”



为了赢得男神的眼光吹破了牛皮,回到家清醒后,丹妮肠子都悔青了。她不知道这个谎言该如何收场。


硬着头皮搜了下机票,高昂的价格直接将贫穷的她劝退。


就在她为自己的一时口嗨而懊恼不已时,眼前电脑屏幕上的PS软件让她灵光一闪,一拍大腿——


怎么早没想到,这可是我的强项啊!



戴上红色毡帽,换上碎花洋裙。


一台电脑,一张绿幕,一个pose。


靠着一手不算高超的PS技术,丹妮游遍了整个巴黎。



为了让这趟“作家静修之旅”看起来更逼真,她甚至伪造了一个虚假的项目报名网页。


她将照片po到网上,很快便收到陌生人零星的点赞,男神也火速关注了自己的账号。


正当她沉浸在小有流量的喜悦中时,打开新闻,一条“巴黎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赫然出现在眼前。



手机里跳出来自亲朋好友的短信轰炸,其中还有来自男神的温柔关怀。


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只好将错就错地演下去了。撒下一个谎言,需要用无数个谎言去圆。


丹妮拖着行李箱来到机场,混入刚下飞机的乘客中,假装自己刚从巴黎回国。


也从此多了一个身份——“灾难幸存者”。



媒体的长枪短炮在她脸上聚焦。


父母感天谢地,庆幸女儿能活着回来。


领导大张旗鼓地欢迎她复工;同事围着她嘘寒问暖……


原本无人在意的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丹妮尝到甜头,再次心生一计:何不写篇文章 谈谈自己的“经历”?这将会是为自己吸粉的绝佳机会。


但当她坐在电脑前,洋洋洒洒敲出一句“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看到的一切”后,就彻底卡壳了。


事发当时她根本不在场,怎么可能写得出来?



她只能把新闻报道里的片段加工、润色成自己的 “记忆” ——


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在凯旋门看到一个行迹古怪的人,穿着宽大的夹克。


自己当时与那场爆炸咫尺之遥,多亏第六感保平安……



故事可以东拼西凑,那么感受呢?


她鸡贼地加入了一个互助小组,组里的成员都是各种枪击爆炸案中的幸存者。


爆破声、警报声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他们中有的人不得不让孩子们把游戏调成静音,因为听着游戏里的枪声,他做不了任何工作。


有的人换上应激障碍,即使听到鞭炮声,也会不自觉地颤栗,呼吸急促。


有的仅仅是听到车轮在轨道上摩擦的声音,都会陷入巨大的恐惧……


对他们来说,世界变成了单色的。


有的是血腥刺眼的红,有的是晦暗绝望的灰。



丹妮对这些悲痛的情绪并无法共情,反而觉得这些幸存者不过是借题发挥。


但这并不耽误她贪婪地将这些感受照搬进自己的文章中,通过煽情、修辞,发布在网上。



在互助小组,丹妮还结识了一名在校园枪击案中生还的幸存者,罗温。


罗温是一名积极倡导枪支安全的青少年“意见领袖”,在社交网络上拥有很多簇拥。


尽管她在集会中那些愤怒的控诉、激烈的高呼,在丹妮看来有点 滑稽。



但一心想火的丹妮依然毫不犹豫地抱上了这位顶级网红的大腿。


在罗温的指点下,丹妮作为“巴黎恐袭幸存者”发起了一项“IAmNotOkay”运动,邀请大家分享自己真实的痛苦,无论大小。


一时间竟然戳中不少网友的内心,收获无数转发,掀起了一场火爆的全民热潮。



突如其来的关注和点击率,让丹妮有些飘了。


她兴奋地与罗温分享着成名的喜悦,却偶然得知罗温的亲姐姐,就曾在一场枪击中不幸去世……


此刻丹妮才明白,罗温的悲痛,愤怒与失态,都是真实的。



在与罗温的相处中,丹妮也渐渐变得不再“冷血”。


她开始试着去理解他人内心的创伤,也学着付出自己的关怀。


会为罗温加油打气,在车里大声播放老歌以活跃气氛,就像她死去的姐姐曾经做的那样;


也会在罗温惊恐发作紧急就医时,守护在急诊室门外;


甚至与她一起并肩作战,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呼吁禁枪。


两人渐渐结下深厚的友谊,罗温更是将丹妮当作姐姐一般。



但与此同时,丹妮用谎言搭起的巨塔也已经摇摇欲坠,一切正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走向失控……


那些不怎么缜密的假话,很快便被戳破。


一夕之间流量反噬,丹妮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不光她自己,罗温作为帮她闯进网红圈的“领路人”,也受到牵连。


“丹妮主动坦白,罗温的门徒是个骗子。”



罗温一直以来树立的正面形象,被轻而易举地摧毁了。


姐姐的去世,让她肩负着使命感、顶着压力坚持进行社会活动。


而丹妮的骗局,让原本就“擅长将受害者变成恶人”的网络环境变得更加混沌。


曾经的她把苦难变成骗取点击率的诱饵,将他人真实的伤痛作为上位的爬梯。


玩转流量的人,轻而易举做出爆款。


与此同时,他们却挤占、剥夺了真正有需求的人发声的权利——


丹妮翻车后,那些枪支支持者抓住机会、得意洋洋地站出来:


“看吧,支持禁枪的人都是骗子!”


因为凭空背上了“黑点”,罗温百口莫辩。


后真相时代, 逻辑可以是破碎的,但传递出的情绪必须是连贯的。


二元对立的大脑越来越多,反思不重要,立场才重要。



在流量即是话语权的今天,一夜爆火又火速翻车的戏码不断重复上演。


直到网红梦断,被万人唾弃,丹妮才回想起之前的人生是多么轻松。

而这位在片头提示中被形容为“不讨喜”的女主,其实也是现实网络世界中的很多缩影。

其实影片早就通过一个细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丹妮崇尚巴黎,向往凯旋门,以为走在香舍丽舍大街上才能拥抱优雅。


却从未留意过,就在她与朋友约会的小广场上,就有一座与巴黎凯旋门十分相似的拱门 (没有说巴黎不好的意思)


或许,比起网络世界喧嚣的虚名,身边的风景才更值得流连。



—The End—


本文为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 电影铺子(ID:movpuzi)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设置星标不迷路▼

现在因为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时间线都被打乱了 。如果你没有将拇指君设为星标或经常点“在看”的话,那我的推送可能会淹没在你无数个订阅列表中


所以 拜托大家把「拇指阅读」设为星标 🌟 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在看】 ,这样才不会错 过拇指君鸭 ~



美国网红沉浮,其实我们尤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