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一个让人痛心的消息在育儿圈传播。一个3个月大的女婴,睡觉时不小心翻身成了趴着睡的姿势,脸埋在枕头上,不停哭泣,妈妈却在一个育儿群里问应该怎么做,大家却鼓励她不要干预,让婴儿尽快“解锁趴睡”。结果,几个小时,女婴没有了声音,紧急送医抢救无效去世。
这是一场无知导致的悲剧。
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趴着睡觉,非常容易因为枕头被子等异物堵住口鼻而窒息。尤其是三四个月以内的婴儿,其颈部力量不足以抬起头部,胳膊和身体的力量也还无法让他自如地翻身,一旦发生窒息而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然而,却有机构在宣传“趴睡”对婴儿有益,鼓吹让婴儿尽快“解锁趴睡技能”。
这一事件中的妈妈,明明发现了女儿趴着睡而且在哭泣,哭声低沉,明显是有窒息的迹象,不去查看,却相信所谓的“解锁趴睡”,实在是荒唐至极。自然,宣传趴睡的育儿辅导机构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母婴行业是个非常庞大的市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成长过程非常重视,这引来了无数人在这一领域淘金。孕婴有关的知识培训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然而,在妈妈们之间流传的孕婴知识中,错误的也不少,其中有些可能对母婴健康带来风险。比如上面的婴儿“趴睡”,还有一些地方让产妇“坐月子”一个月不下床甚至不洗头等影响健康的习俗。
如何保证孕妇和婴儿的安全和健康,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已经非常充分,但是这些科学知识,却并没有转化成民众的常识。
在孕婴领域,权威机构的科普往往是缺位的。比如,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官方网站上,“儿童健康科普园地”栏目,只有2014年发布的3条内容,其中一条谈疫苗接种,两条谈肝炎的防治,后两条实际上是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制作的科普读物,谈疫苗接种的,则是某地方CDC制作的。就是说,在中国最权威的儿科学机构的网站上,没有多少自己的科普内容。在这个网站上,更多的是学术新闻和交流等内容。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也很难找到他们参与的科普活动。
作为学术机构,当然要研究学术问题,但是向公众进行健康育儿知识的科普,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科普,让新手父母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可以极大减少因为不正确的育儿方式给母婴带来的伤害。
权威机构在科普上的缺位,就会有很多市场机构来填补这个空白。市场上,与育儿有关的机构多如牛毛,其中鱼龙混杂,不乏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甚至反科学宣传。但是因为没有足够权威的声音,对于很多说法,很多家长无从分辨对错。这导致了很多错误的说法流行,对儿童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
而在许多国家儿科学会网站上,健康育儿栏目内容丰富,汇集了很多权威的健康育儿和早教资料,其中很多可以免费下载。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儿科学会还设有专门的委员会,致力于帮助父母和早教从业者提高育儿技能。在其网站的育儿栏目中,还有一个专门的“安全睡眠”专栏。因为睡眠问题引起的猝死是美国婴儿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儿科学会等发起了“安全睡眠”运动,向公众宣传婴儿睡眠安全的知识(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躺着睡,趴着玩”)。
有个段子说,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却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有资格证,这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养育孩子,当然不需要考试,但是要让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学习却是必不可少的,而为父母们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在伪科学遍地、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父母们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欺骗,搭上孩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