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幕穿越者
聚焦影视行业,关注产业话题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银幕穿越者

拍摄三个月、后期一个月 韩寒新作的第一波评价来了

银幕穿越者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1-20 20:08

正文

韩寒的新片《乘风破浪》12月14日刚刚杀青,就号称1月28日大年初一准备上映。这个速度让人不免要质疑这部电影的质量。近日,电影进行了首次放映,看看第一波看了的人怎么说?


穿越者综合编辑


来源:文慧园三号;玩儿电影等


还记得韩寒的新片《乘风破浪》12月14日刚刚杀青,就号称1月28日大年初一准备上映。这个速度让人不免要质疑这部电影的质量。


其实放在电影史里,这样的速度也算不上多快。在电影口碑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很多人会把制作周期和最后的成效,画上一个等号。当然,长时间的创作和高品质的电影作品,是有一定联系的。


当然,其实这是一个偏见,历史上有很多优质的作品,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拍完的,就凭借一瞬间迸发的灵感。像《迷失东京》的拍摄周期也就27天,当年颁奖季上主持人打趣的说,索菲亚·科波拉的父亲拍《教父》时花了同样长的时间,把马龙·白兰度从床上叫醒来。慢工出细活虽然是一个老话,但在电影的工业化生产中,的确也可以快工出好活。



当然,对于他新片的质疑,不仅仅来自于拍摄,也包括他的个人身份。又是一个作家跨界拍电影:且不说不久前《摆渡人》的大争议,又或者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郭敬明,抑或台湾作家藤井树惨淡收场的《六弄咖啡馆》,就算韩寒的前作《后会无期》也是诟病诸多,当年还被称为“Word电影”的开山之作。


《后会无期》比较大的问题就在于,仅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在这个概念落实为影像的过程中,有一些坎坷——也就是从文字次元转型为影像次元的过程中,发生了问题。


所以我们最终看到的韩寒风格,在单独成句的台词上,而并非整体的影像中。但无论如何,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后会无期》就是属于韩寒的(这一点和《摆渡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更多是王家卫而非张嘉佳的风格),他的个人化标签掩饰不住地向外迸射。



而在《乘风破浪》中,从文字到镜头的转化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镜头语言和他的文字语言,达到了一种节奏适宜的契合度。在《乘风破浪》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久违了的一种年少轻狂。韩寒当年本人所受的争议,比他的电影作品要大很多。在他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打破这些争议后,他又以作家身份为原点,让他的身份和生活变得多元化起来。


在职业上来说,成为了一个赛车手;在个人来说,他也结婚生子,放荡不羁的少年,成了一个“国民岳父”。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身份的存在,但在《乘风破浪》中,他所糅合的,主要是他对于这两个身份的思考。


相比《后会无期》的选材来说,《乘风破浪》中的韩寒更为跳脱于自己的初始身份,仿佛有意地规避自己的作家身份。我们可以看到,韩寒到现在所导演的两部作品,都是原创剧本,改编的《三重门》也是好不容易提上了日程。




虽然在台词里,不时地要透露出他的语言风格,但总归来说,还是很想区别于自己的文学作品。


也是不同于《后会无期》的出走,《乘风破浪》的故事脉络是回归。


整个故事都在亭林镇里发生,熟悉韩寒小说的人,肯定对于亭林镇这个地方不陌生。在他大部分的作品里,亭林镇就像是一个乌托邦,在《乘风破浪》里也不例外。


它带有一种乌托邦的感觉,甚至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也可能因为环境设定的原因,当然也是韩寒小说中一贯有的东西,整个电影的小镇青年质感还是很强,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喜剧点,都带有一种小镇青年的恶趣味。




当我们在谈论作家电影的问题的时候,其实一直是带有一种误解和偏见。电影史中当然也有作家电影,但更多地所指的是法国左岸派,他们是在塞纳河左岸写作的作家,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也被称为作家电影。


但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出现作家电影这个词,所指的还是有强大粉丝基础的流行文学青年作家,出来拍电影了。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韩寒才会决定自己要导演《三重门》,毕竟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第一部永远是最重要的那一部。这又要回归到他的作家身份上来说,韩寒作为一个作家的时候,他的作品有非常独特的思考性,荒诞和不羁并存。


这是属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更多地也是他对于时代烙印的一种自我解读。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加之于文学作品,导致较为难以影像化,因为他在字里行间的思维跳跃性很强,总领故事性的并非是逻辑,而是一种更为类似于所谓天赋的掌控力。




总之,《乘风破浪》让我们看到了韩寒导演技艺的进步,快工出细活的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奠定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作家电影的新模式。如果说,郭敬明是把自己当做一个精明的产品经理,以互联网思维营销文化产品的话,那么韩寒呢?



“总体还是推荐的”


原来《后会无期》已经是2014年的电影了,韩寒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来得有点慢啊。作为《乘风破浪》全球首映场的观众,提前鉴定了这部作品。老实讲,笔者自己还是挺喜欢的,很想多说道说道,但因为大多数人还没看过片,也不方便剧透,所以就给大家简单来个十句话评论吧。


先从结论来说,总体还是推荐的。


1、电影讲的是一群人恣意天真的青春,是改革大潮来临前的那个时代。每一个角色都渴望像片名说的那样“乘风破浪”,但有些人却成为英文片名Duckweed。


Duckweed,浮萍,那些被浪潮拍倒的人,停留在原地,电影关照的就是这批人的青春。




2、故事完整流畅,细节处的笑点还是挺多的,依旧是韩寒式小幽默,适合春节档。


兄弟情很动人,毕竟致敬了《英雄本色》嘛,邓超和彭于晏演兄弟有火花;兄弟情也有很蠢很幼稚很搞笑的部分,这正是小人物的魅力。




3、与《后会无期》一样,韩寒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依旧带有他强烈的作者性和个人风格,有他独特的调调。


《乘风破浪》埋入了更多韩寒元素,他的家乡成为外景地,他的爱好赛车是故事发生的前提。就连英文片名Duckweed也是韩寒的游戏ID。




4、董子健的角色真是神来之笔,此处不剧透,大概可算全片最大的两个笑点之一。还有一个笑点是邓超和赵丽颖的床戏。





5、韩寒很会拍女演员,《后会无期》里发掘了王珞丹的美,《乘风破浪》里赵丽颖也有出人意料的光彩。


观影之前有点担心赵丽颖的电视脸会不会违和,看来是小玩多虑了。赵丽颖表演很灵动,可爱、魅惑、霸气几种风格都有。和彭于晏的CP感也很不错。




6、邓超比彭于晏大3岁,但戏里彭于晏却要演邓超的爹。虽然化了老年装,还是缺点说服力。不过90年代部分的彭于晏特别帅,小玩第一次get到他的帅点,大背头中山装,舔屏。




7、喇叭裤、录像厅、DVD、BB机,戏里有80年代的集体回忆,是90年代的怀旧集锦。80后和90后的观众会找到记忆的连接点,00后的观众也可以看个新奇。




8、影片高潮部分的巷战斗殴戏韩寒应该花了不少心思,尝试了很多种镜头的可能性,打人的工具也很有意思,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很多空镜头也很美。全片的剪辑很赞,加分。




9、邓超演的赛车手叫徐太浪,韩寒把这部戏献给了自己的老友徐浪,2008年,徐浪在一次比赛中不幸身故。作为赛车手,韩寒拍车戏还是蛮专业的。小玩认为他自己也忍不住上场做了邓超的手替,观众可以仔细鉴别一下。


10、外景地选的相当好,有江南文青气质,有水乡怀旧感,与赛车戏结合得也非常好。狭窄的巷弄和河岸边小路都成为了赛车道,主观镜头与俯拍镜头结合,小镇里也可以飚出速度与激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