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就像爬树。所有的人都要爬这同一棵树,用同样的速度,甚至连爬的路径都要一样。
这种设计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当我们还不知道要学什么、怎样学时,这套体系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导很多孩子的学习,并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和促进。但对每个单独的小朋友来说,这套体系又是非常低效的:你不能比别人爬得快;也不能随意地从这个枝叉跳到那个枝叉;你必须爬遍所有的枝叉,但有些知识点其实很少甚至永远都不会用到。
这套体系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孩子们失去了问问题的天赋。他们只需要听老师的讲解、考好试就成。如果他们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们大多会以“这不是考试要求的”来回答。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变得不会问问题了。而提问恰恰是学习的最根本动力。亲爱的木果,你千万不要失去提问的天赋呀!
过去,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接受这套体系。但今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读到小学高年级或是初中以后就不再去学校了;他们在自己家里学习。父母就是他们的教师。他们自己设定目标,提出问题,并借助互联网等工具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资料。
也有一些人是在刚刚进入大学时想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和目标,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会选择退学,提前开始工作或是创业。苹果的乔布斯、Facebook 的扎克伯格、微软的比尔·盖茨、甲骨文的埃里森,都从大学里退学了。而著名虚拟现实创业公司 Oculus 的创始人帕尔默·拉奇则是童年在家里学习,长大后选择了进入大学学习。
目标导向或者问题导向的学习过程更接近于学习的自然本质。它像一棵树的生长,一直向上长啊长。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习什么知识。等长到一定高度,就会触类旁通、开枝散叶,长出很大的一片树冠来。你不需要去爬别人的树;你就是那棵树。
除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我们还在不断构建对世界的整体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认识我们所身处的世界——这个世界如何运行?人们之间如何相处?我们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寻求答案。
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就生活在物质和数字的双重世界里。不难想象,数字世界的变化要比物质世界快得多。在物质世界中,盖一栋房子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而在数字世界中可能是分分秒的事情。数字世界天生是年轻人的世界:他们追求变化和刺激,反感一切权威和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一切新技术、新产品、新事物的狂热粉丝。如果说物质世界是平静的大陆,数字世界就是时时刻刻都掀起巨浪的大海。
对于之前的那些问题,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稳定的答案。很多时候,今天看起来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明天就会成为很自然的事实。以往父母的人生经验对孩子会有很多借鉴作用,但今天年龄相差五六岁的人群之间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出现很大不同。人们越来越容易感到困惑和焦虑。我们需要新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你玩过拼图游戏吗?我从拼图游戏那儿借用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任何时候我们得到的对事物的认知都是片面的,就好比拼图游戏中的一小块碎片。一开始,我们得到的碎片都是零散的,拼不到一起去。渐渐地,随着我们手中的碎片越来越多,一些碎片可以拼接起来。当更多的碎片都能拼接起来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