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鼻祖级财务自由博主 Peter(博客 Mr. Money Mustache) 的经历,有点意思,也搬过来跟大伙分享一下。
经历是这样的:
他碰巧了解到附近有个邻居在卖房,要价 40 万美元,远低于市场平均价格,赶紧把这个房子推荐给了朋友。
后来和房主谈,房主的意思是,如果能付现金,房子立刻就卖。不然就和其他买家一起竞价,价高者得,到时候价格会高很多。
他俩就像现金锁定价格,但当时都没这么多现金。Peter 大部分钱都在股票和基金里面,不想卖;而他朋友也没钱,等银行批贷款又要好久。
后来 Peter 就想到了多年前也是他朋友教他的操作——自己和自己借钱,还真拿出了 40 万美金……
工具:
美国那边很多券商都可以用 Margin,就是国内的「券商融资」,也就是股民口中的“上杠杆”——手里有 1 万美元,券商允许你买最多 2 万美元的股票或者基金。
一般而言我们听到关于杠杆的都是负面教材,比如为了追求暴富、盲目上杠杆,结果赶上市场暴跌,血本无归。(
注:坚决反对这样的行为,很危险
)
但有意思的地方是,Peter 是「反着」操作的
,既然 1 万美元可以买 2 万美元的投资,那我本来就有 2 万,不就相当于反过来临时借出 1 万呢?他画了张图 👇(严格来讲,这笔钱是以他的投资作抵押,从券商那里借过来的)
注:
为了控制下跌爆仓的风险,他严格限制了借款的数量,最多只借额度的一半
。
后来 Peter 借出了钱(说明他账户里至少得有 160 万美元的投资
),买下房子。等他朋友拿到贷款再把钱还给他,他把 Margin 补上,撤掉杠杆,皆大欢喜。
这个技能我 get 了~
PS:我去找国内券商的小伙伴打听了一下,这个思路在国内大体也行得通,只是流程和限制比美国要多一些。但具体我就不说啦,有需要的小伙伴自己去学习了解,说多了万一让大伙学去上杠杆炒股我就成罪人了……
……
Peter 的经历给我两个启发。
1、工具本身无罪,关键要看能否理性使用
很多人追求暴利盲目上杠杆,最后血本无归。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杠杆的锅,杠杆放大了亏损。
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些工具,还是可以带着学习的心态了解背后的规则、原理。
最能防范风险的,是“了解”,而不是逃避。
万一哪天真就用上帮了大忙。
2、像临时用钱这些意外我们生活中早晚会遇上一两次,所以没事儿可以提前想想,假如自己遇上这类问题,应该怎么办?
我们家有时候还会唠起,假如哪天突然收入全没了、还赶上市场暴跌,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这段时间?怎么调节消费?
给生活做做压力测试,总能想到一些有趣的想法,也能发现很多投资和生活上的漏洞。
虽然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假如看 20 年,再小概率的意外都可能发生一两次。
大伙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下自己常琢磨的问题和答案,大家一起做“压力测试”,到时候心不慌~
还有个事儿,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当当有促销活动。我又要来了薅羊毛优惠码,喜欢纸质书的小伙伴不要错过了~
全场满 100 减 50,叠加下面这几个优惠码可以「
折上折
」 👇
-
仅新用户可用满49减25:FKDVZW
-
满200减30:YACXGG
-
满300减60:HBBBND
下面这个当当小程序里有汇总我平时给大家推荐的书目(通过这个小程序下单,我能分到一丢丢佣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