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拾遗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出世而不离世,入尘而不染尘。”
“明世俗而不世俗,处江湖而远江湖。”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
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最善良的成熟。
1
赵辛楣给方鸿渐去了封电报,
推荐他到三闾大学任教授。
可高校长觉得方鸿渐至多能做副教授。
但电报已经发了,这事如何是好呢?
高校长猴精,见到方鸿渐就说:“收到我的信没有?”
方鸿渐蒙了:“没有呀,我真没收到……”
高校长跳起来:“这信很重要,哎……”
一下就把方鸿渐整得愧疚起来。
高校长说:“我愿意请先生来当政治系的教授,因为先生是辛楣介绍的,说先生是留德的博士。可是先生自己开来的履历上并没有学位——”
方鸿渐的脸腾一下红到耳根。
高校长又说:“部里定的规矩呆板得很,照先生的学历,至多只能当专任讲师,教授待遇呈报上去一定要驳下来的。我相信辛楣的保荐不会错,所以破格聘先生为副教授……”
方鸿渐又羞又恨,顿时气概全无。
一个烫手问题就这样被完美解决。
《围城》里,这般的人性刻画比比皆是。
可见作者钱锺书是个“极通世故”的人。
虽然极通世故,钱老却一点都不世故。
“文革”期间,上面通知他参加国宴。
一般人接到通知,都是受宠若惊。
钱老却说:“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我很忙,我不去,哈!”
在那个骚人墨客竞相献媚邀宠的时代,
钱锺书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高和傲骨。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人情冷暖已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丢。
世事洞穿,天真不泯——这才是人生大境界。
2
华为老总任正非写过一篇《管理的灰度》。
他提出:一个领导人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
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纵观历史上的变法,大多没有达到变革者的理想。
任正非认为之所以失败“就是缺少灰度”:
“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
“方向有时并不是一条直线,
在某些时段来说,还会划一个圈,
但我们离得远一些来看,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
坚持“合适的灰度”,任正非带领华为所向披靡。
这个世界,你用冷眼看,满眼“不是”;
你用热眼看,处处皆是“是”;
你用常眼看去,不过如此;
你用辩证思维看,有“是”,有“不是”。
所以,人生需要“合适的灰度”。
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是“合适的灰度”——外表圆润懂世故,内心方正不圆滑,将原则与妥协巧妙地糅合在生活里、工作里。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知道妥协,但永远坚守自己的价值体系。
就像任正非,融洽于世故,却超然脱俗。
3
1957至1978年间,木心数度入狱。
他被关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陈伯达在会上嘲笑海涅。
木心气愤,就嚷嚷:他也配对海涅乱叫。
就这一句话,他被关进漏雨积水的防空洞。
半年后转移到监牢时,关他的人想:“这小子准得爬着出来。”
可木心腰坚挺,裤子还有笔直的缝。
坐牢期间,他受尽折磨,断了两指。
但他笑着,永远一副骄傲的派头。
一出狱后,便得知母亲去世,
悲痛之后,他也只是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多年后,梁文道看到木心50岁照片时惊叹不已:
“你不觉得这个人像坐过牢似的,
从文革中结束改造回来的很多作家,
难免身子会往前驼下去,有点曲髅,
难免神情会有点沮丧、失落、惶恐,
但木心没有,他精气神很足,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木心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木心深知人性之丑陋、自私、虚伪,
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
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滑稽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
所以就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
看透人性,宽恕人性。看透一切,宽恕一切。
木心因而活得干净、明快、轻松、潇洒。
“知世故而不世故”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
所以木心在黑暗中活成了一个大雪纷飞的人。
4
喜欢刘若英的《相信爱情的人,迟早会和爱情相遇》。
很多女人经历失败恋情后,喜欢说两句话:
“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是骗子”,“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然后变得胆怯和退缩,不敢轻易地爱了。
但刘若英不,她永远不怕再受伤:
“我面对爱情时就像一头小蛮牛,
永远使出浑身的力气去爱,从不给自己留后路。
我不害怕失恋,更不害怕恋爱,
因为你只有勇敢去爱了,才有可能遇到那个真命天子。”
2006年,这个不怕受伤的小蛮牛,
终于“撞”见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钟石。
结婚时,刘若英说:“相信爱情的人,迟早会和爱情相遇。”
真正的成熟不是世故,不是经受挫折之后的苟且。
而是享受人生而不沉湎、历经苍凉而不消极,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的好与坏。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5
一千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
与泗州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
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
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一生坎坷波折,仕途几起几落,
在尝尽人生五味之后,他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超逸,
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从此,不管是被捕入狱,还是流放贬谪,
苏轼始终保持了一种近乎天真的不合时宜。
他在举目四望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依然提笔赋诗,依然笑炖红烧肉,依然闲坐江边钓河豚……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历尽各种事故与世故后,苏轼终于成熟了。就像树上的苹果,经历最冰冷的冰雹后,开始散发自己的独特香味。
那香味就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的: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知世故而不世故,不是远离尘世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6
星云大师讲过一个故事——
行者问:“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这个故事,是对“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精辟阐释:
人刚出生的时候是无我境。
然后慢慢地到达自我境。
自我境渐渐又变成假我境。
很多人会停留在这一层很久,甚至一生。
放下假我境,方能找到真我境。
真我境放下之后,又回归无我境。
这些境界里面,最开始的无我境、自我境、假我境,很容易就能到达。
比较难的是找到真我境,因为假我境太过强大。
但只要找到真我境并放下了,就进入了“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大境界。
就像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所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7
同为纯,一个白,一个黑。
同为豁达,一个最无知,一个最智慧。
同为简单,一个一无所有,一个什么都有。
要达到“知世故而不世故”,须经过人生之大修行——
1、清楚知道自己是谁。
2、不再证明自己是谁。
3、不去改变别人是谁。
4、不再需要靠外界褒扬来获得存在感。
5、不再需要靠阿谀外界来获得安全感。
6、不再需要靠贬损外界来获得优越感。
7、知道妥协的价值。
8、接受残缺的伟大。
9、能在付出前接受不一定有回报。
10、懂得情分和钱的界限。
11、看破不说破,看穿不揭穿。
12、能容忍其他不同声音。
13、待人接物,以善为媒。
14、物来相应,过去不留。
15、千帆过尽,不忘初心。
16、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17、融洽于世故,却超然脱俗。
18、抗得住烈火,耐得住寒冰,守得了本心。
19、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20、明白世间险恶但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21、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
22、了解黑暗,但不植根黑暗。
23、做事专注,但不死板。
24、有分寸感,懂得进退。
25、从心所欲,但不逾矩。
格上理财: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