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昨天  
参考消息  ·  《哪吒2》,破130亿!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怒了!巴拿马:不与美讨论“谎言”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突发!以色列多地发生公交车爆炸事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留美读理工科“难于上青天”?平和、华二理科学霸:我们用这些方法脆录伯克利、西北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08-29 13:48

正文

这几年的海外留学,对理工科学生似乎不太友好。

前不久,拜登政府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宣称:希望“让中国学生学文科,理科留给印度学生”;再联想到此前特朗普在任时,对中国留学生特别是STEM学生“重拳出击”。

无论新一轮总统大选走向如何,对于理科学生的留学似乎仍有很大的不确定。

尽管如此, 在国际升学中,理科专业仍然是很受学生们欢迎的一个领域, 申请难度也在逐年增加——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完成课内学习,还有各种竞赛、科研等等活动。到底理科方向要怎么申请效率才更高?

本次,“爸爸真棒”特别邀请了两位理科专业方向的学霸分享他们的申请经验和建议。他们分别是:

  • 来自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 、录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科学专业的Jillian同学,以及

  • 来自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课程班 、录取西北大学物理与天文专业的Michael同学。

👇添加小助手👇

限时领取本场讲座回放

我作为一名刚毕业的IB文科生,虽然没有申请理工科,但是身边的朋友同学们的申请经历也是历历在目,并且我也时常八卦他们的经历。在和两位同学直播后,我结合他们的申请故事,以及自己和周围人在理工科专业申请上的感触聊一聊。


理工科专业申请:
真的难于上青天吗?

“中国学生的理科好” ,仿佛是一个全世界都有的共识。

很多学长姐回来都会“抱怨”,外国同学总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数学很好,不管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所有数学上的问题都会特别热情地向中国学生请教。

他们其实都很困惑,“到底为什么外国学生都会认为我们理科很好?”。这些奇奇怪怪的经历也常常是我们平日里聊天的谈资。

但事实上,理科专业方向的申请压力其实正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加。

由于每年国际生的申请人数的剧增,顶尖名校的招生官们在招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分析每一位申请的学生,大量申请的学生们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因为雷同的背景材料和相对千篇一律的文书草草地就被pass掉了。

与此同时,对于男生来说,“东亚理工男“的刻板印象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根深蒂固的,在理工科专业方向的申请上男同学们也会有些劣势。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一位学习IB的理工男生,在校内成绩上非常优秀,相比其他学生,同时学习了四门HL的学科,预估分44分/45分,在比较知名的数理化竞赛中都得到了奖项,最终成功地在ed1的阶段中被莱斯大学化工专业拒绝了。

他很失落,也很不服气,但也只好接受了这一结果。当然他强劲的实力不会让他就此埋没,最终被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了。

在理工科专业方向的申请上,我们发现优异的校内成绩和竞赛得奖已经不能够入名校的“法眼”了。

那大学们到底追求的是怎样的学生呢?同学们又应该做哪些事呢?


大学招收的不是理科“竞赛达人”,
而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
在理工科专业的申请上,“竞赛”至始至终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从入学的第一个月起,学校和老师就会向我们推荐不同难度、国家和形式的竞赛。

我也参加过AMC,但能力有限也就拿了个三等奖,和我的理工学霸同学们完全不能比——他们很多人从高一入学就开始准备各种竞赛,物理碗、ukcho等等。

这时很多家长和同学们就会问,竞赛和学校里学习有何不同?我们要从何学起?

首先,我们要明确 竞赛和课内学习的区别 。竞赛其实是和课内学习分开的,与平时考试侧重考察校内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竞赛则更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已知的技能去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因此,竞赛更适合在课内学习之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参与。

当然,竞赛的准备也对课内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例如,HiMCM数学建模比赛需要高中生熟练掌握数学建模的技能,这项技能对于IB生来说能帮助他们在数学IA或EE的撰写上有更大的选题范围,也能够加强自身对数学学科的专业理解。

Michael同学参加了AMC12、物理碗等知名的理科竞赛,并获得了物理碗金奖等诸多高含金量的奖项。

虽然他是在初升高阶段,从体制内转轨来到高中学习AP课程,不过因为他一开始就发掘了自己对物理的兴趣,并在学习AP物理和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发现AP物理和竞赛的很多内容是相通的。因此他准备竞赛中学到的物理专业知识,在考AP物理的时候,也有很大的用处。

这时,家长和同学们就会提出疑问:

  • 准备竞赛是不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 如何平衡竞赛准备和日常学习?

  • 如果竞赛最终还是没有获得一个好成绩,是否得不偿失?

竞赛确实需要学生耗费很多时间去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点,还要靠刷题来增强自己的做题正确率;另外由于难度相比课内学习更大,学习的压力也会更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不过,正如之前所说,竞赛的学习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并由此产生更多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因此,我建议有专业意向的同学经过考虑后参加,而不只是因为身边的同学参加,或者单纯想给自己的背景增加履历来耗费时间去参加竞赛。

我们刚刚也提到过,单纯的竞赛拿奖履历对于顶级名校来说,也许并没有那么出挑—— 因为大学招收的并不是“竞赛达人”,而是一个在专业领域有潜力的学生。

学生如果在申请过程中,向大学展现自己不仅是获得了一个奖项,更是从这段经历中,探索到了自己在想要更加深入学习、研究的专题,让大学看到你对专业深度学习的热情和信念,那么你的申请竞争力一定会大大增加。


不要跟风做活动,
而要勇敢尝试没人做过的事情

这时有同学就要问了:

“我不喜欢刷题,不喜欢竞赛这种竞技性的活动,我更想要静下心来研究出一个课题,我想用我的科研活动经历来申请,行不行?”

当然可以。

除了竞赛,很多同学也会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科研活动来添加自己专业经历,提升自己的软背景。

在做活动上,我要提醒家长同学们一点:

一定要在选择科研、活动前,确定好自己的专业领域,细化好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在和班主任进行了高一结课谈话后,班主任就提出了我的一个“重大误区“: 做的活动太杂乱,不能够体现出我的学术专业探索。 提出,我一定要先确定好自己的专业方向,再去做专业的科研,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像Jillian同学就将 神经科学 定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活动中也把神经科学作为自己的活动主线之一,参与了大量神经科学方向的学术活动,如“BRIDGES” 老年认知症公益活动、全国首届高中生神经科学论坛等诸多高含金量活动。

Jillian同学参加的 神经科学相关活动

她提出, 不要跟风做活动,但是要勇敢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think out of the box”。其实,资源都在身边,“大佬”没有想象的可怕。但是不要空想,要去行动,去交流, 保持一个“莽”的心态

许多家长学生们还是会在做活动上遇到困扰,例如--

  • 要从哪里去找活动?

  • 到底要做什么活动?

  • 是不是要花很多钱?

在寻找并选择活动时,可以先从 校内资源 入手,例如社团活动、学校活动,再去参与校外活动。

但是在参加活动前,还是要先确定好自身的专业方向,并思考清楚做这个科研活动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如何将这段材料展现在自己的申请中,体现自己的什么能力?一切思想准备完成后,再决定活动的进行。

大部分活动的花费其实不高 ,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像夏校这类比较大型的活动,成本则会稍高,例如机票、住宿生活费等等。在这类费用方面,还是需要家庭内部讨论。

■ Jillian同学参加的生物医学工程相关活动

Michael认为活动的“含金量”与资源不是决定性因素, 要从自己的背景出发,思索一些有着自己特色的活动。 不要完全把自己做的活动等同于自己的专业,可以扩散性地选择活动,文理兼修。

大学要的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一个“研究狂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学生”。 大学招生官们每年“阅人无数”,见识过无数专业天才。那么同样拥有高含金量竞赛奖项和深度专业科研结果的你和其他申请者相比, “全面发展”和“文理兼修” 就能体现出你的独特,以及比其他人更适合做一个“大学生”的特质。

举一个我身边同学的例子,在理科生这一“身份”的同时,这位同学坚持做了农业科研项目,用自己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农业研究项目上做出的成果为材料,体现出自己的“文理兼修”的特质,录取了康奈尔大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