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纪要社
买方、卖方的各行业、企业的跟踪纪要及音频,对突发事件(宏观政策、市场、行业、企业)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自贡网  ·  @自贡人,3月起看病不用再交这笔钱! ·  昨天  
四川日报  ·  网传湖南一大桥开裂,通报来了→ ·  昨天  
四川日报  ·  情况属实!官方回应:立即整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纪要社

跟踪 |【大摩邢自强大湾区访谈】企业家的担忧!外资的担忧!担忧是否经济增长

思维纪要社  · 公众号  ·  · 2024-12-26 22:53

正文

最近公众号改变了规则,推送不按时间顺序,如果不想错过《 思维纪要号 》的文章,请设“星标”并且经常点击“在看”,感谢大家支持!

本公众号是《思维纪要社》的备用账号,通道↓↓↓

两边内容不一,请勿错过精彩内容
所有内容都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感谢理解

全文摘要

本次对话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议题,包括政策调整和市场信心的恢复,尤其是在 2022年下半年和2024年8、9月间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讨论着重于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以及民生问题的对策,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经济状况感知,即所谓的“大国社会感知指数”。同时,对话关注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尤其是外资在面对政策不确定性时的谨慎态度,强调了实际成效和政策措施落实的重要性。展望未来,讨论涉及可能的财政刺激措施和改革计划,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影响,同时考虑了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及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总体而言,对话揭示了中国经济在调整和增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政策调整与市场信心恢复

近段时间,政策制定者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显著调整,特别是在 2022年下半年及2024年的8、9月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恢复市场信心,重点关注房地产和资产价格的稳定。这些措施背后的灵魂问题在于,过去五六年中经济决策框架可能过于淡化经济的重要性,导致市场担忧信息壁垒和决策方向的不明确。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开发了大国社会感知指数,以普罗大众对经济状况的感知为基础,结合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关系。该指数显示,在政策调整时期,经济思路往往会出现较大变化,有助于外资投资者重新评估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强调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政策制定者通过民生反馈快速做出调整。

政策转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挑战

观察显示,政策调整后外资行对中国企业增长的预期有所回升,投资者重新关注中国民营经济的增长目标。过去两年中,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被用来跟踪中国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挑战、海外地缘政治挑战、国内债务和通缩等问题。政策应对、企业适应性和民生改善显示了对解决长期问题的进展,但进展相对缓慢。重组债务、刺激经济增长和改革以稳信心被认为是打破当前经济困境的关键步骤。近几个月来,刺激和改革的执行速度有所加快,特别是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处理显示出政策思路的重大转变。尽管对决策层执行力有信心,但长期投资者和企业家的信心恢复需要更多可见的进展。

探讨经济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

对话内容涉及经济政策调整、社会影响及市场预期。讨论重点包括货币政策的节奏和规模,及其对经济的潜在影响。特别关注了通缩问题的认识变化、市场对刺激政策的预期,以及政策对不同社会群体生活的影响。对比了历史上的经济时段,分析了政策变化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反映,并讨论了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的可能配合。同时,也探讨了决策者对经济问题认知的深度及其对未来经济政策方向的影响。

推动民生改善与经济政策调整的探讨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人们对于改善民生的认知逐渐深化,认识到仅靠单一季度的 GDP增长无法立即改善就业和民生状况。因此,需要出台更多政策来打破现状,促进民生好转。专家提出的财政刺激计划,比如十万亿的数字,旨在通过财政和货币的协调配合来提升消费和改善社会保障,但实际政策落地存在诸多挑战。当前的政策力度可能不足以立即见效,需要不断的评估和调整。此外,提出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如财政上的量入为出、对福利保障的担忧等,才能真正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这些讨论反映了对于经济政策调整和民生改善的深度思考,以及对未来政策方向的乐观预期。

中国金融政策新趋势:沟通与前瞻指引的重要性

对话中讨论了中国金融政策的最新趋势,强调了与市场沟通和提供政策前瞻指引的重要性。这些措施旨在改善市场预期,尤其是对房地产和股市的预期,以帮助中国打破通缩循环,转向正向发展。尽管货币政策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未来的财政政策和改革被认为需要更大的力度。此外,成立央行和财政部合作的工作组,可能预示着未来货币财政政策的重要变化。这表明,中国正在学习全球经验,探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的新空间,以实现经济的稳健增长。

推动经济正循环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当前,央行和财政部正在着手进行基础性研究,以备不时之需。决策层鼓励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提出新三大工程以打破富裕困局,包括充实社会保障、房地产去库存和帮助地方政府偿债,意在通过改革和刺激措施并举,帮助经济重回正轨。这些措施旨在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提升消费意愿,同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

探讨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及政策介入

对话集中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政策介入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实施方式上。首先,讨论了房地产救助政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中央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整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收购库存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来稳定市场。此外,也提到了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经验,指出了不同国家在面对房地产市场波动时的应对策略和恢复时间。最后,探讨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及其可能的变化,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前景的关注。

中国投资环境及政策变化对不同投资者的影响

自从 9月24号政策转向后,投资者对中国的态度普遍向好,但变化程度不一。长期投资者如主权基金、养老金及大学基金会更关注政策变化的长期影响及决策框架,而对短期内市场波动保持谨慎。相比之下,熟悉中国的投资者,如位于香港和新加坡的新兴市场投资者,因有强团队持续关注中国,对中国配置有所增加,尽管未回到2020年的高配状态。投资者普遍期待看到实际的财政政策支持和一揽子战略框架,关注包括民营企业信心、地方政府行为和整体经济氛围在内的多方面改革。这表明,尽管存在谨慎心态,但投资者对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仍持乐观态度。

应对经济下行与外部挑战的策略

讨论集中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社保补充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以及美国大选可能对中国经济政策和市场带来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减免社保等方式,可能有助于打破经济的恶性循环,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国大选及其结果可能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市场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特朗普提出的高关税可能带来的挑战。总体而言,内部政策调整和应对外部风险的策略成为讨论的重点。

资产视角下的市场与政策分析

对话内容涉及不同类别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及政策影响的分析。大宗商品投资者更注重实际数据,如铁矿石和玻璃的投资,他们对市场的信心和活跃度持有实际的期待。而股票和债券投资者则有不同关注点,债券投资者经历了市场变化后更倾向于寻求服务业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对比境内和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政策的看法,体现了投资者之间存在的分歧。讨论还提到了中国政策制定的决心和市场预期,以及未来两年政策调整和经济恢复的展望。

在解读政策变化时,您认为关键因素是什么?

关键因素在于把握 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8、9月份的政策调整,尤其是那些旨在恢复市场信心和稳定资产价格的新政策。这些变化反映了决策层对经济状况的重视以及对信息透明度的关注,以打破可能存在的信息壁垒。

决策层如何看待经济增长及其重要性?

决策层对经济增长重要性的感知出现边际变化,表现为外资行对中国企业增长预测下调后又大幅上调。现在投资者开始重新关注中国的民营经济增长目标,因为在安全和发展并重的框架下,发展是安全的基础,信息可以通过民生感受更快地促使政策调整。

您提到的社会感知指数是如何反映经济状况的?这个社会感知指数在当前是否能预示着决策层将采取行动?

社会感知指数是通过综合考量就业情况、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恩格尔系数、劳动者纠纷频率等多方面数据编制而成,它能够折射出普罗大众对经济状况、通胀通缩和资产价格状况的感受,以及其对生活的实际影响。这个指数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有助于决策层判断经济形势并据此作出政策调整。是的,基于这个指数的走势,从 22年年底至最近的24年8、9月份,决策层发现其进入了一个相对软化的区间水平,这往往预示着决策层会对经济思路进行较大变化,从而有助于解决外资对于中国经济长期结构性问题的担忧。

您提到的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当前政策转向对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效果如何?

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重组债务,解决地方层面的隐形债务问题,尤其是房地产相关债务;第二步是刺激经济增量,转变刺激方式,从过去的消费和需求类转向基建建设供给类;第三步是改革稳信心,包括改善对民营企业家的保护、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等。自去年 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消费不足的问题以来,经过一年时间,打破3D(人口老化、地缘政治挑战、债务和通缩形成陷阱)的进度约为20%,相对偏慢。今年9月以来,刺激和改革的速度加快,尤其是在解决地方债务问题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需观察后续对刺激增量和改革稳信心政策的实际落地情况。

在决策层转变思路后,您对执行力的信心如何?在推动决策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一步一步地验证?

我们对决策层执行力的信心较强,采用的框架是基于相信最终能够实现目标,但必须通过逐步验证。对于一些企业家和长线投资者来说,由于他们经历过去几年的起伏,信心可能不够稳定,采取的是更为谨慎的态度。为了让他们更快地看到进展和成果,就需要加快进度。

在建立和使用决策框架时,除了感知指数和普罗大众对经济问题的反映外,还有哪些具体信息或事件促使您认为决策方向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

我们参考了历史上类似时段的经济情况,如 22年、15年及08年等进行比较,这些比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重要理论的变化以及市场对于某些议题如通缩认知的深化,也是影响我们决策思路变化的重要因素。

您如何看待当前货币财政政策的节奏、规模及其对未来展望?尤其是对于市场关心的未来刺激政策的应对节奏,您有何看法?

我们观察到本轮货币刺激政策自下半年起有加速迹象,并且在政策框架中加入了更多前瞻性和深度。关于货币财政政策的规模和节奏,我的看法是它不仅是短期托底措施,更是一个开始。后续可能会有更有利的财政政策和改革政策配合,以实现经济循环向良性方向发展。

您如何看待近期决策层对通缩问题的认知转变及其对未来政策的影响?

这次决策层对通缩问题有深刻认知,认为其形成负向循环并可能影响到民生。因此,当前的政策转变是为了打破这一循环,保障民生。虽然第一波政策力度可能不够,但决策者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评估和储备后续政策,以确保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对于学者提出的 10万亿财政刺激数字,您怎么看?这种大规模财政刺激的实际影响会是什么?

学者提出的 10万亿财政刺激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应然情况,它反映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性。然而,从应然走向实然,政策落地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障碍和弯路,因为社会保障、福利和消费等方面的支出与以往的财政观念有所不同,需要打破常规,并可能在资产负债表承受范围内适当扩大赤字规模。

在当前形势下,为什么传统的刺激基建和产能的方式可能不再适用?

现在全球人口城市化步伐放缓,海外出现逆全球化趋势,若继续采用传统手段刺激基建和产能,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问题,使得经济中的通风问题更难解决。因此,刺激方式方法需要转变,更多地关注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以激发消费意愿。

初期的新政策尝试是否存在试错心态,并如何进行评估?

初期确实存在试错心态,官方对新政策的乘数效应等影响持谨慎态度,认为以前未曾大规模使用过这类工具,测算的数据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初期会通过试错来评估政策效果,逐步积累经验。

对于提高民众福利水平是否会引发道德风险的担忧是什么?

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担心过度福利导致民众竞争力下降;二是考虑到目前社保、医保、教育等对农民工等群体的覆盖不全面,导致其储蓄率高企,出于对未来保障不足的担忧而存钱,这其实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因此短期内对道德风险的担忧可以暂时搁置。

为何会出现央行和财政部不断加码资金,以给市场信心的现象?

这种现象显示了政府高度重视与市场的沟通交流,频繁发布政策信息并实时解答疑问,同时提供前所未有的前瞻指引,旨在提振市场预期,尤其是资产价格预期,这对打破通缩循环、推动经济走上良性正轨具有重要意义。

潘国胜行长如何看待通胀在央行政策中的重要性以及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作用?

潘国胜行长强调将通胀作为央行政策的重要考量指标,认为它能更好地反映企业能否有效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企业扩产和就业改善。同时指出,在解决经济困境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是重点关注领域,预期改善至关重要。

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这轮刺激中扮演的角色如何?未来财政力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央行和财政部成立的工作组对未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有何潜在影响?

货币政策在这轮刺激中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可能还不是主力军,财政政策和改革的作用更为关键。接下来需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因为货币政策已尽力发挥效能,后续财政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影响整体效果。这个工作组的成立预示着未来可能进行重大制度创新,特别是在货币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其运作方式和具体职能引发了市场对可能采用类似现代货币理论或量化宽松工具的遐想。

中国在学习国际经验的同时,如何确定未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

中国在践行货币和财政政策配合的过程中,会参考全球各国的经验,如学者提出的将部分资金用于消费和社保福利改革的建议。尽管实现这样的转变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并经历时间,但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较大配合空间。

央行和财政部在做研究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央行和财政部成立的研究工作具有基础性意义,为决策层提供了技术储备,有助于在必要时采取重大政策举措。这些研究旨在鼓励科创企业科学家进行研发,并与资本市场高度重视相结合,旨在形成良性生态圈,使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以通过 IPO得到保护和发展,从而推动整体科创进入正循环。

如何理解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一名言在当前背景下的含义?

这一名言体现了对科创企业科学家和资本市场的鼓舞,意味着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勇气打破常规,尤其在讨论消费、社保福利及道德风险等敏感问题后,需要有政策创新和突破,同时也要确保技术储备到位,等待合适时机迈出关键一步。

新三大工程是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新三大工程是为了打破同富裕期、刺激和改革并举以帮助经济回归正轨而提出的,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充实、房地产去库存以及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问题。社会保障充实涉及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国债注入资金,以保障农民工、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减轻其负担并促进消费;房地产去库存则需要中央政府介入,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加速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则是通过化债方式,将地方隐性债务转化为中央政府国债,确保地方国有企业和城投公司的正常运营,进而带动消费和投资意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