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经济日报
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联手发布一份重磅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房价体系: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与陷阱》。
报告自2003年起,每年发布一次,底蕴十足。这一次社科院历经半年,对2016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三大指数。
与简单的城市间比较不同,这次报告首次由城市视角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变化趋势。
先看三大指数十强榜单。
01
三大指数变动多
1. 十强首现中西部城市
2016年度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
与上一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发生些许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武汉首次进入十强榜单,由去年的第十二位跃升至第十位。作为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教重镇,武汉的发展潜力正逐步得到发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其次是台北再次超越广州位居第四位,澳门超越苏州位居第八位。
2. 最宜居的城市令人意想不到
2016年度宜居竞争力指数十强
今年的宜居竞争力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城市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及经济活跃方面的表现,因此与上一年相比,十强城市有明显变动。其中,无锡跃居内地城市第一位,比去年提高了八位,尤其在教育环境、医疗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表现突出。
3. 北京似乎很有后劲
2016年度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
与上一年相比,由于指标体系的变动,可持续竞争力十强榜单有较大变动。香港蝉联第一,北京取代上海位居第二,广州、杭州、南京超越澳门,分别位列第五、六、七位,大连进入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榜单,位居第十。
02
排名背后有玄机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除了简单的排名以外,这份报告可是藏着丰富的信息量:
1. 经济空间新格局更加明晰
研究发现,中国以东中一体和城市群体系为支撑的经济空间新格局更加明晰。从城市GDP空间分布及变化来看,中国东中一体与“一网五带”新格局逐步凸现。
具体表现在,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前20%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集聚全国近3/5的财富;中部地区凭借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正在不断崛起,东北地区由于中心城市支撑作用下降而出现持续下滑。
从城市人口分布及变化来看,中国人口流动出现新动向:中部地区、部分高行政等级城市人口流入增加。
从城市群的发展演进来看,中国城市群体系的多中心化愈加明显,而且对经济空间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城市群之间分化明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空间的主体支撑;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群经济增速(均值)高于全国水平,城市群蕴藏发展新动能。
2. 经济增速放缓,但城镇化持续加速
城市层面经济增速“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并存,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和城市的城镇化推进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出现经济负增长,部分后发城市经济增速后来居上,成都、武汉、长沙等部分省会城市经济进入快速集聚阶段。
城市经济增速的整体放缓及分化正在叠加影响城镇化的空间结构调整。但是,城市经济增速放缓并不必然导致城镇化增速的减缓。近年来一系列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等制度改革与政策红利释放,将助力中国城镇化质量并重,持续加速。
3.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极化期
从城市视角审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聚焦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全国出口需求整体低迷,城市层面呈现空间上高度分化,时间上波动加剧的态势。其次,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稳步提升,高行政等级城市的消费占GDP比重明显高于低行政等级城市。最后,在投资需求方面,多数城市依赖于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
从供给方面看,中国城市在转型升级方面极化现象明显,东部沿海城市及内陆个别中心城市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而欠发达地区城市则明显落后,其从传统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型异常艰难。
4. 部分中小城市发展缺乏可持续性问题应予关注
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是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比较来看,中小城市发展大多缺乏可持续性。
相对大城市,中小城市社会治安隐患更大,交通拥堵变得越来越严重,购房压力增加更快,部分中小城市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和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大城市。
5. 过高的房价不利于城市发展
中国将形成单中心、多层次的动态变化的房价体系,其城市群特征更加明晰。
但是,一些城市房价偏离了合理水平,导致房价体系的不合理。
“适度的高房价有助于通过提高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等途径助推城市发展,成为转型升级的杠杆,但过高房价则不利于城市发展,甚至会成为转型升级的陷阱。”
中国社科院开出的方子是:
一,完善和培育我国多中心群网化的城市体系,通过大中小城市(镇)的协调发展来推动转型升级;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抑制投资投机,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形成合理的房价体系;
三,根据不同城市在房价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采取“分级分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