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些语言,你读了以后,信的妥妥的,但是,这是典型的心灵鸡汤。
如同一根点燃的火柴,激活一下你的情绪脑。但也就是激活一下情绪脑,你的前额叶皮层不会有任何变化。
甚至,细思极恐。
比如:
刘欢当年的这首歌,简直各大电视剧中间必须插播。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哎呀我去,听一下,热血就涌上来了。现在听依然是。
但你体会一下,一个50多岁在国企工厂下岗的工人,家里的孩子没钱交学费,每个月的低保在头5天花完,哪找天地间的真爱去。
50多岁要,从头再来。我写个PPT,中间没存,意外死机,打开之后发现10胚都不见了,这还不是从头再来呢,我都大喊"呸呸呸"。一个人,干了20多年工作,突然有一天上班,然后跟你说,从头再来。这TM哪是从头再来,简直前功尽弃。
然后,最搞的是前边加了四个字『
只不过是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听的时候,胸中破涛汹涌,颇有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之振翅。你再品,就感受,冷汗涔涔,望着外边细雨,一任天阶点滴到天明的绝望。
再比如,最近最流行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当初看了李宗盛的这个小片,真觉得超牛逼的文案啊。
李老师典型的工匠精神,净水流深,一步一个脚印。
但是,这是TM的李宗盛啊,当年送瓦斯写歌,然后红了的李宗盛。如果换另一个有才华的人,没被人民看到,没红。现在继承了父亲的瓦斯行,也面临业务收缩,入不敷出,还会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吗?
如果你信这话,那那么多人后悔个什么劲。
如果你信这话,那杭州那家对内小保姆那么好,作何解释?
有的路,就是TM白走了。
所以。
我今天为了告诉各位
当你『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当你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恐怕你是掉进了职业转型路上的大坑里。
1.
惯性坑
第一个职业转型大坑,我称为
『惯性坑』
有一个头条问答问我
做了5年银行柜员,看不到转岗的希望,想跳槽又没有其他工作的经验,出路在哪?
我是忍着难受回答的他,但再怎么回答最多也是安慰一下下。银行柜员,干了5年还是银行柜员。每天10小时,每周6天,就这么一天天耗下去。到第五年了才看不到希望。而现在,银行大量裁撤柜员,这事其实早就看出来了。
我内心只能大声呼喊:
『早干嘛来着?』
这就是掉进了
『惯性坑』
。你在一份相对『稳定』但没有任何发展的工作里,按照惯性,走了很久,等你惊醒时,发现差不多滑落到了底部。
再来一个例子。
在一家小企业做人力资源,企业规模也就50人,做了快4年了。这企业,从我来,到现在,每年的流水2000万,有几个固定客户。老板完全没想着发展,他拿着主要的钱。我发现越做越没发展。我的曾经的HR同事,现在要么就是总监,要么就是培训师,怎么办?
这种企业,中国有千千万,在这种企业做HR,我只能说,完全没有成长。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搞人』。一个50人的企业,规模不上去,搞人就没什么新鲜的。干一两年发现老板安于现状,就必须转。否则老板哪天关门了不想玩了,活成了财务自由。而你自己会被这
『温柔乡』
玩死。
为什么能快4年才发现?就是陷入了『惯性坑』。你的车走在下坡路,你在车里啥也没感觉,不知不觉就出溜下去了。
真的是不知不觉。
最近《军师联盟》里这帮军师都说袁绍
『多谋少断』
,掉进『惯性坑』的人们就犯了多谋少断的错误。时间就这么滚滚溜走了。
这叫:当转不转的惯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