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正略管理评论,是正略咨询旗下的公众号。以“洞悉-让世界更简单”为使命,以读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思想、视野、品性、经营的逻辑与方法等维度展开内容。察宏观大势,析经营规律,评管理之道,论卓越之理。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负光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刚刚解放,上海一公安局的处长强奸一国民党军官 ... ·  5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三国虎将里谁的儿子最有出息?大多默默无闻,唯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说话方法论:为什么“把天聊死”的人总是你?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 2019-08-17 21:00

正文

方法改变行为,方法论改变思维。



1

方法论跟方法有什么不同



假设你有一个“话题终结者”的缺点,特别是跟女生聊天。 经历了几次相亲的失败,你决心改变自己,向恋爱大师请教破冰聊天的技巧。


于是,恋爱大师告诉你一些建议,还有一整套常用话术。


你回头一试,果然有效,终于可以聊到十句了,可十句话一过,总有一句让你继续“话题终结者”的光荣称号——你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回头继续请教,恋爱大师好像知道你会回来,这回,他没有给你更多的具体话术,而是介绍了一个叫“上堆下切”的语言体系。


首先,请比较下面两段对话中,男生两种回答的不同之处:


对话A

男: 认识一下可以吗?

女: 为什么啊?

男: 交个朋友嘛……


对话B

男: 认识一下可以吗?

女: 为什么呀?

男: 刚才在电梯旁看见你,也不知怎么的就向你走过来。 说实话,我也被自己吓着了……


在对话中,对方说了一句话,你想要把话给接住,通常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往上堆,把话题往“形而上”的方向引,直接给答案、下结论,这叫“上堆语言”,比如对话A的回答“交个朋友”。


一个是往下切,把话题往“形而下”的方向引,最常见的方式是描述具体的情景、表达细腻的感受等等,这就叫“下切语言”,比如对话B的回答。


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对话都是脱口而出的。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话题终结者”,是因为习惯性思维是每一句话都想“向上堆”。


女: “你做什么工作?

男: “我做程序员。


“总结”是上堆语言的功能之一,一秒钟,干净利落地结束话题,双方又要重新想话题,真累啊……


如果用下切模式回答这个问题:

女: “你做什么工作?

男: “我最近在做一套程度算法,它能自动识别镜头里的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同效果的美颜滤镜,很强大的。 有一回,我用两条狗做测试,结果程序识别一条是公的,一条是母的……”


一大波话题正在向你们袭来……


蔡康永在《康熙来了》一集中为了说明细节是聊天的灵魂,举了个例子,“和女朋友去逛街”就很无聊,“和女朋友在电器城里逛了四个小时,最后女朋友买了个摄像头,为的是和另一个男生聊天,并坚持自己买单……”才有趣。


从套话话术到“上堆下切”的理论,就是从方法到方法论的过程。 理解了这个理论后,你再回头看那套话术,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自动生成新的话术。




然而,有些人觉得没必要,不就是个“搭讪术”吗? 我就是谈个“以结婚为目标的恋爱”而言,懂点技巧就够了,要什么方法论啊? 掌握这套方法论的人屈指可数,可大家不都脱单了吗?


请别着急,接下来,我就以这套“上堆下切”的语言体系,告诉你方法论比方法强大在哪儿。



2
上堆下切的应用之一: 工作汇报的表达形式



首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很多男生不喜欢“下切语言”?


因为很麻烦啊,你要去想一堆话,所见所闻所感,很可能你想说的只有一句话,“累死了,莫挨老子”。而且,你的“上堆”语言,不管是评价概括、还是因果推测,又都是陈辞滥调,让人没有半点继续交流下去的欲望。


这种感觉 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当年写作文永远都是满分60分拿42分的感觉?老师的评语是不是永远这两句:1、语言枯燥,没有表现力;2、行文散漫,中心不突出?


让我们来看一看高分作文的标准:

1、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上堆)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下切)

3、有文采: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有表现力(下切)

4、有创意:见解新颖(上堆)、材料新鲜(下切)、构思精巧(上堆)、想象有独到之处(下切)


作文技巧千百条,方向归根到底就是两个: “上堆”要有高度有新意,“下切”要更形象更丰富。


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可高考已是若干年前的往事了,现在说它还有意义吗?


意义就在“表达方法论”上。从聊天破冰到高分作文,这个“上堆下切”的方法论,建立在一个底层方法论之上,它对应的是人对语言类信息的普遍反应: 要么被新鲜深刻的观点说服,要么被有画面感的语言触动。


理所当然,这个方法论适用于一切沟通,比如职场上的工作汇报上,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你的基本表达形式只有“上堆下切”两种。


假定你要向上司汇报昨天拜访客户的情况,在组织内容时,如果你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如实地向上司进行描述和说明,这就叫下切;相反,不去说过程,直接总结该客户的优劣势,陈述你的目标,表达你对该客户的判断、推测,这就叫上堆。


当然,工作汇报肯定是既有上堆也有下切,但一定是侧重于某一个表达形式。到底是以上堆为主还是下切为主,首先要看上司的领导风格。


如果上司是个关注结果而非过程的人,那么上堆表达更重要 。你如果啰啰嗦嗦说一大堆,他反而觉得你缺乏逻辑。


反之, 如果上司是个关注细节的人,那么下切比上堆更重要。


另外, 也跟你汇报的内容有关 ,如果你只是初次拜访泛泛而谈,并没有很切实的感受,汇报的重点是提供一些信息让领导判断,那么下切更合适。


反之,如果你已经多次接触,并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那么汇报的重点肯定是你的结论是什么?它有哪些依据支持?你的下一步建议?很明显,上堆更重要。


说到这儿,估计大家的新鲜劲儿也过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没听过“上堆下切”之前,我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好的,让我们再转到一个你以后会接触的领域看看。


3
上堆下切的应用之二: 管理沟通风格



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 为什么生活经验中,男性经常使用上堆语言,女性经常使用下切语言呢?


美国语言学家黛柏拉·泰南做过一个试验,把录音设备放在男女志愿者身上,对他们谈话的语言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男女沟通风格的差异,推出了一个观点:


女性习惯于“关系语言”,即“建立亲密关系的语言”,男性习惯于“权力语言”,即“建立支配地位的语言”。比如:


女A:“上午见的客户真是奇葩,他居然……”

女B:“就是啊,我昨天也遇上一个奇葩客户,他……”

(下切语言,开启吐槽模式)


女:“上午见的客户真是奇葩,他居然……”

男:“我觉得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是我,我会……”

(上堆语言,终结话题)


换句话说,在开口说话之前,男人心里有个声音:“你要说的话,是让你地位更高了,还是更低了?” 女人心里的声音则是:“你想说的话,是让你们更亲密了,还是更疏远了?”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两性在小时候就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男孩子被要求勇敢、好胜,女孩子被要求文静、可爱。


所以, 上堆语言并不是天生的男性思维,而是一种表达支配欲望的语言模式,不管是总结概括,还是动机推测,都是在争夺话语权。


同样, 下切语言并非天生的女性思维,而是一种表达平等亲密关系的语言模式,不管是表达内心感受,还是就事论事的描述现状,都是在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话。


理解了上面两点,我们就可以把“上堆下切”的方法论延伸到管理风格领域,先来看一看两段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常见的对话,体现一下它们的不同:


对话A:

员工:经理,上次老板推荐XX客户,老是约不到见面的时间,他们老总最近都很忙啊。

经理A:你要搞清楚约不到时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这个任务很重要,务必要完成。(上堆)

员工:(汗)明白了


对话B:

员工:经理,上次老板推荐XX客户,老是约不到见面的时间,他们老总最近都很忙啊。

经理B:你联系了谁?联系了几次?联系到什么时间? (引导下属下切)

员工:我找的是小黄,Balabala……

经理B:是不是小黄没有搞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他是不是对我们公司不太了解?时间总是能安排出来的嘛。

员工:我已经把事情都说了,Balabala……

经理B:有些事情电话里不一定能说清楚,你是不是到他们公司去一趟,把相关资料都打印成文本,要不要请XX先跟XX沟通一下?……


对话A非常简洁,员工也没有得到具体指导,但他从另一个层面,意识到事情另有原因,应该找别的突破口;而在对话B中,员工得到了具体的指导,但这段对话,耗费了管理者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来说,如果管理者觉得对话已经可以结束了,或者想启发激励下属,他就可以用“上堆模式”去总结概括,或推测因果关系。


但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使用“上堆语言”,常常是因为自己没想明白, 就用“这个任务很重要,务必要完成”先塘塞过去,给自己争取时间,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思维——工作放在一边,首先要保住自己的权威形象。


其实这种情况下,更好的方法是用对话B的“下切语言”,跟下属一起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他希望借此建立一些工作方法,他就可以用“下切模式”去把对话引向具体细节、感受、描述问题、就事论事等等。


此外,这两种对话模式还与领导形象有关,常常用“上堆”语言沟通的上司,往往给人以权威、有力量、善于激励、善于总结、启发性强的领导形象。


而常常用“下切”模式沟通的上司,往往给人以亲和、有耐心、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的领导形象。


“上堆下切”除了内容、功能不同之外,还传递了不同的情绪。

4
上堆下切的应用之三: 情绪管理



男女两性对这两种语言模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开头的两段对话,男生A的回答,在男生看来是简单直接、干脆利落,但女生很可能觉得这个人有“自大狂”和“攻击性”倾向;


男生B的回答,在男生看来是唐僧嘴罗里吧嗦,但在女生看来,这种有画面感、注重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建立了亲切感,不太容易拒绝。


上堆语言在非亲密关系之间,会传递进攻和控制的情绪,它会让冲突感更加强烈,有时也有激发进取的效果;而下切语言相反,传递的是平等交流的情绪,可以缓和紧张对立的气氛。


电视剧编剧有一个基本的技巧,想要让冲突升级,就让角色的台词“上堆”,想要化解矛盾,就让角色的台词“下切”。


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上堆,引爆冲突
饿不饿啊,我煮碗面给你吃! ——下切,缓和情绪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讲孙扬和姚明面对挑衅不同的应对方式,其实刚好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模式产生的不同效果。


霍顿:我才不跟一个drug cheat 合影呢……

孙杨: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必须尊重中国!

——上堆语言让冲突升级


巴克利:姚明就是个菜鸟,只要他单场得到19分以上,我就当众亲驴屁股!

姚明:那我就天天都拿18分吧!

——下切语言化解矛盾


当然,上堆语言制造冲突并不都是坏事。


2018年亚运会男篮夺冠后,观战的韩国篮协主席跟姚明握手告别时说:“ 你们运气真好。 ”面对这句可以看成开玩笑,也可以看成挑衅的话,姚明的回答是:“ 谢谢方教授,运气一般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这同样是用上堆语言制造冲突,但姚明此时的身份是中国篮协主席,对方的话并不是冲着他个人来的,自然不能像之前那样回避,这句话更像是对球员的激励。


工作中,遭到同事质疑是常有的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上纲上线怼回去:


你根本没听懂我的方案,也不了解这个项目——上堆,因果分析
你这是在质疑我的能力吗?——上堆,总结动机
我没这个本事,你行你来啊——上堆,结果导向


我之前写过一篇 如何对付那些跟你“作对”的人? 》,里面的应付同事质疑的三个方法,其中第二条“把挑战化解成补充说明”,就是用下切的方式去化解冲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军情战评  ·  一天判“八虎”史上最强反腐日?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