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
为什么生活经验中,男性经常使用上堆语言,女性经常使用下切语言呢?
美国语言学家黛柏拉·泰南做过一个试验,把录音设备放在男女志愿者身上,对他们谈话的语言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男女沟通风格的差异,推出了一个观点:
女性习惯于“关系语言”,即“建立亲密关系的语言”,男性习惯于“权力语言”,即“建立支配地位的语言”。比如:
女A:“上午见的客户真是奇葩,他居然……”
女B:“就是啊,我昨天也遇上一个奇葩客户,他……”
(下切语言,开启吐槽模式)
女:“上午见的客户真是奇葩,他居然……”
男:“我觉得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是我,我会……”
(上堆语言,终结话题)
换句话说,在开口说话之前,男人心里有个声音:“你要说的话,是让你地位更高了,还是更低了?” 女人心里的声音则是:“你想说的话,是让你们更亲密了,还是更疏远了?”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两性在小时候就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男孩子被要求勇敢、好胜,女孩子被要求文静、可爱。
所以,
上堆语言并不是天生的男性思维,而是一种表达支配欲望的语言模式,不管是总结概括,还是动机推测,都是在争夺话语权。
同样,
下切语言并非天生的女性思维,而是一种表达平等亲密关系的语言模式,不管是表达内心感受,还是就事论事的描述现状,都是在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话。
理解了上面两点,我们就可以把“上堆下切”的方法论延伸到管理风格领域,先来看一看两段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常见的对话,体现一下它们的不同:
员工:经理,上次老板推荐XX客户,老是约不到见面的时间,他们老总最近都很忙啊。
经理A:你要搞清楚约不到时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这个任务很重要,务必要完成。(上堆)
员工:(汗)明白了
员工:经理,上次老板推荐XX客户,老是约不到见面的时间,他们老总最近都很忙啊。
经理B:你联系了谁?联系了几次?联系到什么时间? (引导下属下切)
员工:我找的是小黄,Balabala……
经理B:是不是小黄没有搞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他是不是对我们公司不太了解?时间总是能安排出来的嘛。
员工:我已经把事情都说了,Balabala……
经理B:有些事情电话里不一定能说清楚,你是不是到他们公司去一趟,把相关资料都打印成文本,要不要请XX先跟XX沟通一下?……
对话A非常简洁,员工也没有得到具体指导,但他从另一个层面,意识到事情另有原因,应该找别的突破口;而在对话B中,员工得到了具体的指导,但这段对话,耗费了管理者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来说,如果管理者觉得对话已经可以结束了,或者想启发激励下属,他就可以用“上堆模式”去总结概括,或推测因果关系。
但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使用“上堆语言”,常常是因为自己没想明白, 就用“这个任务很重要,务必要完成”先塘塞过去,给自己争取时间,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思维——工作放在一边,首先要保住自己的权威形象。
其实这种情况下,更好的方法是用对话B的“下切语言”,跟下属一起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他希望借此建立一些工作方法,他就可以用“下切模式”去把对话引向具体细节、感受、描述问题、就事论事等等。
此外,这两种对话模式还与领导形象有关,常常用“上堆”语言沟通的上司,往往给人以权威、有力量、善于激励、善于总结、启发性强的领导形象。
而常常用“下切”模式沟通的上司,往往给人以亲和、有耐心、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的领导形象。
“上堆下切”除了内容、功能不同之外,还传递了不同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