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不是五月份《加勒比海盗5》里德普的表现让你失望透顶?
是不是含着一把辛酸泪买了《东方列车谋杀案》的票来看看德普演技有没有长进?
不管你们是不是,反正作为一个从少女时期就开始粉德普直到《朗姆酒日记》开始脱粉的我是这样。由于老早就看过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一版电影的剧情实际上对我产生不任何新鲜感和吸引力,走进电影院的源动力百分之百就是宣传海报上占比最大的约翰尼.德普,虽然看造型就能基本判断这货就应该就是全片四分之一就被杀掉的那个人了。
定了首映当天上午第一场,哦吼,果不其然!
大概是知道中国人民对杰克船长是有多么地狂热,本片在国内的宣传噱头绝对是德普而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但就像当年那部《魔法黑森林》打着德普电影的旗号却没多少他的戏份一样,在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约翰尼.德普当然也就一上场就死了。
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大侦探波罗系列”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部作品多次被改编搬上大荧幕,在很多人心中,这个有着滑稽胡须的比利时侦探波罗是比福尔摩斯更加切实可感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版本是由西德尼.吕美特导演、于1974年上映的。
这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班底豪华到了可怕的地步,饰演大侦探波罗的是英国著名演员阿尔伯特.芬尼,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英格丽.褒曼、肖恩.康纳利,以及在《精神病患者》中饰演变态杀人狂的安东尼.博金斯,在本片中都仅仅以配角出场。
当然,除了勾人心弦的情节和大雪弥漫中值得人们凝思的血案,这部电影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一度被好莱坞封杀的瑞典女演员英格丽.褒曼凭借本片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曾经的好莱坞玉女英格丽.褒曼在事业最黄金期时做出了一件让好莱坞怒不可遏的事情,那就是1949年抛弃了丈夫和女儿,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的私奔,并育有一女。褒曼为了这段感情有七年时间绝迹好莱坞,但在此期间与罗塞里尼于欧洲合作的影片却都以失败告终。1956年《真假公主》封后奥斯卡让她重返美国,而1974年的这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则为她带来了晚年事业的一个小高潮。
当然,四十年前的老电影先表过不谈,半个世纪前的八卦大家也已经见怪不怪重点还是得谈一谈这个新版的《东方列车谋杀案》。
首先表态:
如果满分五星,这个新版本我给三星。
尽管过来是为了看看那个丑闻缠身的德普有没有如其经纪人所说的在《东快》片场表演得那么用心,但看完电影后我反而被米歇尔.菲佛最后炸裂的演技而折服,然而,这却并不足以让我为这个电影整体再加一分。优点是有的,但总体不如旧版的影片质量注定了票房不会太高,至于会不会导致下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胎死腹中还值得商榷。
新版《东方列车谋杀案》中,同为导演和主演的肯尼斯.布拉纳的确演绎出了一个比较出彩的大侦探波罗,那副既骄傲又挑剔的样子和那相比前几版更加夸张的胡须,都非常得讨喜。
但是这一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主角波罗的戏份太多以至于压制了其他人的戏份,破案过程不如74版曲折奇巧,整体剧本不如老版的扎实。
对于任何一个悬疑破案故事来说,观众和读者看过一遍知道结局绝对是对它最大的打击。尽管如此,我对这一部谋杀案的破案过程还是有所期待的,尤其在已经知道结局的时候,就异常想看过程中凶手如何愚弄和误导波罗以及波罗如何从中拨开迷雾找到真相。
可惜的是,这一部反而在这一点上做得却不如人意。探案过程太过于平淡,人物群像的刻画明显火候不足。这一点从最开始在火车站的那个长镜头的运用上就能看得出来。
在登上东方列车的车站,镜头随着一位乘务员的走动开始串联起列车上的乘客,后来这个人物从乘务员转向了波罗,再让他带动镜头串联起列车上每个乘客的位置。这一个按道理应该是一个非常能够带起有信息量的长镜头,却被导演拍得极其刻板生硬、信息冗杂,哪怕从一个工业流水线的角度这个镜头也绝对不合乎标准的。这个长镜头明显采用了客观视角,但这又导致了一个问题,因为上车以后直到结尾视角就转为波罗的个人视角,因此在这个非常需要表现力的长镜头段落放弃波罗的视角进行带动而采用全知视角就显得多余而平平无奇了。
作为一个理应是群像描写大于个人叙述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把太多功夫放在了大侦探波罗身上,相对于旧版丰富了他的小幽默而显得生立体,但明显其他人的戏份很弱而且功能性过强导致了整体戏份非常不平衡。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某些个重要的配角。
首先是原版中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那个神神叨叨的神婆子格里塔.欧尔森,本片中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表演使得这个角色存在感太低,在本片中显得可有可无,绝对是最失望的一个配角。
旧版中有些张扬跋扈的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哪怕是没落贵族却守着那份自尊心和荣誉感,吹毛求疵的贵族范儿做得很足,也正因此她也给波罗的办案造成了小挫折。而朱迪.丹奇的演绎尽管非常具有王室的气度,但相比旧版总少了些存在感和乖戾,更多时候反而像个落寞的慈祥老婆婆。
唯一存在感比较强的配角实际上是米歇尔.菲佛饰演的卡罗琳.赫伯特夫人,因为她的确在影片中的戏份比较吃重。但在这个前提下,她前期的表现力还是略为疲软,直到最后揭秘的时候和肯尼斯.布拉纳的一段对手戏才有了一个比较出色的发挥。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在这里必须夸夸约翰尼.德普,因为他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表现的确比在《加5》中走心得太多。这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微表情处理和眼神表现上,拿捏得尤其好。熟悉德普的都知道,他平时的表演舞台化和夸张化严重,表情控制大开大合,角色也一贯是那种比较疯疯癫癫的人物。本片中,德普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在演绎一个杀人犯和赝品商人时,他外化人物恐惧心理的尺寸非常到位,而且台词表现也是比较出彩的。
甚至毫不客气地说,这一部的德普的演技甚至比肯大的波罗要好。
作为德普的粉转黑转路,客观评价这次他绝对是一个演技进步。虽然相比《加5》的话,进步起来本来就很容易……
而本片的主要问题,我倾向于是导演的问题而不是演员的问题。这一部《东快》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很好的演员,但由于本来就是一个群戏的表演,导演在戏份安排的比重上没有做好权衡,在整体把控上缺乏一种宏观的概念,并且给波罗的戏太过于吃重,而使得他们最后呈现出来的角色都显得太过于平庸。
所以不好意思,这部电影我没办法把评分往高了走。虽然细节设计和年代还原度都做的很漂亮,但是故事却讲得稀巴烂,而这绝对是硬伤。作为一个本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悬疑故事,哪怕大家都知道了结局,来到电影院也还是有看侦探拨开重重迷雾、避开集体误导,最终找寻到真相的乐趣所在。可是本片从头到尾都太过于平庸,远没有几年前看吕美特版知道真相的震撼力和结尾处巨大的情感渲染力。
而经典翻拍的确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限制,珠玉在前,如何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版的风格和吸引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为了推陈出新而在细枝末节上过分考究,最后牺牲了故事前提,那就本末倒置了。同一个故事,正是因为人人都熟悉,讲故事的人才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一旦讲得不好,后果会比讲一个新的原创故事要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