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特色小镇怎么搞
提供特色小镇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为政府、公众、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智力服务和资源整合服务。同时,每天推送最新政策解读、案例解析、模式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特色小镇怎么搞

解析:习近平提到的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小镇怎么搞  · 公众号  · PPP  · 2018-04-04 08:00

正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间的就是神秘的,民俗的就是大众的。对于民族性、民间性和民俗性的文化,时间越久远,地域性越强,市场差异化和异质性就越强,这与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和唯一性要求是一致的。这些非物质文化具有很大的产品再转化、再拓展、再辐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转化为旅游产品,就可以因其垄断性、品牌性、原始性、原真性、神秘性、商品性、纪念性、操作性、保值性特点,而形成一种非凡旅游业态,从而对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人群。

由于非遗产品最具异域,最具风情,最具诱惑,因而成为激发旅游动机和诉求的重要元素和诱因。其不仅为城市居民、外地游客所喜欢,境外游客也普遍对中国原始乡村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

/ 世界非遗 · 南丰 傩舞

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变而成的传统民俗舞蹈


【正文】

习近平对中华大地的非遗如数家珍,他曾在报告中谈到: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1. 老子传说

类别

民间文学

地区

安徽省涡阳县,河南省灵宝市

《老子传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浓厚的神话色彩,亲切的地方口语叙述,描述了老子传奇的一生。这些优美的故事反映出了涡阳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了老子思想,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老子出生地的历史本源。《老子传说》在涡阳代代相传,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收集、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故事,对于考证老子生地,弘扬道家道教文化,传承老子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区

安徽省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宣纸以青檀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整个生产过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组成。造出的宣纸品种繁多,在生产过程中又不断创新,1949年后成功制出了“丈二”、“二丈”等新品。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郭沫若参观泾县宣纸厂时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的手工制作和纸质特点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长处,这一技艺至今尚不能用机制代替。

3. 泰顺药发木偶戏

类别

传统戏剧

地区

浙江省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二;在烟花表演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表演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泰顺药发木偶”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主要有悬丝木偶、杖头木偶、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五大类,其中水木偶和药发木偶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就是药发木偶。几百年承传不断的药发木偶在泰顺发现,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4. 雕版印刷技艺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区

江苏省

雕版印刷技艺出现于隋唐时期,宋代毕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目前,雕版印刷技艺可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见到,这里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艺人,并存有近30万块雕版板片,因此其技艺被称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一是备料,即制版、备纸、备墨;二是雕版,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三是刷印与套色;四是装帧。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据记载,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创于唐代,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康熙年间刊印了包括《全唐诗》在内的内府书籍三千余卷。1960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成为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职能机构。但是,这一机构作为自筹资金的事业单位,目前面临转企改制的形势,市场经济正逼近传统雕版印刷工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5.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区

安徽省

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惟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
万安罗盘制作业至迟兴起于元末,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清末一度衰败,民国初年重振辉煌并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初,停顿近20年后,1982年又恢复生产。
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有严格的要求。制成一具罗盘,一般要经过6道工序,首先要精选特等木料“虎骨树”(学名重阳木),锯成罗盘毛坯,然后将毛坯车圆磨光并挖好装磁针的圆孔,随后在上面画格和书写盘面,接着熬炼桐油并往罗盘上上油。安装磁针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工序,由店主在密室内单独操作,其工作包括磁化钢针、测定磁针重心、装针等。
万安罗盘按盘式可分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三种,按直径分约有11种规格。万安所产罗盘设计独特、选材考究、制作精良、品种齐全,被奉为罗盘正宗,享有“徽罗”、“徽盘”的美誉。1915年,万安罗盘和日晷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奖。
万安罗盘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传承着磁性指南技术及相关技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社会史、人居环境及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6. 格萨(斯)尔

类别

民间文学

地区

中央   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甘肃省   青海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现存最早的史诗抄本成书于公元14世纪,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其最早的印刷本。迄今有记录的史诗说唱本约一百二十多部,仅韵文就长达一百多万诗行,而且目前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仍在不断扩展。《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此外,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7. 玛纳斯

类别

民间文学

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玛纳斯重要的流传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也有流传。

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普查中发现了许多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记录了各种《玛纳斯》的异文。自20世纪60年代起,记录、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23万行,共18册)柯尔克孜文本。目前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

《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凝聚着柯尔克孜民族的精神力量。它从古老的柯尔克孜史诗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包容了柯尔克孜古老的神话、传说、习俗歌、民间叙事诗与民间谚语,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之大成,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

8. 江格尔

类别

民间文学

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多数学者认为《江格尔》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

《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主要以口传方式流布,也有抄本和刻印本。这部史诗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江格尔》至今仍在蒙古族中传唱。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搜集和记录《江格尔》的工作,至今已有境内外多种文字的版本刊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9. 盘古神话

类别

民间文学

地区

河南省

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盘古神话群主要包括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及惩恶扬善、恩泽子孙的神话等,内容涉及开天辟地、世界毁灭、滚磨成亲、繁衍人类、体化万物等,反映出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体现了先民的原始宇宙观。

盘古神话已在桐柏、泌阳民俗活动中扎根,有明显的本土特征。在长期传承过程中,盘古神话和当地的山川地理、自然气候、村落建筑、风俗习惯相联系,流传覆盖 桐柏、泌阳盘古神话有其深厚的民众与社会基础,内中蕴涵着中原汉族先民对自然界的探索与想象,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10. 女娲祭典

类别

民俗

地区

河北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城西10公里的古中皇山上建有娲皇宫,占地面积550亩,主要建筑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等,分为山上和山下两组,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事象构成了奇特的民间文化现象。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都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管有关,磨盘村与女娲造人有关等。
保护和弘扬女娲文化,对传承华夏文明、增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和宗教学的研究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