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eTheBeauty
「每一次推送,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变美机会」——干货向的变美小秘密,知乎42w关注的答主Jennyyy的个人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BeTheBeauty

「高颅顶」是营销骗局吗?如何识破审美洗脑,聪明变美?

BeTheBeauty  · 公众号  ·  · 2020-11-15 11: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即使是对审美没太多研究的人,这两年也多半听过 高颅顶 吧?


粗略地解释下,颅顶大致指发际线到头边缘的高度。对应的,「高颅顶」往往拥有较从容的发际线和较发达的头骨。


大概是这种感觉


很难否认,「高颅顶」这两年确实经常被cue到。


从「高颅顶美人」盘点:


刘亦菲和粉墨的Jennie,都是常出现在盘点帖中的高颅顶美人


到各种「垫高颅顶」的教程:


从道具到方法,都有很多介绍


而考虑到我们的读者多半对审美有兴趣,相信对「颅顶」这概念有兴趣并付诸行动的应该不在少数——


而如果你属于这其中的一员,那么,恭喜你,根据最近蛮火的一篇文章, 你已经被高颅顶审美所「毁掉」了


这是文章本身的标题,不是我夸大其词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认为高颅顶审美正在「毁掉」时髦女孩的文章,居然收到了非常可观的点赞和分享:


▲出处还是比较有权威性的媒体,更让我无语了


当然,在标题党流行的大环境下,仅凭标题就判定一篇文章在瞎扯,显然是不公平的。


上面说的这篇文章,其实也给出了相当多的例子和论证,但核心论点是, 所谓的「高颅顶审美」无非是追求「幼态美」和「少女感」的变形


▲简而言之,你追求高颅顶,是因为你想要追求少女感幼态感,不能欣赏成熟态自然态的美


不仅如此,「高颅顶」这个概念只是「 恰好被选中的营销对象 」——商家通过炒作新概念,进行身体羞辱,从而刺激更多的购买。


如果留心一下,这年头的批判文章,几乎都会扯到消费主义


(可能让不少人觉得有些似曾相识的) 例子则给的是本世代审美正确的港风美女:


「你看,她们的颅顶也没有很高,但还是很美啊!」


如果留心一下X2,这年头的审美批判文章,几乎都要拿港风美女来借古讽今


而这当然也不仅是作者的观点,纵观文章的评论区,可以发现支持者不在少数:


激起了我强烈的吐槽欲


所以,「高颅顶」审美到底 是不是营销骗局 ?我们又到底有没有被这种包装出来的营销审美所毁掉 (如果我不写,担心我们读者会以为自己变成傻蛋)


而如果从更深更广的视角审视这类「审美批判文章」,其实更有意思:


为什么 本没什么道理 的观点,反而可以 表述得看似有理有据 ,甚至得到广泛的支持?


而可能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应该 如何审视流行的审美概念,才能不被洗脑不被毁掉,反而让其为自己服务


今天就听简妮我来聊聊看吧~




01

审美可以只靠洗脑么?


无论是批判消费主义还是审美霸权,这年头的审美批判文章,多半秉持着这样的逻辑:


「美本来 没有标准 !还不是你们这些商家和审美博主 捏造出来 的?然后再营销扩散,用资本强推。而大众或是太蠢或是没有觉察,以至于常被洗脑割韭菜。」


但这种观点,符合事实和科学吗?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科学家早就证实,我们对「美」的判断绝不是武断的,存在一定规律


「美」虽然看似局限于外表,但其背后有 深刻的生物及社会学原理 ,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随机」。


比如「好身材」,世界各地的男性几乎都偏好腰臀比0.7的女性身材——


与其说是因为他们被某种审美营销所「洗脑」,科学家更倾向于认为,是因为腰臀比0.7的女性往往更健康更适宜生育,而男性基因上就偏好生育力旺盛的女性。


因为生育力旺盛才能更好地产下后代,延续基因


当然,除了 生理基因偏好 社会环境 也会影响我们的审美偏好——而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偏好是「随机」甚至「非理性」的。


毕竟,社会审美看起来一会流行这个,一会流行那个,而且流行的东西也不乏让人「看不懂」的:


比如很多大牌的时尚秀,在普通人看来常觉得天雷滚滚


如果纯用感觉去分析,很容易得出「审美偏好都是造出来的」结论——不然为什么变来变去,而且变得毫无道理啊!


但如果你愿意放下这种成见,更深层去看,其实社会因素 (包括营销) 对审美的塑造虽有影响,但也 绝不是可「随机捏造」的,背后亦有复杂的机制运作


简单例子,流行的肤色:


中世纪时期,亚洲和欧洲都更偏好苍白的皮肤,看起来是一种随机的审美选择。


日本的艺妓至今还留着这种妆面


但如果更深层地看,白皮肤 生理上 意味着年轻、很难隐藏瑕疵 (因为瑕疵在白皮肤上看起来明显) 社会上 则意味着属于不事劳作的贵族阶层,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认为「流行审美可以纯靠瞎吹」的人,往往会拿今天的欧美 流行小麦 色说事:


从偏好苍白到偏好健康肤色,转折点可能是香奈儿女士 1928 年在《时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写道「任何充满智慧、追求完美的女性,如果希望能成功地站在社会和流行时尚的前沿,都不会忽略 美黑 」。


这种风潮一直流行到如今


乍一看,似乎是香奈儿女士说了一句话,社会审美偏好就180°调转——审美风潮,是多么容易被创造,被营销!


但深入想一下,如果香奈儿女士说的不是「美黑」,而是「美绿」或者「美蓝」,审美风潮还会因为她说的一句话发生如此广泛且深远的变化吗?


阿凡达:美蓝,我看行!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跟我一样认同,答案会是否定的——


之所以流行美黑,固然有香奈儿女士作为时尚领路人的推广,但核心是,当时的欧美 社会环境 发生了改变:有钱人们有空去度假晒太阳,而白领们反而一天蜗居在室内变得苍白。


看起来是肤色审美偏好发生了不合常理的转变,但从「 美是稀缺,是优势阶级的外貌表现 」来看,审美不仅不是无规律随机的,反而是非常遵循深层规律的。


而为什么美蓝和美绿几乎不可能像美黑或美白一样广泛流行?因为无论是小麦色或白色,都有着深厚的 生理基础 :看起来健康,有活力。


虽然肤色很不一样,但都给人感觉很健康


但人如果不生病,应该很难变成蓝色或绿色,我们生理上也并不太喜欢蓝色的动物——


硬要强推这种没有生理基础的审美,就跟微博硬塞给你各种推广博主一样,虽然看的人多了总有人会关注,但总体来说博主不行还是不行 (狗头)


类似的,还有娱乐圈很多强行美强行帅的通稿,营销最多能让这种稿子到处发,但人家信不信就是另一回事了。


从这意义来讲,任何审美观都很难长期「洗脑」受众—— 认为受众会被长期洗脑,反而是十足傲慢又缺乏认知的表现


类比一下,应该能帮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机制:


如果把「流行审美」看作是一种 产品 ,那么,认为审美观只需要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然后再靠大量通稿强推就可以的人,无异于认为产品可以不顾客户需求弄出来,然后再发大量通稿说「这产品就是牛逼,不买你就是傻逼」,这产品就能大卖。


当然,这也是一种营销策略,但往往只能在小众或短期内成功。


所谓大浪淘沙,说的是 大众有足够的时间和试错机会后,往往还是能认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扯的 ——大众真没有很多批判家们想的那么傻。


唯一比较接近这个路线的可能是爱马仕,但爱马仕也需要种种明星身体力行的宣传,不是光靠说「我很高贵,你不买是不配」让别人购买的——关键是,世界上有几个爱马仕啊!(希望爱马仕给我打钱)


更进一步, 什么样的审美观才会真正广泛而长远的流行?审美趋势又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别以为这问题很抽象没意义,不想照着当下审美整完过两年修复换脸,这会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除了前文说的,有 生理 社会基础 的,更重要的是, 能满足人群需要的 ——类似于流行产品,往往满足了广泛需要,或解决了广泛问题。


还是以审美为例,中世纪曾流行过假痣。一开始只是为了遮掩瑕疵 当时流行白皙无暇的皮肤) ——这是一个 广泛需求


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些痣太夸张,也是因为要遮掩瑕疵,可能瑕疵比较大


而后,大众又发现了假痣的新优点:


不仅可以让整张脸显得风情有特色,还可以用于表明个性,点在太阳穴是「尊严」,点在眼角是「充满激情」——


在当时常见的社交场合舞会上,不同位置的痣可以帮人迅速判别对方想要呈现的个性,从而更快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再一次, 符合需求所以流行


顺便说一句,我好喜欢泪痣啊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整容模板的变更,就会有头绪得多——


早在几年前流行把脸填成气球那会,简妮我就说过,这种脸迟早过时,将来一定会流行更自然化、个性化、精细化的脸。


结果也确实如此。


相比于前几年一直在吹的心形脸,新晋整容模板可是把硅胶脸变成自然脸了


为什么我会下这种判断?


因为人 生理上一定是偏好自然感的 ,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普通人未必能那么精细地判断出整容的部位和术式,但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多少会被感知。


之所以前两年这并不构成问题,是因为在「真实的丑」和「假的美」之间,大家还是更愿意选择后者——但当选择变成「假而夸张的美」和「真实而自然的美」之后,大众会 选择哪个 ,不需要我再说了吧?


《美女的烦恼》女主就是整的特别自然,相比之下《江南美人》女主整很美但整容痕迹很强,人们对她态度明显差很多


类似的,流水线化的整容模板脸,优点在于高效可复制,缺点也在于可复制性强所以 通货膨胀严重


而随大众的审美疲劳和求美者经济水平审美水平的升高,更精细、更有特点的美一定是更被追求的, 这不是N个博主吹假脸更好看就能扭转过来的 ——


套用那句知名的话, 你可以在所有时间忽悠一小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忽悠所有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忽悠所有人 ——这也是审美的规律。




02

高颅顶审美:为什么流行


而从「生理基础」「社会基础」和「普遍需求」去看被批判的高颅顶审美,会发现,它的流行几乎是必然的。


首先,高颅顶可以 视觉上增加发量 ,对发际线偏高偏宽的人有较好的修饰作用。


热巴要是高颅顶,发量看着会多一些,整体也好看些


而由于人生理上,耳朵到头顶这部分的头发就比较少,而且容易出油扁塌,随年龄增长还更容易变细变少——


一定程度上来说,高颅顶由于可以视觉上增加发量,所以会让人显得更年轻 (年轻不是幼态) 更健康有活力些。


而考虑到现代人普遍脱发少发细软发,高颅顶审美无疑是 对世代普遍问题的「良药」 ,流行几乎是必然的。


汤唯头发挺多,但头顶头发略少些,加颅顶低,颅顶高些显得人气血更旺盛些


而换个角度,什么人其实不太受颅顶高低影响?


本身就头发多 (特别是头顶头发多) ,显得气血旺盛的。


以批判文章中提到的李嘉欣为例,她固然颅顶偏低偏尖也好看——但她也确实这辈子都在 修饰颅顶


港风蓬松卷发,可以很大程度上修饰不够饱满的颅顶


而更重要的是,李美人头发真的很多,结合港风浓眉厚红唇的 丰润气血 ,并不会像很多低颅顶一样显得头发少气血差。


这头发我哭了


这点看她和 倪妮合影 特别明显:这俩颅顶都不算高,但李美人容色鲜妍乌发如云看着很棒,倪妮则看起来是有点该回去补觉了。


倪妮的头发跟我好像啊,哭了


而从社会基础来说,现代人普遍忙碌,能「打理」能「精致」本身就暗示着 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要么有钱要么有时间,因此不难理解 打理感精致感 成为时代偏好。


而高颅顶在这点亦有加成,自带发根蓬松感,让人有 打理感加成 ——再一次满足时代普遍需求。


汤唯这种低颅顶,加高颅顶后才有打理感


相对的,如果你本身头发就很蓬松,有打理感,其实没必要强行追求高颅顶。


比如舒淇,应该是天然卷沙发,微乱的发型与她慵懒的气质相得益彰,太过整齐垫高颅顶反而感觉奇怪。


▲左边的打理感就够了,右边反而超过了(每个人适合的打理感专门写过 戳这里


最后,高颅顶,或更确切地说,饱满的颅顶, 主要的功劳其实在修饰脸型和比例 ——真的削脸代价太大,修饰颅型更像四两拨千斤。


饱满颅顶更容易形成「头包脸」的颅面关系,让脸型显得更饱满、流畅,从而显得更年轻、协调


以蔡少芬为例,她的头略尖窄些,一定程度上会显得颧骨更加外扩。模拟蓬松头顶达到头包脸后,脸型也显得更饱满流畅了。


左边略有点尖刻感,右边则圆润很多


类似的,颅型还可以 调整视觉上脸型的长宽比 :如果本身脸型偏短偏宽,加高颅型可以让整体效果显得更修长些。


晚晚这种标准短脸,就很懂得调整颅型带动脸型


还有一种情况是赵小棠:


与其说她颅顶低,不如说她整个头型带脸型形状太倒三角,加上眉毛位置靠上, 上半部显得太短 ,所以垫高颅顶后会协调好看些。


她自己也基本这么操作


顺便说一句, 是否需要垫高颅顶其实更多看视觉效果,而非绝对数据 ——


眼睛是否位于头部½处,并不是判断是否应该垫高颅顶的好方法:


按这个标准,赵小棠和陈慧琳都不需要垫高颅顶,但其实这俩都需要。


因为张嘴所以线画的靠上些,但总体来说她眼睛位置没啥问题,问题出在上面说的


具体说来,像赵小棠这种下半张脸显得偏长,上半张脸显得偏短的人 (注意是视觉效果,不是长度数据) ,往往会发现自己垫高颅顶更好看些——整体效果更为协调。


这当然不代表她们颅顶一定低,其实跟五官位置和头型脸型都有关系——但调整颅顶显然更方便快捷。


不垫高颅顶,调整眉毛、脸型和头型,达到协调后,也是好看的


总结一下, 适合加高颅顶 的,一般是 发际线偏高偏宽、发量少细软气血感差、细软扁塌精致感低,颅型脸型比例距协调有明显距离 ——


如果你都不符合,其实高低颅顶对你影响不会很大。


苍井优颅顶就有点低,但头型脸型好看,发量发际线OK,大多数时候并不影响整体效果


但以本时代普遍情况看,有上述需求的人显然不在少数,这才是高颅顶审美之所以流行的根本原因——确实能解决很多人的问题,让很多人更协调好看。


童瑶也被网友当做低颅顶好看的例子,但她自己也是蓬松颅顶更好看的


再要扯饱满颅顶是当代洗脑审美的,最后补上一个绝杀例子:


于谦老师烫头那会,还没高颅顶这说法呢,但他也能感知到怎样是好看的。


不是人家告诉他圆头好看才去烫头的吧!


从这意义来说,还是简妮我一直说的那句话, 审美博主并不是「发明」了审美标准,而最多是「发现」了审美标准 ——这玩意真的不能无中生有暗度陈仓。




03

为什么瞎扯的批判文章可以看起来很有道理


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为什么很多瞎扯的批判文章,看起来也很有道理?


这其实是个很有用的问题:识别理解这类技巧后,不仅可以避免看很多扯淡文章,还可以避免自己进行扯淡发言,从而降低别人对自己思维能力的评价。


还是回到让我吐槽欲爆棚的文章上,它是如何论证「高颅顶不重要」的呢?


像很多人可能猜到的一样,举了很多「 颅顶不高也很美 」的女明星例子,从新垣结衣到泫雅:


泫雅这个发型和角度,我也不知道怎么看出颅顶低的


到李嘉欣和关之琳:


关之琳:???


再到「并不符合高颅顶」的张曼玉和王祖贤:


张曼玉王祖贤:???


这些例子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 这些所谓「颅顶不高也很美」的女明星,颅顶真的不高吗


以王祖贤为例,取两个比较公平无造型的平视角度,她的颅顶情况是这样的:


绝对称不上低吧?


做个横向对比,把她跟造型后的刘亦菲做个颅顶比较:


▲不比知名高颅顶刘亦菲差,怎么能算低颅顶?


而张曼玉更是了,跟王祖贤合照,颅顶看着比王还宽裕点:


她的宽方脸之所以看着还行,跟颅顶也有一定关系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举的好几个「颅顶不高也好看的女明星」,颅顶其实都相当不错——那她们整体好看,能说明低颅顶也能美?


但为什么文中看起来,这几位好像颅顶确实不算高?


角度和造型 很重要——即使是知名高颅顶美人如刘亦菲,硬搞个贴头皮造型加仰头,颅顶都只有一点点。


还好他们知道刘亦菲是知名高颅顶,不然我想可能会用右图说明颅顶不高也好看


而理解了这点再看文章配图,王和张都选了 偏仰角来说明她俩颅顶低 ——这角度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好吗?


为证明自己观点强行选图……


其次, 颅顶不优越的女明星好看,能说明颅顶不重要吗?


不重要的话,为什么关之琳这辈子头顶都要挑高?


首先她也并不低,但还是经常要蓬松调高显得头型更鹅蛋些


新垣结衣更是了,她主要发际线高,加头发细软贴,所以后期基本染发+短发,让头发蓬松之余,避免低颅顶加细软带来的少发憔悴感。


右边确实看着更协调有精神些


幼态审美其实是15年左右才兴起的概念,但关之琳也好李嘉欣也好 (还有前面的于谦) 也好,其实都早就开始修饰颅顶。说这种偏好是因为幼态美的流行,显然站不住脚——因果关系建立的太武断了。


但更进一步来看, 为什么这种强行因果关系,能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给大家一个很有深度 (适合装哔) 的答案, 因为大多数人是用感觉去感知,但不懂得用理性去检验。


什么叫 感性感知 呢?典型例子比如下面这则发言:


原来也没注意过颅顶高不高,所以觉得高颅顶概念是炒作出来的


这种「原来没注意过颅顶高不高」的 感觉非常普遍 ,以至于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用感知去发现是很棒的。


但如果我们用理性去检验一下这种感知,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会是, 我们注意不到一个东西的存在,是否代表它不重要?


当然不是吧,典型的反例,空气——


不会觉得重要是因为你一直有,没有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它有多重要 (并没有说高颅顶像空气一样重要的意思)


同理颅顶——为什么我们之前觉得高低颅顶不重要?包括低颅顶的人为什么看着也还不错?


因为你觉得OK的时候,颅顶已经多半被修饰到了不影响整体效果的程度 ——如果它影响到了整体效果,它就会很突出,变得很重要。


不是说一定要高颅顶才好看,而是颅顶不要影响整体效果,让人觉得哪里不对


明星的普遍情况,要么是有瑕疵但有被修饰,要么是瑕不掩瑜,要么是搭配着协调——整体效果都是OK的。


但如果你的 整体效果就不行 ,那么,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升整体效果 ,不是吗?


而这类文章理性上更大的问题,其实 在逻辑


当我们说颅顶重要,高颅顶好看 (更确切地说是可以解决普遍的颜值困扰) 时,我们并没有说 低颅顶就一定不好看 吧?


就像觉得瓜子脸好看的人,未必会觉得方脸就不好看


换个领域,这就像我说「面条很好吃」,有人硬要杠「你是说米饭不好吃咯」——所谓 审美界杠精发言 ,大致就是上面这类。


而审美不仅靠感知,更靠逻辑:你要说一个东西对整体效果重要不重要, 控制变量对比 是起码的吧?


加高颅顶到底好不好看?以亚洲人普遍情况来看,确实大概率加高一点更好看:


就连本身发量不多的张曼玉,修饰颅型后也更好看些


但这种文章一定会回避这种精准但枯燥的 控制变量对比 ,而试图通过学霸不学习也可以考90,学渣努力也只能考50来论证学不学习不重要——变量那么多,能说明啥?


类似的,当我们说饱满的颅顶好看时,如果稍微深入地研究一下审美,会发现是 具体原因和适用范围 的——颅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修饰脸型,脸型发量没问题,那没必要追求高颅顶。


事实上,过高的颅顶也不好看,会显得头发太多压人,昆凌和Jennie都有相对失败的造型:


吃药还得讲个适应症呢


颅型与脸型的审美,也要服从于大规律「适合」「协调」,显然也 并不是越高越好


刘诗诗唐嫣的造型师,应该不太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要批判, 搞清楚自己在批判什么 ,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值得反对,其实是基本中的基本。


以高颅顶审美为例,产生基础是人们对 卵圆头型的审美偏好 、亚洲人普遍颅骨发育较差 (美是优良的稀缺) ,普遍存在的低打理感和少发脱发气血差问题——由于以上原因,加高颅顶大概率会美一些,但也需要 适的程度和适用范围


但这类批判文章由于对审美观的起源,适用范围等都知之甚少,也没有做对比的技术基础和耐心,所以很多时候,分析都局限于 大而空而政治正确 的「 消费主义 」「 审美绑架 」「 营销 」——


这种发言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哪看了几个厉害名词,说什么都要套一套(只说给人的感觉,不代表真实水平)


诚然,这种文章会得到不少拥趸 (其实每段时间都会有一篇类似套路的流行,你看完这篇就一通百通了) ,除了利用 混乱的逻辑和不客观的例子 ,更核心的机制其实在 受众的心理


每一种标准都会划分出赢家与输家,而输家的普遍反应就是, 我不要当输家,你这个标准是瞎扯淡 ——


但问题来了,单靠辱骂,人们的审美观就会向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吗?前面说过了,审美观不能光靠凭空捏造。


这种简单粗暴逻辑混乱的文章,其实会导致很多有思考能力读者的反感(将健身跟消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批判文章底下的留言)


与其抱着「这标准把我划成输家」的抵触心理,换个心态,「我发现了可以让我变得更美的新契机」,给别人和自己的感觉是不是更积极些?


我们当然要反对消费主义洗脑的审美观 (我前几年一直在反对气球脸) ,要反对简单粗暴的颅顶越高越好——


但如果用「颅顶美=扯淡」的粗暴态度,去反对「颅顶高=美」的审美,这种反对除了获得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快感,又比它批判的东西高在哪里呢?


什么能让我们真正从流行审美中获得力量而非焦虑?什么能让我们不被真正的营销审美所洗脑? 了解审美,了解自己,调整心态 ——在我看来,这才是 真正能推动进步 的东西。


可惜啊,比起情绪化的宣泄,愿意去写和读深入剖析的人真的太少了。







看不懂或看不够?还可以看:


想看更多颅顶相关?

不同头型的审美 / 显年轻的颅面比 / 你是娃娃脸还是成熟脸 / 童颜有哪些特征 / 眼睛位置就能决定成熟度吗 / 显年轻的面部骨骼特征

想看头发蓬松技巧?
怎么让头顶蓬松 / 典型脸的特征和发型修饰技巧
想看更多关于审美思考?
网红脸是时代审美吗 / 面对别人的不同评价,听谁的 /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名牌吗 / 干得好vs嫁得好,哪个才能幸福 / 女权主义:打扮是为了异性?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微信: BeTheBeauty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除手绘图外,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