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中国央行会跟进吗?未来还会降准吗?下阶段货币政策怎么走?
在近日召开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就上述热点问题一一解答。
上半年金融数据: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67万亿元,同比多增6440亿元。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3.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8万亿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705亿元。
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2.14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重点一:还会降准吗?
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以发展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为重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宏观政策协调,进一步做好六稳,促进形成供给体系、需求体系、金融体系相互支持的三角形框架。
在降低存款准备金方面,此前人民银行宣布实施“三档两优”的新框架。
新框架主要是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存款准备金率和当地信用社并轨,分三次实施到位,向1159家农村商业银行释放了长期资金约3000亿元,释放资金全部用于长期发放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据人民银行了解的情况,享受到降准政策的农商行,在5月15号和6月17号两次定向降准后,提供的新发放小微民企贷款增量大大超过降准的资金规模。
从准备金角度而言,人民银行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三档两优”制度框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工具,营造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重点二:会否降息?
美联储释放出有可能降息的信号,市场对此也有所预期,欧央行也暗示要降息。孙国峰表示,观察中国的利率水平要看整体的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两者从去年开始一直在降低。
下阶段,人民银行还将继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在统筹平衡好内外均衡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根据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进行微调,综合利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利率合理稳定,同时推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传导,最终降低企业融资实际利率。
重点三:中小金融机构融资状况明显好转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表示,接管包商银行是法定行为,接管后总体运行平稳。现在已进入第二阶段,进行清产核资,之后可能要进行重组。未来不管怎么重组,这家银行还是会存在,有可能会换个名字,所以在接管期间和未来,这家银行开展的业务还会延续下去。
有人担心接管包商银行对市场有很大冲击,特别是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冲击较大。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接管包商银行是一个法治化和市场化行为,特别是接管后,对大额债权人的先期保障不是百分之百的,打破了以往的刚性兑付。应该说,从5月24日接管包商银行后,金融市场逐步认识到,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中存在的同业业务的刚性兑付逐渐打破。打破后,过去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比较激进的、不对交易对手和金融产品进行风险识别和确定风险溢价的做法可能就难以持续了。所以有些机构出现一些短期流动性困难。
经过六、七个月的修复,市场自身有一个调整和适应,再加上央行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渠道,中小金融机构融资状况近期有了明显好转。有市场人士测算,大体上中小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融资水平恢复到了接管之前的80%-90%的水平,这个水平大体上是合理的。
重点四:M2增速企稳
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增速已连续保持三个月,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稳定监管预期,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推动了M2增速企稳。
一是银行贷款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6月末增速是13%,虽然比上月末有所回落,但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二是银行债券投资增速比较快。
6月末银行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8.8%,比上年同期高4.6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较好支持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企业债的发行;
三是商业银行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规模的降幅有所收窄。
6月末,商业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规模负增长6.8%,比这一轮“低谷点”收窄5.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去年以来银行表外资金大幅下降的状况明显有所缓和,表内外资金关系以及表外融资变化趋于稳定,银行派生货币的能力明显增强。
在M2增速保持平稳的同时,狭义货币(M1)增速也有所回升。6月末,M1同比增长4.4%,比上月末高1个百分点,这反应了市场主体对高流动性资产的配置需求有所恢复。
重点五:社融回升
阮健弘介绍,社融规模今年上半年增速逐渐回升,6月末增速10.9%,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是201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拉动社会融资规模回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6万亿元。
二是企业债券的融资增速加快。
6月末,企业债券余额是2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比上年末高2.3个百分点,增速也是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从新增量上看,上半年企业债的净融资是1.4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382亿元。
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力度明显加大。
6月末,地方政府专项债余额8.45万亿元,同比增长44.7%,比上年末高12.1个百分点。从增量上看,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净融资累计新增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258亿元。
四是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负增长势头持续减缓。
受基建和房地产销售回暖的影响,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负增长的势头在持续减缓。在之前,特别是去年,这两项对社会融资增速是下拉的作用,现在虽然仍然是负增长,但下拉作用明显减弱。6月末委托贷款的余额是11.89万亿元,同比下降9.9%,降幅比上年末缩小了1.6个百分点。上半年,委托贷款减少4933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减3070亿元。6月末信托贷款余额是7.88万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年末缩小3.1个百分点。上半年,信托贷款增加928亿元,同比多增2815亿元。
五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降幅明显缩小。
6月末,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较上年末缩小4.7个百分点。上半年,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89亿元,同比少减2327亿元。
重点六:重点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