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家长教育焦虑的简介,包括家长的教育焦虑表现、应对方法,以及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对孩子的影响。文章由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郑艳解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家长的教育焦虑表现
包括非言语行为表现焦虑、无法包容孩子的不合理观念、语言上的“攀比暴力”以及家长的过度期望。
关键观点2: 如何应对家长的教育焦虑
包括学会闭嘴、示弱,做孩子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关键观点3: 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对孩子的影响
包括孩子形成过度依赖、做事优柔寡断、小心翼翼的性格,或叛逆心理特别强。家长应意识到过度控制的影响,及时做出调整。
关键观点4: 给家长克服教育焦虑的建议
包括家长自己情绪稳定、除了做好物质保障,精神养育不能忽视。家长应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达方式,并做出修正。
正文
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 郑艳
家长的教育焦虑有哪些表现?该如何应对?一起来看
—
—
1.非言语行为表现焦虑。
虽然家长只字未提“学习”二字,但是整个人的行为传递出压抑、不开心、失望、着急的负面状态。
比如,孩子某次考试没考好,家长嘴上没说什么,却表现出情绪低落,沉默不语或者唉声叹气等行为。
这些非言语行为,也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焦虑的无意识体现,这种压力甚至比语言带来的压力对孩子影响更大。
2.无法包容孩子的不合理观念。
青春期孩子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什么话都敢说,三观中经常有不合理的观念,家长听到往往会想纠正孩子。
但此时,如果急于反驳孩子的观点,纠正错误,容易适得其反。
3.语言上的“攀比暴力”。
语言暴力类型包括“冷嘲热讽”“挖苦指责”“批评挑剔”等,隐藏最深的是“攀比暴力”。
“攀比暴力”有两种,一种是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另一种是将孩子现在的糟糕状态和过去自己的优秀状态作比较。
一些家长认为“拿孩子作比较”对孩子是没有害处的,是家长教育孩子努力上进的一种方式。家长的出发点本身没有问题,但很多孩子不接受这样的教育模式。
家长用之不慎,就容易让孩子出现厌学、躺平、比不过干脆就什么都不做等消极反应。
4.家长的过度期望。
家长因为好面子、追求完美、对孩子前途过度忧虑、将自身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等原因,对孩子有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外的期待。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压力和焦虑情绪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焦虑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激励孩子,用不好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1.学会闭嘴。
如果孩子已经非常烦躁了,此时就不要硬给孩子灌输道理。
在孩子心情好、有兴趣或者主动问起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的成长经历、经验,尤其是如何去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经验。
2.学会示弱。
这个“弱”并不是让家长真的表现出弱小,而是有些时候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优点。
比如,孩子游戏玩得不错,家长不要首先去批评教育孩子,而是让他去展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他。
3.
做孩子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说一些在家长听起来不懂事的话,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可以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了解孩子说话背后的原因。
如果他愿意说,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正面沟通;如果他不愿意说,也不要强迫孩子跟自己交流,给他一点消化负面情绪的时间。
过度保护、过度控制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去改变?
案例1
郑艳老师首先说了一个案例,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位女同学的信,信里,这位同学说在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方面,她的父母跟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她表示从小到大,她都是听父母的
,从来没有自主权,这一次她想能有选择的权利,可是父母不同意。
第一点,父母很爱孩子,特别担心孩子会犯错;孩子也很爱父母,字里行间能看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父母和孩子相互很爱对方,却不知道如何相处。
第二点,父母对孩子有强烈的保护心理,比如,事事帮孩子做决定、孩子上高一了还没有单独的生活空间,从信中能看出家长很负责任,
负责任的背后也能感受到家长深深的焦虑。
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以上现象在不少家庭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家长什么事情都要掌控,比如,掌控孩子学习,这种“掌控”经常家长自己都没意识到,
过度管控会让孩子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一位非常负责任的母亲,对孩子的任何事都要操心,孩子在小学阶段非常的乖巧听话,但是到初中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叛逆心理。
母亲感觉很委屈,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不领情?她找不到原因。
已经上大二的男同学每天要向母亲报备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被班上女同学笑话是“妈宝男”。
一般来说,过度保护源于过度控制,过度控制来自失控的焦虑。
在心理学中,认为焦虑是对未来的担心,焦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动力,也可以成为压力。
如果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焦虑情绪过重而不自知,就会无形中通过控制孩子的生活学习来缓解自身的焦虑,这种现象通常在母亲身上更为明显。
并不是所有孩子青春期都会有这种叛逆心理,如果家长的教育合理,父母没有过度的保护欲和控制欲,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个性,也能够相对平缓地、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人有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在人三岁左右独立行走的阶段,第二个反抗期就是青春期。
如果一个个体在他的人生发展中没有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想法,其实这样反而更令人担心。
在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一部分长大后会形成过度依赖、做事优柔寡断、小心翼翼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会叛逆心理特别强
,尤其当孩子到高中阶段,会让家长和老师有一种失控感,感觉无论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沟通,孩子都不接受。这种情况在优秀的孩子身上往往更为明显,他们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拥有选择权、决定权。
孩子希望能自己做决定,即使做错了,也要自己做决定。如果家长替他做决定,孩子缺少对自我的掌控就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家长如果能意识到过度控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及时做出调整,就可以大大降低后期可能会出现的矛盾、冲突等。
1.家长自己情绪稳定
。
不要过分焦虑,自己孩子有的问题,其他孩子也会有。只有家长自身情绪稳定,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轻松的环境。
2.除了做好物质保障,精神养育不能忽视。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和语言通常是无意识的,想完全改变并不容易,家长可以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或者看到类似的行为出现时,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达方式,并有意识地修正,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教育第一线之心理健康》是一档面向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节目,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安徽综艺体育频道和安徽影视频道联合承办。为您解答各种心理问题,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播出时间:安徽广播电视台每周四综艺频道19:30、每周六影视频道18:40播出,也可以通过“教育第1线AHTV”微信公众号查看往期节目。
安徽省心理健康热线: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