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2024年度毕业展主题
「树的间隙」
(A Pause in the Light)正式公布。
本届的所有毕业作品详情、展览时间及排片表将在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公众号
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本次毕业展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请遵循场馆预约规则入场观展,具体
预约方法
详见本文文末。
在艺术的宇宙中,我们的思想、形式、结构都是开放和不断重新建构的。生长于斯的世界之树,不仅是生态的象征,更是混沌中的理性枝脉。树的枝杈展示了有序与混乱的相互交织,在这些枝杈之间,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言语精确描绘的意象和感受。图像,尤其是摄影,成为了填充这些芜杂负形而无法言传之美的理想媒介,摄影的“自动性”赋予了图像这一独特性。
每一次快门按下,都是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固定在图像中,使之跨越时间的界限。正如有说摄影是对时间凝固的魔法,一眼千年。它虽是一瞬间的事,但实际却像一个时间剧场,里面凝结着丰富的情感和历史内涵。这不仅让我们不厌其烦地联想到杉本博司那曝光时间和电影放映时间等长的“剧院”系列,虽然实影落幕,但意识却化作时间纵轴上不断延伸的叠影。
在当代社会中,摄影的记录性很自然地成为了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理由,它扮演为“我”与社会互动的媒介,显现了摄影的种种社会性使用。然而这并不等同于是现场见证的宣称,这种给到我们多少带着对客观筛选的视觉阅读,是我们“感知”与“真实”辩证的世界图景,这辩证的势能就像风悬置婆娑在世界之树的繁盛枝叶间摇曳着。同学们在这投身社会之际,去积极秉持艺术与专业的精神,仰观俯察,将你的摄影与你自己一起成为触摸现实、感知社会的媒介。
此次毕业展的作品,涵盖了从溯源传统的古典方法到时尚、观念性的实验,呈现了同学们在摄影作为方法的多样尝试和思考。他们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探索了艺术、技术和意识的勾连。虽说不免稚嫩青涩,但能大胆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独特的平衡点。无论是在Developer中的还是在CMOS中的显影,抑或是在LED中传输的动态,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们这几年专业学习的成果,更是他们在指导老师循循帮助下对人生转折时刻的重要回应。
影落而风悬,剧院的荧幕持续闪烁着……
邵文欢
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
【展览日期】
6月1日–6月20日
【展览时间与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3号楼
美术系 | 摄影系|录音艺术专业
每日9:30-16:30
11组静态摄影作品
5组图片装置作品、
4组图片影像作品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艺术微喷
尺寸:30cm*30cm
指导老师:郎水龙
作品阐释
:
我们对某个事物或概念的记忆与其与其他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关。世间万物都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形态万千,可以绚丽多彩。因为相似性,可以或多或少 地战胜遥远、战胜孤独,从数以万计的画面中寻找共性与联结,由此感叹宇宙的偶 然和神奇,这是一场跨越时空与距离的浪漫重逢。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铁银印象工艺
尺寸:33cm*23cm
指导老师:刘钢强
作品阐释
: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尽管有人呼吁环保,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贡献有限。舆论与媒体塑造了公众观感,掩盖了重要信息,即便是核污水排放等事件,关注度也很快消散。许多人不愿受到宏大叙事束缚,对自然冷漠已成常态。种种环境问题就如同克苏鲁神话中潜伏在文明边缘的怪物随时可能带来灾难。我带着危机意识前往海边调研,亲身体验于海洋的环绕下记录着我的所见与感受,并通过古典印相来对其进行抽离与重塑,最终通过这样的创作来传达我对人与海洋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艺术微喷、透明纱布
尺寸:21*32cm至70*105cm不等
指导老师:辛宏安
作品阐释
:
《直觉的肖像》表现的是年轻的生命的状态,希望我们带着感受的能力生活。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艺术微喷
尺寸:21cm*29.7cm
指导老师:辛宏安
作品阐释
:
“45度青年”是新兴的网络词汇,指一些卷也卷不动(90度),躺也躺不平(0度),即无法付出全部精力和干劲去竞争,也无法彻底放弃竞争的年轻群体。在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中,年轻群体感到迷茫、焦虑和挣扎。通过记录一位“45度青年”朋友的真实工作场景和工作状态,探索“45度青年”独特的视角和复杂的情感在艺术表达中的魅力。
类型:照片+装置
媒介材料:宝丽来、微喷半透明绢、冰
尺寸:300cm*79cm,10cm*10cm*10cm
指导老师:刘阳
作品阐释
:
回忆是人在时间长河中的刻舟求剑,即使在同样的位置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过去,但人对曾经存在的过去依然有着前仆后继的执念,回忆中过去虽然美好但也困住了当下的存在。不需要去追求再现过去,因为过去一直都是当下的一部分。
类型:照片+装置
媒介材料:木板、水彩纸、蚕丝、盐、硫酸纸、灯珠
尺寸:12cm*12cm*12cm,18cm*18cm*27cm,17*22cm
指导老师:刘阳
作品阐释
:
盐与丝勾连交错,盐成为了生长的生命,赋予了丝坚固的外衣;丝成为了盐的摇篮,赋予了盐生长的基础。丝与盐的影子在灯下交融转换,形成了植物的轮廓,模糊了生命的界限,是无机与有机的亲密接触,也完成了无生命与有生命的身份对调。
类型:照片+影像
媒介材料:光栅、亚克力
尺寸:照片18*18cm,视频15*15cm
指导老师:辛宏安
作品阐释
:
年轻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很多“门墙”对年轻人可没有那般容易,这才更是一种社会的真实。通过拍摄记录后疫情时代下他(她)们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过程的现实情境,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通过照片表达他们的形象,他们也许工作、生活不易,但对他们热爱事物的表现出的执著与信念,这些种种,构成了“人人”的人生。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油画布
尺寸:150cm*85cm
指导老师:刘钢强
作品阐释
:
面对大海时,海究竟是一成不变,还是瞬息万变?把无数个瞬间的波涛切成碎片,然后重组,得到的是海本来的面貌,还是一堆无序的碎片?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将镜头对准波涛,而作为波涛的回答,《问涛》便诞生了。无论镜头对准的是海,亦或是海的反面——也就是山——其中的主角,无疑是“涛”,也就是汹涌奔流的水。所以我将“涛”作为我整组作品的一个锚点。“问”,讯也,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也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含义。在这场面向大海的创作之旅里,我亲身走向海、探索海、感受海、向海寻求答案,而海与涛给出的回应,也如同“问”这一字的含义之深邃。
类型:相纸
媒介材料:艺术微喷
尺寸:150cm*300cm
指导老师:刘阳
作品阐释
:
当今自拍摄影在网络上变得极为普遍,以自我确认为目的,我拍摄了50张自拍照片,分别展现不同的形象。有角色扮演,有情绪表现等等。自拍往往为了展现一个人一天或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我们的日常生活如西西弗斯推巨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进,但其中的每一天都有细微的变化。所以我选择用这样的方式,保持画面基本构图,选择相近的服装,但每一张作出不同的效果,用大量的照片堆砌,表现日常与自我的琐碎与多样。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动态影像
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郎水龙
我渴望成为一只野兽
却沦为图像怪物
消融于远古
现代的巫术
一个古老的圈套
恭候着
豺狼虎豹的撕咬
数字为我们盖棺
鼓励着我们的所做
指出了我们的不足
经验来自于
布满绿色粘液的楼道中的
生活
结局拥抱着万物
人类的手臂像海底的沙虫
无奈地挥舞
沉入海底
却开始了新的轮回
作品阐释
:
我们周围似乎常有一种掺杂在空气中,无法言说的东西,如同尘土一般,不断地渗入身体和精神。在某一时刻,我会有种难解的无力感,整个人处于一个主动边缘化的状态,它可能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时间和存在的感受都变得非常模糊。我希望把这一时刻的状态延伸,具象地表现出来。风雨几时休,引自曹雪芹的诗《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诗中反映了人当时所面临的境遇,以及对此作出的反应。我把这层含义援引过来,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我和他者的提问。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210克蚀刻纸艺术微喷
尺寸:30cm*30cm
指导老师:辛宏安
作品阐释
:作品以直观黑白照片或彩色照片的拍摄形式,将观察对象身份转化前后所拥有的不同样貌、但同类型物品对半拼接展示,将时代不同、代表身份不同的两件物品合成一物,使观者直观感受到一个人身份的转化,以及伴随并促成他身份转化的社会状态变化。
类型:拼贴
媒介材料:木板、油画布、亚克力 、棉线
尺寸:170cm*70cm,100cm*16cm,
150cm*120cm,31.2cm*43.7cm
指导老师:刘阳
作品阐释
:
“二点五次元”是指跨越二维与三维界限的领域,其中cosplay群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将二维世界的虚构角色生动地带入现实生活。这种现象揭示了虚拟与现实之间模糊的界线,并激发了我们对个体在双重视域中自我认同的深入探索。为了呈现这种独特的状态,我试图弱化照片属性,采用拼贴的艺术形式,去描绘角色扮演群体中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独特样态。同时通过对角色的融合,进一步探讨个人在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中的自我定位。
类型:照片
媒介材料:亚克力
尺寸:21cm*28cm,20cm*40cm,
24cm*32cm,30cm*40cm
指导老师:刘钢强
作品阐释
:
第一部分《视界--聚焦》聚焦于生物的局部和微观。第二部分《视界-透视》将生物在试管中360°拍摄并展示完整生物本体。第三部分《视界-共影》拓展呈现的世界观,局部聚焦延展至生物本体再延展至生物与环境,表现自然生物与人造物的接触。线索:文字和人造物:标尺与文字(社会实践与定义权)甚至于展示生物本体这个行为都是由人类主导与定义的。这些社会实践产物也在反过来塑造人类自己对于自然的定义。采用人类追求世界本质的设备创作,把它称之为人造眼,人造眼和自然眼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但我们在观看人造眼中的世界时依然可以像观看自然眼中的世界一样分辨人造物和鱼,在这一刻视觉的边界模糊了,视界的命名由此而来。
类型:静态照片
媒介材料:数字微喷
尺寸:
150cm*80cm,75cm*40cm
指导老师:赵莉
作品阐释
:
这组作品以青少年结合动物的元素作为拍摄的主体,当动物进入人类的文明社会后,它们会表现出恐惧和迷茫甚至发狂。这其实是这几个主人公内心的写照——他们长期将自己过度保护和封闭起来,面对外界的各种社交便会流露出类似的情感。而动物们受伤的状态则是用隐喻的手法再现了这几个对象童年时代的隐痛,希望通过表现这种特殊的体验感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对那些神秘未知的景象产生更多的联想。此次拍摄上,我希望能在实景的语境之下用摄影的方式“建构图像”,造型是虚构的但环境是真实的,试图探索人为制造场景背后的情感,并通过对真实和伪造的巧妙操纵,表现存在于现实联系中的摄影所具备的欺骗性和戏剧性。这是现实中不同物种的联姻。并尝试用诗意化的手法将现实的反映、心灵的表现、精神的外化跳跃式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在视觉元素上设计一些潜在的冲突。比如“柔软”和“坚硬”的对峙,“凝固”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