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文革时,为保粟裕,周恩来震怒喊三遍:“谁说的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并非使命的终结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12-19 19:59

正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我国先民们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悉心观察,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依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两个节气相差约为15天。为了便于记忆,这首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应运而生。二十四节气主要用以指导古代农业生产,萌芽于春秋,战国时基本形成。作为古代农事的天然法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民的生产生活都以它为指导,来年是否能够五谷丰登,很大程度依靠对节气的熟练掌握和应用。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们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在12月6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介绍说。在这次见面会上,参加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马盛德、罗微、张玲、巴布曲布嫫、王应德等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过程和背景。


谈及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马盛德说:“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尽人事之所为。由节气发展而来的传统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对于社区、族群和国家的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包容,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申报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今后的保护措施将覆盖遗产的集中区域,并在相关社区的广泛参与下实施,使传承人和实践者尤其是青少年受益。” 围绕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王应德表示将会多种形式并举,包括:举办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以传授二十四节气的专门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组织来自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年龄群组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举办专题展览;推动信息共享等多项措施。



延伸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读本

 

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中的《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时“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万物复苏;夏季芒种的繁忙劳作;秋收冬藏的丰收喜悦。“六月食癎及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顺应天时,道法天然。



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季节更迭、时间流逝、人世变迁和年华老去。他们通过节气诗抒发感慨、寄托心志、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春分时节落花最易使人感伤,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凄清哀婉,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



人们在一些特殊节气的流传有特殊习俗。历史上每年的2月4日立春,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时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吃春卷的习俗。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托哀思。在这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也有植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产物,也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国传统中医治疗和用药习惯的重要参考,自古以来中医强调“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依据不同自然天气状况和节气下人体四时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从而对应不同方法;人们日常饮食和保健也与节气密不可分,如大暑节气多湿土,气候干旱,三伏天的末伏伴有“秋老虎”,因此人们需要注意避暑,吃些香燥事物,释放湿浊内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