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业或多主业的公司容易剑走偏锋,江苏国信没有。公司的逻辑是,电厂可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信托的优势恰是资金调度。
江苏国信总经理李宪强是一位老电力人,有着30多年扎根电力行业、从基层一路干到高管的完整从业履历。
“公司目前燃气机组装机容量259.2万千瓦,占比24.79%,远高于全省12%的平均水平”;“公司旗下发电机组共有22台,全部是热电联产机组”;“除淮安发电外,公司其他燃煤组均为60万千瓦级和100万千瓦机组,属大容量、高参数、能耗指标低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的先进机组”……访谈中,李宪强如数家珍,用一组数据勾勒出公司电力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看得出来,作为老电力人,李宪强跨界进入信托业务,也是老革命面对新课题。今年以来,资管新规席卷信托业,降杠杆、去嵌套、缩通道,江苏国信旗下的江苏信托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李宪强并没有回避。他与江苏信托的管理团队一起,详细阐述了江苏信托在资管新规背景下的应对措施、业务拓展方向。
他们有四个明确的判断。一是信托业正在面临强监管,二是这样的监管是有必要的,三是信托公司会在强监管过程中出现分化,四是江苏信托有能力应对行业新变化。
不同于一般的国企,江苏国信是在承接历史包袱的基础上迈入资本市场的。它是从原上市公司舜天船舶的债务链中突围而出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江苏国资委拍板重组舜天船舶,将电力资产及信托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走出了大胆的一步。一方面,江苏国信要全面处理好舜天船舶的历史债务和相关财务负担,另一方面,注入江苏国信的电力及信托板块必须完成业绩对赌,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2016年及2017年,江苏国信成功完成承诺业绩。
李宪强有一句话令记者印象很深刻,“除了证券代码没变,这面墙上(江苏国信产品展示墙)所有内容都变了!”
确实,除了证券代码与舜天船舶一样外,江苏国信早已脱胎换骨,不仅业务板块、人事结构全部变更,就连办公室装修风格都变了,江苏国信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变”——往好的方向变。李宪强说,他本人先后经历了“政企分开”、标杆上网电价出台、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出台、交易价格管理通知出台等多轮改革,已经习惯了应对各种变革;江苏国信也从不害怕变,国企只有不断寻求变革,才能克服“国企病”,改革和发展从来都不会停。
江苏国信在资产架构上坚守国企本分,在公司治理方面积极拥抱市场化,用效益说话。公司建立了“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不是说当上领导后就只会往上走,消极怠工的话也会降职”。
与此同时,江苏国信始终坚守红线思维,这也是江苏国信变化中的不变。思新要解放,管理模式要变革,风险意识却一刻也不能放松。以江苏信托为例,信托管理团队长期打拼在金融第一线,对金融风险有着切身的体会。面对资管新规,他们积极谋求转型,但绝不会以转型为借口忽视风险控制。“要转型,但是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并不是好事。‘红线’坚决不能碰!”江苏信托总经理王会清说。
如果将江苏国信置于江苏乃至全国国资改革的大背景下,便不难发现,它所体现出的变与不变实际上是一个缩影。坚持改革,坚守底线,在改革中重塑国企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