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4〕20号)。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意义重大
。
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
到2025年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城镇新建建筑
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
新建
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
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
替代率达到8%,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取得积极进展。
到2027年
,
超低能耗建筑
实现规模化发展,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
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1、法规标准
-
推动加快修订
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等
法律法规
。
-
区分不同阶段、建筑类型、气候区,
有序制定修订一批
建筑节能标准
。
-
完善
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
,构建跨部门建筑用能
数据共享
机制。
-
建立完善
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
编制
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以及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核算标准
,
统一核算口径
。
-
推动
建筑领域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
2、新建建筑
-
大力推广
超低能耗建筑
,鼓励
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
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
。
-
京津冀、长三角
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动
超低能耗建筑
规模化发展。
-
提高
建筑围护结构
的
保温隔热和防火性能
,推动
公共建筑和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
配置能源管理系统
。
-
提升
新建建筑
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
-
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
。
3、既有建筑
-
全面开展城镇既有建筑摸底调查
,
建立
城市级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数据库和项目
储备库
。
-
以城市为单位
制定
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
。
-
结合房屋安全情况,明确
空调、照明、电梯
等
重点用能设备和外墙保温、门窗改造
等重点内容。
-
结合重点城市
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小区公共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等工作统筹推进。
-
纳入
中央财政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支持
范围的城市
,要
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
推进
绿色低碳农房建设
。有序开展既有农房节能改造,对
房屋墙体、门窗、屋面、地面
等进行
菜单式微改造
。
-
加强既有建筑
加装光伏系统
管理。
4、装配式、绿色、智能建筑
-
加快发展
装配式建筑
,提高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广标准化、少规格、多组合设计。
-
积极推广
装配化装修
,加快建设
绿色低碳住宅
。
-
加快推进
绿色建材
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建立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
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
-
推广
节能型施工设备
,统筹做好
施工临时设施
与
永久设施
综合利用。
-
推动
建筑数字化智能化
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推广应用
高效柔性智能调控技术
。
4、低碳转型
-
制定完善
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相关标准和图集
,试点推动
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
等
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
-
支持建筑领域
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
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业、核电等余热利用。
-
探索
可再生能源建筑
应用常态化监管和后评估。
-
支持
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
等
建筑新一代技术研发
,
持续推进
超低能耗建筑构配件、高防火性能外墙保温系统、高效节能低碳设备系统、建筑运行调适
等关键技术研究,
支持
钙钛矿、碲化镉等薄膜电池技术装备
在
建筑领域应用
。
-
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
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机制
,聚焦
公共机构办公和技术业务用房、
国有企业办公用房、交通场站等公共建筑
。
-
各地区要把握建设时序,
坚决杜绝大拆大建造成能源资源浪费
。
注:原文详见文章末尾。
2月29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其中就包含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
附件1.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pdf
附件2.《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解释说明.pdf
此前,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
多次发文:
2020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2年1月,住建部印发《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
》。
“大力发展
建筑工业化为载体
,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
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
,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
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 智能建造
-
实施
智能建造试点
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 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
-
构建先进适用的
智能建造标准体系
。
-
发布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编制智能建造白皮书
,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
-
培育智能
建造产业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涵盖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编者注: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智能建造,其中苏州率先走在前列。
2023年3月,江苏省苏州市住建局印发《苏州市2023年度智能建造推进工作要点》,提出:
2024年3月,苏州再发布《关于全面引导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的通知》,决定在全市建筑施工领域全面引导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原则上政府投资项目
实现智能建造“应用尽用”
。
2、建筑机器人
-
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
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
。
-
积极
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
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
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
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
-
推广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设备
等智能化工程设备。
-
以
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
、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
为重点
,推进
工艺流程数字化
和
建筑机器人
应用。
-
推动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喷涂、铺贴地砖、安装隔墙板、高空焊接等现场施工环节,加强
建筑机器人
和
智能控制造楼机
等一体化施工设备的应用。
-
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
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
。
3、装配式建筑
-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
规模化
、信息化生产体系。
-
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
,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扩大标准化构件和部品部件使用规模,提高
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
-
完善适用不同建筑类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
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集成应用
。
-
完善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
,推动建立钢结构住宅通用技术体系,健全钢结构建筑工程计价依据, 以标准化为主线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
积极推进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
-
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
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
。
-
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
推广应用
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和
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
。
-
加快部品部件生产
数字化、智能化
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实现
少人甚至无人工厂
。
-
在
装配式建筑工厂
打造“机器代人”
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
4、 BIM
-
在
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
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
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库
,推进建筑平面、立面、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
加快
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 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
5、绿色建造
-
持续深化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
,提炼可复制推广经验。
开展
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
,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 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
培育绿色建造创新中心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
-
研究建立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
出台绿色建造技术导则和计价依据
,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
-
在
政府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绿色建造
。
-
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
,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
6、数字化
-
加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力度,
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发展指南和白皮书
。
-
开展
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
,培育一批
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
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建设
政府监管平台
。
-
鼓励
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
等开展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融合应用。
-
应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方案创作方法,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水平。
-
鼓励
大型设计企业建立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
,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一体化集成设计。
-
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提升精细化设计水平,为后续精细化生产和施工提供基础。
-
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中应用
。推进勘测过程数字化。
7、工程总承包
-
形成
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
、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
到2025年,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
带动广大中小企业
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
各地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
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
,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
电子版: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pdf
原文如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
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函〔2024〕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