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佳妮诗
年初春节之后刚刚开工的时候,某天跟一基金公司的朋友微信上闲聊:嘿!忙什么呢?
对方拒绝了我的问候,并向我投来一枚重型炸弹:不忙啊!坐等年终奖呢!
我得承认,对于一个没有分文入账的闲杂人等,我的小心脏顿时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不久前,我又问候这个朋友:年终奖发了几十万啊?
好久好久,对方才回复:年底忙得焦头烂额了!写各种总结、PPT、KPI报告……债券这一波可能搞得大家都没年终奖了!听说大家都拿不到年终奖了,我顿时就放心了。
话说回来,每年这个时候,金融圈,除了KPI考核,除了年终奖,除了写总结,就没有点其他的特别点的姿势告别这一年嘛?
这两天有两个消息比较震动:一个是在一家大证券国企供职的朋友,告诉我说,刚刚辞了工作。在我看来他的工作距离他之前的目标越来越近,瓶颈突破了,方向也对了,关键是钱还特别多。
我说:你疯了?你怎么学我年底辞职?到手的年终奖公司不会发给你一分钱!
朋友说:裸辞后计划去世界各地疯玩,诗酒人生,然后回来用半年时间写书。等书写得差不多,再复出找工作上班。这段时间赚的钱,已经足够支撑大半年不工作的各种花销。
他是典型的性情中人,最重要的是90后。90后的男人可以这样洒脱一言不合就辞了工作看世界,更多的上有老下有小的70后老男人却还在金融圈里苦苦厮杀着。
另一个让我震惊的就是这么一个70后金融人因病去世。44岁,名校毕业,首席经济学家,成功预测过多次周期转换点,却没有预测到自己的英年早逝。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非业内人竟然是因为他的去世,才第一次听说和了解了他最著名的康波周期理论。
斯人已逝,朋友圈各种公号纷纷翻出了他的康波理论,预测下一次的发财机会在哪里。跟生命相比,这真的很重要吗?对他的家人来说,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不是金融圈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这些年金融圈因病去世的人名单,你会惊诧于这个行业令人不忍直视的高压和残酷。
2009年,基金业内一位投资大佬因病去世,也是45岁左右。因为工作关系,我代表单位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尽管只是之前一个见过数次的采访对象,但是身处其中,你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是多大的悲剧。
年迈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沟壑纵横的脸上无尽的泪水和悲伤,年幼的孩子耷拉着脑袋似懂非懂站在那里,从此失去了父亲的肩膀,孱弱的妻子几次昏倒。公司发言人倒是在致悼词时说,在医院治疗期间,他还在病床上看研究报告balabala……
某某某病重期间仍然坚持工作,某某某顽强抵抗病魔坚持在战斗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不明白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这种屎一样的价值观。公司利益比生命重要,事业比生命重要,金钱比生命重要,你仅有一次的生命,它的价值就是靠这些来衡量吗?
大佬去世后很久,公司和家属还为了未了结的抚慰金和奖金闹了很久。资本是从来不讲情分的,只讲利益,当你不能贡献价值的时候,被扫地出门是唯一的出路。大佬花白头发的父母老泪纵横,傻儿子啊!如果可以选择,当初一定不会让你做这个行业。
精英聚集的地方香车豪宅只属于位于金字塔尖的一小撮人。为了爬到最顶尖,这些智商超群历经无数次竞争的优胜者又要进行一场残酷的比拼。轰轰烈烈的新财富评选,过去六届上过榜的1100多名分析师,还有大批分析师苦哈哈地陪跑。没有经历过的人,不知道其中有多艰辛。
埋头写报告写到吐血都不算,还要没日没夜去路演拉票。新财富是特殊时期辛苦一下也就算了,关键是金融圈很多时候累是常态。
早班机飞,晚班机回,京沪之间一日千里打飞的对金融人不陌生。很多基金公司给员工配备了人手一个折叠式的行军床,熬夜加班就像家常便饭根本不是个事儿。
很多公司给员工提供限时早餐和限时晚餐,7点钟之前到公司或者8点钟之后离开公司都可以享用公司提供的餐点。
坊间传闻某公司拼命三郎的总经理喜欢在其很晚下班之后,在公司里面到处巡游,看看还有哪些员工在公司加班,以致于总经理不下班,大部分员工也待在公司默默加班的企业文化。
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就是如此:残酷,高压。
为了不被淘汰,必须一刻不停。这些年,金融江湖上为了金钱和利益争夺,台面上和台面下的刀光剑影不计其数,暗地里的各种鞠躬尽瘁你追我赶的残酷更非行外人所能体会。
2016这样的奇葩年份黑天鹅前赴后继地涌来:刚开年A股就来了个熔断下马威,开盘一会就歇菜了。英国他妈的脱欧了,特普朗老头居然当选了,人民币贬值也来凑热闹,年末债市又闹出了幺蛾子,忧心忡忡的金融人神经也要熔断了。
累是常态,拼是必须的。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心的步伐却可以自己调整。
巴菲特可以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国外基金经理收盘后就去打高尔夫,下午时分喝个下午茶代替一下冗长的会议,我们的金融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有些事情做不完,就留到明天做吧。因为毒鸡汤说,运气好的话,明天死了就不用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