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院线片,《长城》最火无疑。
尽管围绕着这片的争议喋喋不休,但上映四天,票房已破5亿。
来源:猫眼票房,下同
关于《长城》Sir已表态,不多说。
今天想跟你们聊一部和《长城》情况完全相反的电影——
《罗曼蒂克消亡史》
如何相反?
简单说,评分高,票房低。
豆瓣目前 7.6,票房4天没过八千万。
《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影评人中好评如潮,但是很多普通观众,不买账。
电影的口碑,两极分化得挺严重。
豆瓣@爳南 说它是“大型装逼MV”,也获得700+的网友认同。
许多普通观众不喜欢的最重要原因……
看不懂。
Sir觉得,装逼本身没错,关键是你肚子是不是真有货。
简单说:可以不热闹,必须有门道。
《罗曼蒂克消亡史》绝对藏龙卧虎。
先聊一句故事背景。
之前有些人觉得是“上海往事”,Sir觉得显然不能算。
Sir也是个对上海滩黑帮故事很感兴趣的人,看片过程中,会有一些对号入座。比如看出了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戴笠、大明星胡蝶,戏子露兰春等。
但本片的野心显然不是曲径通幽地还原一段历史,Sir更倾向于的观点是——
假借民国时代混迹上海滩的这些经典符号人物,似是而非地揉杂了正史和传说,讲出一个新故事。
叙事暧昧、张力十足,自由联想宽泛无边。
有人看出了道义、爱情,有人看出了传统、入侵,还有人看出了国际形势和中日民族性……
没有一个定论,但绝对值得讨论。
因为Sir还没找到时间刷第二遍,所以,今天特地邀请刷了三遍影评人 @亲切的柚子 拔刀。
谢谢他这份解读指南,Sir又重新认识这部电影。
(因行文需要,有较多剧透情节,请观影后再看)
文 | 亲切的柚子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先,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就不老实。
在程耳导演的上一部电影《边境风云》里,就玩过这样的非线性叙事。
也是口碑佳作,豆瓣7.6。
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段落顺序,是这样的:
1937年的上海→1934年的上海→1941年的香港→1934年——1941年的上海→1945年的香港→1945年的菲律宾→1949年的香港。
看过电影的同学,按时间顺序把故事组接起来会发现——
这是浅野忠信的“潜伏史”。
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
这样的叙事处理,有好有坏。
好处,故事更紧凑;坏处,一些伏笔被提前揭开了。
有个细节就让人细思恐极:浅野忠信在楼上喂猫,非常有人情味地和猫互动,说着日语。
而当观众看到后面,再回想这段情节,你才发现——
温馨的背后,是他一边养猫,一边在楼下养着性奴,章子怡。
提前揭开的伏笔,需要回想,才能了解它们的意味。
故事跳跃,很多人物都是先交代结果,再掉回头说他们的开始。
例如明明看到王妈死了,但是后来又出现在饭桌上。
王妈被日本人打死
其实导演为了让观众更明白,已经加入了很多辅助手段:
首先是字幕,这个最直观。
在时间线变化时,屏幕会显示具体的年份、地点。
其次,是一些人物状态的变化。
比如浅野忠信的孩子,1937年已经有两个了,而在1934年,浅野忠信的妻子,也就是葛优的妹妹还在怀孕,那时候只有一个孩子。
所以最后到菲律宾战俘营时,两个孩子已经长大。
小儿子在战俘营求救
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很多人物莫名其妙地来,不明不白地走。
杜江扮演的童子鸡,一开始是陆先生的马仔,后来因为杀了人而被器重,最后在一场血腥的火并中幸存。见了霍思燕饰演的妓女,又跟她一起过日子。面对着性的诱惑,杜江对霍思燕说:
我上瘾了,一直想弄
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童子鸡……刚刚建立起的人物,突然消失。
其实在原著里,童子鸡和妓女之后也有不少戏份,但是导演都剪掉了,或者根本就没拍。
原著中,妓女在解放后因为身份不好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童子鸡成为了革命者。童子鸡后来开始嫌弃妓女,最后有点权力的他见到妓女被拉走处置,也并未伸出援助之手。
程耳还曾经想让童子鸡去参加革命,发现见他的那个革命者,和与他打死的赵宝刚长得一模一样。
童子鸡一直活到了1968年10月,是这帮人中活得最久的。他后来在大街上偶遇倪大红扮演的王先生在扫地(黄金荣解放后确实被新政府安排扫地),当着他的面吐了一口痰。
电影有一种处理方式是“互文”,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童子鸡就是年轻时候的陆先生。
陆先生的前史在电影中没有交代,但恰好这个童子鸡的故事,补充了陆先生的前史。
陆先生、童子鸡
这也是电影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不明说,暧昧下就有了多重含义。
但对于只需要单一答案的类型片观众,这的确不友好。
我还听说,这个电影前后有三个版本。
最早的版本故事随意性更大,很多人看完难以接受。
后来华谊找了一位美国的剪辑,按照线性故事剪了一版,那一版其实也是观众最容易接受认可的,“更像好莱坞电影”。
但在程耳导演的坚持下,故事还是以现在呈现的样子展现给观众。
在票房几乎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时代,程耳故意给观众挖坑,抬高欣赏电影的门槛,很任性。
导演程耳
还有就是对演员表演的控制,很多人看似面无表情,但实际上却非常考验演技。
主角不用说,配角也出彩。
比如袁泉饰演的吴小姐,当得知丈夫选择将自己拱手让给戴先生(戴笠)时,她沉静的表情下,又有复杂的情绪。
甚至听到关门声后,脸部出现转瞬即逝的抽搐,节奏变化恰到好处。
本来这段戏完全可以删掉,但是导演程耳太喜欢,所以坚持保留了下来。
还有童子鸡杜江,这个演员我以前没有关注太多,这一次他的表现非常突出。
特别是用铁锹杀人那一段,他青涩的外貌与残忍的手段,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反差。
杀人之后急促的喘息声,使暴力在动作结束之后,再延续几秒。
除了故事之外,《罗曼蒂克消亡史》另一个不友好的重要原因——
人物动机。
因为很多细节都没明说,人物动机就容易不可理解,观众稍微走神就看不懂。
比如浅野忠信为什么突然就对章子怡心怀歹意,杀人抢人?
但其实,这也早有暗示。
一家人吃饭那场戏,章子怡的餐巾掉了,浅野忠信帮她捡了起来,说明浅野忠信对章子怡早就有意思(尼玛这的确太隐晦了……)。
吃饭时,浅野忠信总挨着章子怡坐
还有在车上,一直在表现章子怡右耳朵的耳环,而浅野决定行动之前,丝毫没有怜香惜玉,强行揪下它。
这个瞬间开始,浅野有了占有章子怡的行动。
在送章子怡的过程中,浅野忠信看见了满车的日本兵路过。
军人身份的强烈归属感,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那个上海黑帮家族的成员,所以,临时起了杀心。
电影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对白,吴小姐对陆先生说,哪里的人喜欢吃哪里的饭。
那个瞬间,陆先生知道了浅野一直都是间谍。因为他一直没有放弃吃日料、做日料的习惯。
这些隐晦的细节,容易被忽略,导演处理得还极其含蓄,确实需要观众集中精力才能发现这些密码。
因为对人性的洞察,往往就是瞬间即逝的。
观众觉得发懵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电影的故事属于幻灭类型。
所谓幻灭类型,就是电影世界观由正面到负面的深刻变化。
安东尼奥尼的《蚀》,巴兹·鲁赫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有前一段的《驴得水》都是属于这种故事。
大部分电影中,主角的轨迹是向上的,而非向下。
而《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走向了幻灭。
这就是罗曼蒂克,就是消亡。
其实整个电影,就是美好幻灭的过程。对于很多喜欢大团圆结局的观众来说,的确是在感情上无法接受。
整部电影最耸动的,就是章子怡被关在地下室,做了浅野忠信的性奴。
那段在小说里只有一句话描写:
吃完就是操,操完还要吃,日复一日。
不知道细心的观众有没有发现,章子怡进入地下室后,就不再说话了。
其实这一段在之前的剧本里有交代,因为讨厌章子怡一直在说话,所以浅野忠信用毒药把章子怡变成了哑巴。
而前面的情节里,章子怡却是个话唠,这也是一个巧妙的对应。
浅野忠信与章子怡在地下室的那些年,恰好就是电影留白最多的日子。这段时间,对应电影的英文片名The Wasted Times,就是“被浪费的时光”。
我在看片过程中,还几次怀疑导演程耳是一名基督教徒。
因为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宗教符号。
霍思燕出演妓女,在她住的屋子墙上挂着显眼的十字架,某种意义上,是它让童子鸡得到了重生。
电影中出现的音乐,也有着明显的宗教音乐元素。
在电影结尾,葛优过海关,要高举双手的时候,不知是不是想表达某种对时代的妥协,手臂也摆出了十字架的形状。
程耳自己也说,这代表了某种救赎。
但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他西装的外衣下,还是中式长衫?
最后,Sir再多说几句。
上周末发《一步之遥》解读,就有毒友提出,“看电影能不解读吗,好的电影走心”。
Sir当然拥护电影首先是一个娱乐产品,但如果所有的电影都靠第一眼的共情,那又是轻视电影。
别忘了电影还有艺术的一面。
完全以主流口味制造电影,长此以往,必然是对观众口味墨守成规的迎合与算计,那观众,将很难看到超出预期的东西。
所以Sir常说,好电影要有一定的冒犯性。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不是好电影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比起2016诸多喧嚣的行货,它确实提供了华语电影罕见的新思维。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